戴思恭

《推求師意》~ 序 (1)

回本書目錄

序 (1)

1.

夫師者,指引之功也。必須學者隨事精察,真積力久;而於師之引而不發者,始得見其躍如者焉。苟或不然,師者未必能引進,學者未必能起予。二者須先之也,夫何益之有哉?故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偶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斯之謂歟!予於斂之名家,獲睹是編,觀其中之所語,皆本丹溪先生之意,門人弟子惟求其意,而發其所未發者,此所謂引而不發,而得其躍如者焉!予深喜之,遂錄以歸,後休之。率口項君恬以疚,來就予治。

予邑石墅陳子桷,以醫而至予館,因出以示之。二人者心意相得,一則曰:是可以益於吾疚也;一則曰:是可以補於吾醫也。乃相告於予曰:吾二人共梓之,以垂不朽,何如?予曰:醫乃仁術也,筆之於書,欲天下同歸於仁也。今若刻布以廣其傳,則天下病者有所益,而天下醫者有所補,其仁惠及於天下大矣!豈特二子然哉?此予之所深嘉也,又能善推予之所欲推矣,因題之曰:《推求師意》。故僭序之,以誌喜焉。

時嘉靖甲午七月五日新安汪機省之序

白話文:

所謂的老師,就是具有引導學生的作用。學生必須在學習的過程中,仔細觀察每個細節,並確實累積實力,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夠在老師引導卻不直接點破的情況下,自己領悟到其中奧妙。如果不是這樣,老師不一定能引導學生,學生也不一定能夠舉一反三。這兩者必須先具備這樣的條件,才會有學習的益處。所以說:「不到苦思冥想的程度,不去啟發他;不到心裡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如果舉一個例子,卻不能自己推論出其他三個類似的道理,那就不用再教導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我從一位收藏醫學名著的人那裡,看到了這本書。觀察書中所講述的內容,都是以丹溪先生的醫理為基礎。他的學生和弟子們,只專注於領會他的意思,並進一步闡發他沒有說透的部分。這就是所謂的老師引導卻不直接點破,學生因此得以領悟其中奧妙的例子!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於是把它抄錄下來帶回家,準備以後再好好研究。之後,我的朋友項恬因為生病,來找我治療。

我們同鄉石墅的陳桷,因為行醫而來到我的住處,我就把這本書拿給他看。項恬和陳桷兩人,都對這本書心領神會。一個說:「這本書可以幫助我治療疾病」;另一個說:「這本書可以提升我的醫術」。於是他們就來告訴我說:「我們兩人想共同把這本書刻印出來,讓它流傳後世,如何呢?」我說:「醫術是仁愛之術,把醫理寫成書,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夠學習仁愛。如果能夠將這本書刻印出版,廣泛流傳,那麼天下的病患都能夠得到幫助,天下的醫生也能夠得到提升,這份仁愛之心就能夠普及到全天下,這不單單是你們兩人的功勞啊!這正是讓我非常讚賞的地方,而且你們還能夠推廣我想推廣的事情。」因此,我為這本書題名為《推求師意》。所以,我冒昧地寫了這篇序文,來表達我的喜悅之情。

嘉靖甲午年七月五日,新安的汪機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