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推求師意》~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上

2. 雜病門

3.

本草於知母、草果、烏梅、穿山甲皆言治瘧。然知母性寒,入治足陽明獨盛之火,使其退就太陽也;草果性溫燥,治足太陽獨盛之寒,使其退就陽明也。二味合和,則無陰陽交作之變,故為君藥。常山主寒熱瘧,吐胸中痰結,故用為臣。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除痰癖、破滯氣,故用為佐。

穿山甲以其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陰入陽,穿其經絡於榮分,以破暑結之邪,故用為使。若脾胃鬱伏痰涎,用之必效,苟或無痰,止是暑結榮分,獨應足太陰血分熱者,當發唇瘡,此方無效。

《內經》諸病,惟瘧最詳。語邪則風、寒、暑、濕四氣,皆得留著而病瘧;語邪入客處所,則有腸胃之別,榮衛之舍,脊骨之間,五臟膜原與入客於臟者,淺深不一;語其病狀,則分寒熱先後;語寒熱多寡,則因反時而病,以應令氣生長收藏之。此皆外邪所致也。濕在臟者,止以風寒中於腎。

癉瘧者,止以肺素有熱。然冬令之寒得中於腎,其四臟令氣之邪又寧無入客於所屬臟乎?既肺本氣之熱為瘧,則四臟之氣鬱而為熱者,又寧不似肺之為瘧耶?舉例可知余也。陳無擇謂內傷七情、飢飽、房勞,皆得鬱而蘊積痰涎,其病氣與衛氣並則病瘧。蓋內外所傷之邪,皆因客在榮氣之舍,故瘧有止發之定期。

榮氣有舍,猶行人之有傳舍也。榮衛之氣日行一周,歷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界分必有其舍,舍與邪合,合則陰盛,陰盛則陽虛,於是陰陽相併而病作。其作也,不惟脈外之衛虛併入於陰,《靈樞》所謂足陽明與衛俱行者亦虛,陽明之氣虛,則天真因水穀而充大者亦暫衰,所以瘧作之際禁勿治刺,恐傷胃氣與其真也。

必待陰陽並極而退,榮衛天真胃氣繼而復集,邪留所客之地,然後治之;或當其病未作之先,迎而奪之。先生謂:瘧邪得於四氣之初,胃氣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不動。至於再感,胃氣重傷,其病乃作。此為外邪,必用汗解。虛者先以參、術實胃,加藥取汗。惟足屬陰,最難得汗,汗出至足乃佳。

取汗非特麻黃,但開鬱通經,其邪熱則散為汗矣。又云:瘧發於子後午前者,陽分受病,易愈;午後亥前者,陰分,難愈。必分陰陽氣血藥以佐之,觀形察色以別之,嘗從是法以治。形壯色澤者,病在氣分,則通經開鬱以取汗;色稍夭者,則補虛取汗。挾痰者,先實其胃一二日,方服劫藥。

形弱色枯則不取汗,亦不可劫,補養,以通經調之。形壯而色紫黑,病在血分,則開其澀滯。色枯者,補血調氣。此其常也。至若取汗而不得汗,理血而血不開,非更求藥,切中病情,直造邪所著處,安能愈乎?

一老人瘧、嗽半載,兩尺脈數有力,色稍枯,蓋服四獸飲等劑,中焦濕熱下流,伏結於腎,以致腎水上連於肺,故瘧、嗽俱作。參、朮、芩、連、升麻、柴胡調中一二日,與黃柏丸兩日,夜夢交通。此腎熱欲解,故從前陰精竅而走散。無憂也,次日瘧、嗽頓止。

一富家子,年壯病瘧,自卯足寒,至酉分方熱,至寅初乃休,一日一夜止蘇一時。因思必為入房感寒所致,問云:九月暴寒夜半,有盜急起,不著中衣,當時足即冷,十日後瘧作。蓋足陽明與衝脈合宗筋會於氣街,入房太甚則足陽明與衝脈之氣皆奪於所用,其寒乘虛而入,舍於二經;二經過脛,會足跗上,於是二經之陽氣益損,不能滲榮其經絡,故病作,卒不得休。因用參、術大補,附子行經,加散寒以取汗。

數日不得汗,病如前。因思足跗道遠,藥力難及,再以蒼朮、川芎、桃枝煎湯,盛以高桶,扶坐,浸足至膝,食頃,以前所服藥飲之,汗出通身病愈。先生遇奇症,則設規矩,旁求曲會,施行以權。

白話文:

關於瘧疾,古代的醫書提到知母、草果、烏梅、穿山甲都可以治療瘧疾。但知母藥性寒涼,主要治療足陽明經過盛的火氣,使火氣退回到足太陽經;草果藥性溫熱燥烈,主要治療足太陽經過盛的寒氣,使寒氣退回到足陽明經。這兩味藥一起使用,可以避免寒熱交替的變化,所以作為主要的藥物。常山這味藥主要治療寒熱交替的瘧疾,可以使胸中的痰結排出,所以作為輔助的藥物。甘草調和各種藥性,烏梅可以去除痰,檳榔可以去除痰積、疏通停滯的氣,所以作為佐助的藥物。

穿山甲因為它住在山洞裡,遇到水就鑽進去,這種特性象徵著從陰進入陽,能打通經絡,使藥力到達榮血,用來破除暑氣結聚的邪氣,所以作為引經的藥物。如果瘧疾是因脾胃功能失調,造成痰涎積聚而引起的,使用這個藥方一定有效。但如果沒有痰,只是單純的暑氣結聚在榮血,尤其是在足太陰經的血分有熱,可能會在嘴唇上長瘡,這個藥方就沒有效果。

《黃帝內經》中,關於各種疾病的描述,瘧疾是最詳細的。從病邪方面來說,風、寒、暑、濕這四種邪氣都可能滯留在體內,引起瘧疾;從病邪侵入的部位來說,有侵入腸胃的,有侵入榮衛的,有在脊椎骨之間的,有在五臟的膜原的,也有侵入臟腑的,侵入的深淺程度不一;從病狀來說,有寒熱先後之分;從寒熱多少來說,病發的時間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不同,這都與自然界氣候的變化相應。這些都是外邪引起的。濕邪侵入內臟,是因為風寒侵襲腎臟所致。

癉瘧這種病,是因為肺臟本身有熱。但是冬天感受寒邪侵入腎臟,難道其他四臟的邪氣就不會侵入到它們所屬的臟腑嗎?既然肺臟本身的熱可以導致瘧疾,那麼其他四臟的氣鬱結化熱,難道不也會像肺熱一樣引起瘧疾嗎?舉一反三,其他情況也可以類推。陳無擇認為,內傷七情、飲食不節、過度勞累等,都可能導致痰涎鬱積,病邪和衛氣相合,就會引起瘧疾。總之,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病邪都是侵入在榮血所處的部位,所以瘧疾有發作的規律。

榮氣有其所停留的地方,就像旅人有休息的驛站一樣。榮衛之氣每天在體內運行一周,經過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每個地方都有其停留之處,當停留的地方與邪氣相合,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就會陽氣虛弱,於是陰陽不調,疾病就發作了。發作的時候,不只是脈外的衛氣虛弱,而且《靈樞》所說的足陽明經與衛氣一同運行的也會虛弱。陽明經的氣虛弱,那由飲食水穀所轉化的精氣也會暫時衰弱,所以瘧疾發作的時候,禁止針灸治療,以免傷害胃氣和真氣。

必須等到陰陽失衡達到極點,然後開始恢復,榮衛之氣、真氣和胃氣才逐漸恢復,而病邪則停留在它侵入的部位,這時才能進行治療;或者在疾病還沒有發作之前,就提前截斷病勢。先生認為,瘧疾的邪氣來自四時之氣的初期,如果胃氣虛弱,就會發病,如果胃氣強盛,邪氣就會潛伏不動。等到再次感受邪氣,導致胃氣嚴重受損,疾病才會發作。這是外邪引起的,必須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身體虛弱的人,要先用人參、白朮等藥來補養脾胃,再配合發汗藥。足部屬於陰,最難發汗,只有汗從足部發出才算好。

發汗不一定只用麻黃,只要疏通經絡、打開鬱結,邪熱自然會散發而成為汗液。另外還說,瘧疾在子時(晚上11點)後到午時(中午11點)前發作,屬於陽分受病,容易治好;午時後到亥時(晚上9點)前發作,屬於陰分受病,比較難治好。必須根據陰陽氣血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藥物來配合治療,觀察病人的外形和氣色來判斷病情的性質。我曾經用這個方法來治療病人。如果病人身體強壯,氣色潤澤,說明病在氣分,就用疏通經絡、打開鬱結的方法來發汗;如果病人氣色略差,就要用補虛的方法來發汗。如果病人夾雜痰,就要先調理脾胃一兩天,再使用劫藥。

如果病人身體虛弱,氣色枯槁,就不適合發汗,也不可以用劫藥,應該用補養的方法,配合疏通經絡來調養。如果病人身體強壯但氣色紫黑,說明病在血分,就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果病人氣色枯槁,就用補血調氣的方法。這是一般情況。如果發汗發不出汗,活血卻沒有效果,就要深入探討病因,選擇對症的藥物,直接針對病邪所在的部位,這樣才能治好疾病。

一位老人家患瘧疾和咳嗽半年了,兩尺的脈象數而有力,氣色稍微枯槁,他之前吃過四獸飲等藥方,導致中焦的濕熱向下流竄,結聚在腎臟,使得腎水上逆連累到肺,所以瘧疾和咳嗽一起發作。我用人參、白朮、黃芩、黃連、升麻、柴胡等藥調理中焦一兩天,再用黃柏丸吃了兩天,晚上做夢的時候出現陰莖勃起的情況。這是腎熱想排解的表現,通過前陰精竅而散發。不用擔心,第二天瘧疾和咳嗽就停止了。

一位富家子弟,年輕力壯卻患上了瘧疾,從卯時(早上5點)就開始覺得腳冷,一直到酉時(傍晚5點)才開始發熱,到了寅時(凌晨3點)才退熱,一天二十四小時只有一個時辰感覺正常。我認為這應該是因為房事後感受寒邪導致的,問他才知道,九月份一個寒冷的夜晚,他因為小偷突然起身,沒穿內衣,當時就覺得腳很冷,十天後就發了瘧疾。這是因為足陽明經與衝脈會合在宗筋並匯於氣街,房事過度就會損耗足陽明經與衝脈的氣,寒邪趁虛而入,停留在這兩條經絡;這兩條經絡經過小腿,在腳背上交會,所以這兩條經絡的陽氣更加虛弱,不能夠濡養經絡,所以引起疾病,而且一直無法停止發作。我用人參、白朮大補元氣,加上附子來疏通經絡,配合祛寒發汗的藥物。

過了幾天都沒有發汗,病情還是一樣。我認為腳背離身體太遠,藥力難以到達,於是又用蒼朮、川芎、桃枝煎湯,放在高桶裡,讓他坐在桶上,把腳浸泡到膝蓋,過了一會兒,再喝之前服用的藥,結果全身出汗,病就痊癒了。先生遇到疑難雜症,就會設立規則,從旁尋求其他方法,靈活應用。

4. 消渴

太陰司天,寒水之勝,心火受郁,內熱已甚,則當治內熱為急,內熱未甚,即當散寒解鬱為急。如《宣明論》立方著於諸症條下者,具治漏風而渴,用牡蠣、防風、白朮,先治漏風為急。若心移寒於肺為肺消,則以心火乘肺傷其氣血為急,所移之寒,非正當其邪也,故用參、耆、熟地黃、北五味、桑皮、麥門冬、枸杞,先救血氣之衰,故不用寒藥泄內熱也。

若心移熱於肺傳於膈消,則以肺熱為急,用麥門冬治肺中伏火為君,栝蔞實、知母泄熱為臣,甘草、北五味、生地黃、葛根、人參生津液益氣血為佐。若心火上炎於肺,必由心有事會,不得其正,以致其臟氣血之虛,故厥陰之火上逆,所以用茯神安心定志養神,竹葉、麥門冬之涼以安其宅,則火有所歸息矣。是三條消渴,便見河間,處方酌量標本緩急輕重之宜、臟腑切當之藥也。

白話文:

太陰司天的時候,如果遇到寒水過盛的情況,會導致心火被壓抑。如果體內熱氣已經很嚴重,就應該馬上治療體內的熱症;如果體內熱氣還不嚴重,就應該馬上驅散寒氣、疏解鬱悶。就像《宣明論》中記載的,針對各種症狀所開的藥方,其中治療因漏風引起的口渴,使用牡蠣、防風、白朮,首先要解決漏風的問題。

如果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形成肺消,這是因為心火侵犯肺部,損傷了肺部的氣血,必須優先處理心火對肺部的損害。這種轉移的寒氣並非真正的外邪,所以使用人參、黃耆、熟地黃、北五味子、桑白皮、麥門冬、枸杞,優先補救衰弱的氣血,因此不使用寒涼藥物來洩內熱。

如果心臟的熱氣轉移到肺部,並蔓延到膈膜,形成膈消,就應該優先處理肺熱的問題。使用麥門冬來治療潛伏在肺部的火氣為主藥,搭配栝蔞實、知母來洩熱為輔藥,再佐以甘草、北五味子、生地黃、葛根、人參來生成津液、補益氣血。如果心火向上侵犯到肺部,必定是因為心臟本身有問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心臟的臟腑氣血虛弱,使得厥陰經的火氣向上逆行。所以使用茯神來安定心神、養護精神,搭配竹葉、麥門冬的寒涼來安撫心臟,這樣火氣才能平息。

以上這三種消渴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河間(張元素)在開藥方時,會仔細衡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表象,區分緩急輕重,以及選擇針對臟腑的合適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