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1)

1. 醫案

《寶鑑》:一人,年四十二歲,形瘦。因強飲酸酒,少時腹痛,次傳下痢無度十餘日,便後見血,或紅或黑,腹鳴時痛。諸醫以為血熱,用芍藥柏皮丸未效。仍不欲飲,食則嘔酸,形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有時煩躁不安,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又邪在五臟,陰脈不和,則血留之。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虛澀,非腸風臟毒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丹溪治一人,嗜酒,因逃難下血而痔痛。脈沉澀似數,此陽滯於陰者也。以鬱金、芎芷、蒼朮、香附、白芍、乾葛、炒麵、生薑半夏湯調服。

一人虛損,大便下血,每日三四碗,身黃瘦。以四物湯加藕節汁一臺,紅花、蒲黃一錢、白芷、升麻、槐花各五分,服之愈。

一老婦多怒,大便下血十餘年。食減形困心搖動,或如煙燻,早起面微浮。血或暫止則神思清,若忤意則復作,百法不治。脈左浮大虛甚,久取帶澀而不勻;右沉澀細弱,寸沉欲絕。此氣鬱生涎,涎郁胸中,清氣不升,經脈壅遏不降,心血絕少,不能自養故也。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歸隧道。

以壯脾之藥為君,佐之二陳加酒紅花、升麻、歸身、酒連、青皮、貝母、澤瀉、參耆、白朮、酒芍。每帖用附子一片,煎服四帖。血止後去附子加乾葛、牡丹皮、梔子,而煙燻除乃止。所加之藥再加神麯、砂仁、地黃、木香,倍參、耆、白朮,月半愈。

白話文:

醫案

有一人,四十二歲,身材消瘦。因為勉強喝了酸酒,不久後開始肚子痛,接著拉肚子拉個不停十幾天,大便後看到血,有時是紅色,有時是黑色,肚子咕嚕咕嚕叫的時候會痛。醫生們都認為是血熱,用了芍藥柏皮丸卻沒效。病人還是不想喝水,吃了東西就吐酸水,身體越來越瘦。臉色青黃沒有光澤,胃部覺得堵塞,討厭吃冷的食物。口渴,有時候會煩躁不安,脈象是弦細又稍微慢,手腳有點冰冷。醫書上說:「陰氣結滯的人,大便出血一升,再次結滯會出血兩升,三次結滯就會出血三升。」

而且邪氣如果侵入五臟,導致陰脈不調和,血就會停留在體內。陰氣在體內結滯,無法向外運行,沒有地方可以歸屬,就滲入腸道之間,所以會大便出血。他的脈象虛弱且不順暢,不是腸風或是臟毒引起的。用艾灸的方法灸了中脘、足三里、氣海等穴位,再服用平胃地榆湯,就治好了。

朱丹溪醫生治療一個人,因為嗜酒,在逃難的時候大便出血而且長痔瘡疼痛。他的脈象沉澀又有點快,這是陽氣被陰氣阻滯的緣故。用鬱金、川芎、白芷、蒼朮、香附、白芍、葛根、炒過的麵粉,加生薑半夏湯來調服。

另一個人體虛,大便出血,每天拉出三四碗的血,身體又黃又瘦。用四物湯加入藕節汁一碗,再加上紅花、蒲黃各一錢、白芷、升麻、槐花各五分,服用後就痊癒了。

有一位老婦人容易發怒,大便出血十幾年。食慾減少、身體疲勞、心悸,有時感覺像被煙燻一樣,早上起床臉會稍微浮腫。血有時會暫時停止,精神就會比較清醒,如果心情不愉快就會復發,各種方法都治不好。脈象左邊浮大而且非常虛弱,按久了帶點澀而且不均勻;右邊沉澀細弱,寸脈沉到幾乎感覺不到。這是因為氣鬱產生痰,痰堵塞在胸中,清氣無法上升,經脈阻塞不順暢,心血嚴重不足,無法滋養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化解痰,就不能使氣運行,如果氣無法上升,血就無法回歸正常的脈道。

用健脾的藥作為主要的藥,輔助以二陳湯,再加酒紅花、升麻、當歸、黃連(用酒炒過)、青皮、貝母、澤瀉、人參、黃耆、白朮、白芍(用酒炒過)。每一帖藥用一片附子,煎服四帖。血止後去掉附子,加上葛根、牡丹皮、梔子,煙燻的感覺就消除了。後來又加了神麯、砂仁、地黃、木香,加倍人參、黃耆、白朮,一個半月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