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1)

1. 針灸法

人中(穴在鼻下,針入三分,治氣卒倒。手足微溫,胸微熱者可治。出針捫穴。),合谷(二穴,在手大指、食指之歧間。治憂死無氣,手足冷,心腹溫,目中神彩不轉,口中無涎,舌囊不縮,用針刺入三分,活。),兌骨(二穴,為少陽之源。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是穴。用長針,口內溫,方剌入三分,徐徐出針,捫其穴,復甦。

),下膿(二穴,在三里下二寸。針入五分,治暴驚欲下者,其效速如神。),百會(一穴,在頂心。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氣欲絕,身口溫。可針入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即蘇。),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治卒厥,逆氣上攻,兩脅心下痛,奄奄欲絕,此為奔豚。先以熱湯洗兩足,浸良久,灸百壯。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灸百壯。治小腹冷氣痛甚,漸入陰中。)

白話文:

**人中穴:**這個穴位在鼻子下方,針刺入約三分深,可以治療突然昏倒的狀況。如果患者手腳稍微溫熱,胸口有點熱感,就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針刺後要按壓穴位。

**合谷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手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交界處。可以治療因憂愁而導致的昏厥,表現為手腳冰冷、心腹溫熱、眼神呆滯、口中沒有唾液、舌頭沒有回縮的狀況。用針刺入約三分深,可以救活。

**兌骨穴:**這個穴位有兩個,是少陽經的源頭。在手掌背後兌骨末端的凹陷處。使用長針,如果患者口內溫熱,就可以針刺入約三分深,慢慢出針,按壓穴位,可以使患者甦醒。

**下膿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足三里穴下方兩寸的位置。針刺入約五分深,可以治療突然驚嚇導致要昏倒的狀況,效果非常快。

**百會穴:**這個穴位有一個,在頭頂的正中心。可以治療悲傷或大笑導致的昏厥,表現為四肢冰冷、氣息微弱、身體和口部溫熱。可以針刺入約三分深,也可以用艾灸灸百會穴三次,患者就會甦醒。

**氣海穴:**這個穴位有一個,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的位置。可以治療突然昏厥、氣逆上攻、兩脅和心下疼痛、氣息微弱,這是屬於「奔豚」的症狀。先用熱水浸泡雙腳一段時間,再用艾灸灸氣海穴一百次。

**關元穴:**這個穴位有一個,在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用艾灸灸關元穴一百次,可以治療小腹寒冷、疼痛劇烈,並逐漸向下蔓延到陰部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