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內經敘論
《素問》《針經》云:積者,厥氣生足悗,足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則腹脹,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摶,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或外傷於寒,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矣。凝血蘊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皆成積矣。又曰:思則氣結,久成積也。
奇病篇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運氣積塊皆屬濕土。經曰:土太過,曰敦阜之紀,其動濡積並搐是也。
五臟生成篇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脈緊。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而臥。
《難經》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陽浮而動,陰沉而伏,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又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喑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甫按:積病傳其所勝,王氣不受,固理也。
肝積傳自肺金,得於季夏,亦理也。肝欲還肺,肺不肯受,定於戊己日乾,似為太鑿。或木氣自病,而非由於勝之所傳,則亦有也,奚必拘於是?)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白話文:
《素問》和《針經》說:所謂「積」,是氣機逆亂,導致腳部麻木不靈活;腳部麻木不靈活會使小腿發冷;小腿發冷就會使血液循環凝滯;血液循環凝滯,寒氣就會侵入腸胃,導致腹脹;腹脹就會使腸道外的汁液沫狀物積聚,無法散開,日子久了就形成「積」。突然間吃太多東西,腸胃就會脹滿。生活作息不正常,過度勞累,就會損傷經絡。陽經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外溢,血液外溢就會流鼻血;陰經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內溢,血液內溢就會造成便血。
腸胃的經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溢出到腸道外,如果有寒冷的汁液沫狀物與血液混雜在一起,就會互相凝結,無法散開,從而形成「積」。或者因為外感風寒,或內傷憂愁憤怒,導致氣機上逆,氣機上逆就會使全身氣機運行的通道不通暢,溫熱之氣無法運行。凝滯的血液停留在體內無法散開,津液滲出不暢,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這些都會形成「積」。還說:思慮過多會導致氣機鬱結,時間久了也會形成「積」。
《奇病篇》中,黃帝問:病人脅肋下脹滿,氣機上逆,兩三年都沒有好,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說:這個病叫做「息積」。這種病不影響吃飯,不能用艾灸或針刺治療,治療這種「積」應該用導引術和吃藥來治療,但藥物不能單獨治好。
運氣學說認為,所有積塊都屬於濕土之氣。經典中說:土氣太過,叫做「敦阜之紀」,其表現為軟積和抽搐。
《五臟生成篇》說:如果把脈時摸到紅色的脈搏跳動急促且堅硬,就表示體內有積聚的氣,影響食慾,這種病叫做「心痹」,多因外感疾病,或思慮過多導致心虛而邪氣侵入。如果把脈時摸到白色的脈搏跳動急促而浮散,是上虛下實,容易驚恐,表示胸中有積聚的氣,喘氣虛弱,這種病叫做「肺痹」,會發冷發熱,多因醉酒後使身體內虛導致。如果把脈時摸到青色的脈搏跳動細長且左右彈動,表示心下和肋骨有積聚的氣,這種病叫做「肝痹」,多因寒濕入侵導致,與疝氣相似,會有腰痛、腳冷、頭部脈搏緊繃的症狀。
如果把脈時摸到黃色的脈搏粗大而虛弱,表示腹中有積聚的氣,有厥逆的氣機,這種病叫做「厥疝」,女性的症狀也相同,多因劇烈活動使四肢虛弱,出汗後被風吹到導致。如果把脈時摸到黑色的脈搏上部堅硬而粗大,表示小腹和陰部有積聚的氣,這種病叫做「腎痹」,多因洗澡後受涼而臥床導致。
《難經》說:「積」屬於陰氣,「聚」屬於陽氣。所以陽氣浮動在外,陰氣沉伏在內。氣積聚的,叫做「積」;氣團聚的,叫做「聚」。「積」是五臟產生的,「聚」是六腑形成的。「積」屬於陰氣,它開始發病時有固定的部位,疼痛不會離開這個部位,上下有起始和終點,左右有邊界。「聚」屬於陽氣,它開始發病時沒有固定的部位,上下沒有停留的地方,疼痛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叫做「聚」。因此,可以用這些特點來區分「積」和「聚」。
《難經》還問:五臟的「積」,各有不同的名稱嗎?肝的「積」叫做「肥氣」,在左脅下,像倒扣的杯子,有頭有尾。這種病久治不愈,會導致咳嗽、聲音嘶啞、瘧疾等,持續多年不好,多在夏季的戊己日發病。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肺病會傳給肝,肝會傳給脾。脾在夏季當令,當令的脾不受邪。肝又想把病傳給肺,肺卻不肯接受,所以就停留在肝部形成積聚,所以說「肥氣」會在夏季的戊己日發病。(作者認為:積病會傳給它所能克制的臟腑,當令的臟腑不受邪,這是合理的。
肝的積病是從肺金傳來,在夏季得病,也是合理的。肝想把病傳給肺,肺卻不肯接受,就確定在戊己日,這個說法可能過於牽強。或許是肝木本身的病,而不是因為傳遞克制關係造成的,也是有可能的,為什麼一定要拘泥於此呢?)心的「積」叫做「伏梁」,從肚臍向上延伸,像手臂一樣粗大,向上達到心下部位。這種病久治不愈,會讓人心煩。脾的「積」叫做「痞氣」,在胃部,像覆蓋的盤子一樣大。這種病久治不愈,會使人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肉。
肺的「積」叫做「息賁」,在右脅下,像倒扣的杯子一樣大。這種病久治不愈,會使人感到寒冷和發熱,咳嗽喘息,甚至發展成肺癰。腎的「積」叫做「奔豚」,從少腹發病,向上直達心下,形狀像小豬一樣,上下竄動不定。這種病久治不愈,會讓人喘息氣逆,骨骼萎縮無力,氣短。
《原病式》說:積聚這種疾病,是因為陰陽失調,臟腑虛弱,或者感受風邪,邪氣與臟腑之氣搏結所造成的。
《巢氏病源》說:積聚堅硬結塊,是五臟六腑的氣積聚在體內,又因為飲食不節制,寒溫失調,邪氣重疊侵入,導致積聚牢固難以消散。如果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癥瘕。 《玉機微義》說:積聚大多是因為飲食和情志因素造成的。滑氏認為,根據《內經》的意旨,應該用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來推論病理的發展趨勢,並將其闡述成文。不必去探討病人的情感,也不必考慮病邪是否會傳回,以及是否必然會發生。讀者只要知道病邪會從能克制的臟腑傳給不能克制的臟腑,以及當令的臟腑不受邪而導致邪氣停留,進而形成積聚,根據這個來治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