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五 (1)
卷之十五 (1)
1. 病機
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內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氣血平則寧,偏則病。經云:陰虛陽必輳,則發熱而自汗,陽虛而陰必乘,則發厥而自汗,皆由陰陽偏勝而致也。小兒氣血嫩弱,膚腠未密,若厚衣太暖,臟腑生熱,搏心為邪所勝,津液不能內藏,蒸出肌膚而為汗也。又或傷於冷熱,陰陽不和,津液發泄,亦令睡中汗出。
其有虛者,諸病後汗出多,血氣弱,潮熱自汗。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兒黃瘦,失治則變骨蒸疳癆是也。盜汗乃熟睡時溱溱然汗,以覺則止而不復出矣。是亦心虛,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錢氏云: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
白話文:
汗是心所主宰的,在體內是血,發散到體外就是汗。汗是心的液體,所以人體的氣血平和就會安寧,如果偏頗就會生病。《黃帝內經》說:陰虛的時候陽氣就會聚集,導致發熱和自汗;陽虛的時候陰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四肢冰冷和自汗,這些都是因為陰陽失衡所造成的。
小孩子的氣血還很虛弱,皮膚的紋理也不緊密,如果穿太多衣服太過保暖,臟腑就會產生熱,這股熱邪會侵犯心臟,導致津液無法收藏在體內,蒸發到皮膚表面就變成汗了。或者因為受到寒冷或熱的侵襲,導致陰陽不調和,津液外泄,也會讓人在睡覺時出汗。
至於體虛引起的出汗,像是生病後出汗很多,或是氣血虛弱、潮熱、自汗。有時寒熱發作過後,身體冷了卻仍然自汗,時間久了會讓小孩變得面黃肌瘦,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會變成骨蒸疳勞。盜汗是指睡著時大量出汗,醒來就停止不再出汗。這也是因為心虛,應該收斂心氣,滋養腎水,使陰陽調和,讓水火正常升降,這樣汗就會自然停止。錢乙說:汗從頭部到頸部出的,稱為「六陽虛汗」,不必特別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