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1)

1. 藥方

茵陳湯,治小兒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黃也。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痛者並主之。

山茵陳,梔子仁,川大黃(各等分),

右咀,水煎,加減服。日進三服,小便當和,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痛,黃隨小便中去也。

加減瀉黃散,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蘗,黃芩,茯苓,山梔(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後熱服。一服減半,五日再服愈。

梔子柏皮湯,治小兒身黃髮熱。

梔子仁(十枚),甘草(炙一兩),黃蘗(二兩),

上咀,水一盞,煎六分,加減服。

犀角散,治小兒黃疸,一身盡黃。

犀角(一兩),茵陳,栝蔞根,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四錢),

上咀,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盡黃,栝蔞汁和蜜服之神效。

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面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飲食。

白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錢)

上咀,水一小盞煎六分,徐徐溫服。

丹溪一方,治小兒吐瀉,黃疸。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分為末)

每服一錢,溫湯調服。傷乳者,麥芽湯調;時氣,用紫蘇湯;發熱者,薄荷湯、茵陳五苓散,沸湯調服。

白話文:

茵陳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兒陽明病發熱且出汗的,這種情況是因為熱氣外散,不會導致黃疸。如果身體不出汗,熱氣只停留在頸部,小便不順暢,而且口渴想喝水,這代表熱氣鬱積在體內,就一定會出現黃疸。如果傷寒病發作七、八天後,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暢,肚子痛,也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藥方組成:茵陳、梔子仁、川大黃(各等量)。

用法:將藥材磨碎,用水煎煮後服用,可以根據情況調整劑量。每天服用三次,小便就會順暢,尿液會像皂莢汁那樣,顏色是正紅色。服用一晚後,肚子痛會減輕,黃疸也會隨著小便排出。

加減瀉黃散:

這個藥方可以退脾土的熱氣,恢復腎水的功能,並降低心火。

藥方組成:黃連、茵陳(各五分)、黃蘗、黃芩、茯苓、山梔(各三分)、澤瀉(二分)。

用法:將藥材磨碎成一份,用水煎煮,取六成藥汁,飯後溫服。服用一次後,減半劑量,五天後再服用一次就會痊癒。

梔子柏皮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兒身體發黃而且發熱的。

藥方組成:梔子仁(十枚)、甘草(炙一兩)、黃蘗(二兩)。

用法:將藥材磨碎,用水煎煮,取六成藥汁,可根據情況調整劑量服用。

犀角散: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兒黃疸,全身都變黃。

藥方組成:犀角(一兩)、茵陳、栝蔞根、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四錢)。

用法:將藥材磨碎,用水煎煮,取六成藥汁,溫服。另一個方子是治療小兒突然發黃,臉部和身體皮膚都變黃,用栝蔞汁和蜂蜜調和服用,效果非常好。

茯苓滲濕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兒黃疸,同時有發冷發熱、嘔吐、口渴想喝水、全身和臉部都發黃、小便不順暢、無法安睡、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方組成:白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一錢)。

用法:將藥材磨碎,用水煎煮,取六成藥汁,慢慢地溫服。

丹溪一方: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兒吐瀉和黃疸的。

藥方組成: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量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開水調服。如果是因為吃奶造成消化不良,可以用麥芽湯調服;如果是因為季節性疾病,可以用紫蘇湯調服;如果是發熱,可以用薄荷湯,或用茵陳五苓散和沸水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