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治法

羅謙甫云: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而蒸熱,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病。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又言濕熱成痿是也。

白話文:

羅謙甫說:有一個小孩在季夏時節,身體發熱像蒸籠一樣,胸口和隔膜之間覺得煩躁不舒服,皮膚呈現像爛橘子皮一樣的黃色,眼睛裡的眼白也發黃,筋骨軟弱無力,不能站立行走。這是因為季夏的暑熱,加上濕氣的影響,使熱氣像蒸煮一樣,侵入經絡,深入骨髓,導致內臟的氣機不調和,所以脾臟就反過來欺侮心臟,濕熱相互結合,就形成了這種病症。

大概是心火旺盛,就會身體發熱像蒸籠一樣,胸口和隔膜之間覺得煩躁不舒服;脾臟的濕氣過重,就會皮膚呈現像爛橘子皮一樣的黃色。多餘的氣必然會欺侮自己所能戰勝的對象,並且會侮辱自己所不能戰勝的對象,所以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侵擾,筋骨就軟弱無力,不能站立行走。《黃帝內經》說:「脾臟有熱的人,膚色就會發黃,而且肌肉會蠕動。」

又說濕熱會形成痿病,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