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
卷之十二 (1)
1. 藥方
參蘇飲,治嬰兒感冒風寒,發熱頭疼,咳嗽痰涎,並宜服之。
人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曲,茯苓,陳皮,枳殼,桔梗,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薑、棗煎服。
華蓋散,金沸草散,甘桔湯,瀉白散,(以上方並見大人瀉門。)
阿膠散,治小兒久嗽無津液。
阿膠(半兩,炒),鼠黏子(一錢,炒),馬兜鈴(半兩),甘草(炙,一錢),杏仁(去皮尖,七粒),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咀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後服。
葶藶丸,治乳食傷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
甜葶藶(炒),黑豆(炒),杏仁(去皮尖,炒另研),漢防己(各一兩),
上為末,入杏膏蒸陳棗肉,和搗成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薑湯下,乳食後或臨臥服,量兒加減。
杏蘇飲,治嬰兒痰氣咳嗽不止。
杏仁(去皮尖炒黃),蘇子(炒),陳皮,赤茯苓,桑白皮(炒),大腹皮,半夏曲,甘草(炙。各一錢),
上咀,姜一片同煎,食遠服。
七寶散,治嬰兒清前,散熱化痰,定喘止嗽。
大黃(麵包煨),梔子仁,赤茯芩,黃芩,赤芍藥(炒),滑石,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用桑皮煎湯,喘急,氣滿,不睡,磨刀水澄清,溫暖服。
白餅子,治腹中有癖,但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半夏,南星(各制,一錢),輕粉(五分),巴豆(二十四粒,去皮,水一升煎,水盡為度)
上研勻,巴豆後入眾藥,以糯米糊丸,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以上五餅子,以下三餅子。蔥白煎湯,臨臥服。
褊銀丸,治風涎瀉,上焦實熱及乳食不消,腹脹痰喘等疾。
巴豆(去皮心油),水銀(各半兩),好墨(八錢,火燒醋淬),麝香(五分,研),黑鉛(二錢半,同水銀結成砂子)
將巴豆、黑鉛研勻,和入砂子、麝香,陳米糊丸,綠豆大,捻褊。一歲一丸,以歲以上五、六丸,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可多用,量虛實增減,食後服。
百部丸,治小兒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麻黃(各三錢),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水略煮)
上和勻,煉蜜丸,皂角子大。溫水下二、三丸。
白話文:
藥方
參蘇飲: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嬰兒感冒,屬於風寒引起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咳嗽有痰。
藥材:人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曲、茯苓、陳皮、枳殼、桔梗、甘草,各藥材等量。
用法:將藥材磨碎,每次取三錢,用生薑、紅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華蓋散、金沸草散、甘桔湯、瀉白散:這些藥方在成人用藥的部分有說明。
阿膠散: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小孩久咳不癒,而且沒有津液滋潤的情況。
藥材:炒過的阿膠半兩、炒過的鼠黏子一錢、馬兜鈴半兩、炙甘草一錢、去皮尖的杏仁七粒、糯米一兩。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約一小撮),或直接磨碎取二錢。用水一杯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葶藶丸: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小孩因為吃太多乳食導致脾胃受損,或是因為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狀包括臉色發紅、身體發熱、痰多喘促。
藥材:炒過的甜葶藶一兩、炒過的黑豆一兩、去皮尖並炒過的杏仁(另磨)一兩、漢防己一兩。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杏膏和蒸過的紅棗肉,搗成糊狀,搓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淡薑湯送服,在吃完乳食後或睡前服用,可根據小孩情況調整用量。
杏蘇飲: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嬰兒痰多咳嗽不止的情況。
藥材:去皮尖並炒黃的杏仁一錢、炒過的蘇子一錢、陳皮一錢、赤茯苓一錢、炒過的桑白皮一錢、大腹皮一錢、半夏曲一錢、炙甘草一錢。
用法:將藥材磨碎,加一片生薑一起煎煮,飯後服用。
七寶散: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嬰兒感冒初期的發熱、化痰、止喘止咳。
藥材:用麵包煨過的大黃一錢、梔子仁一錢、赤茯苓一錢、黃芩一錢、炒過的赤芍藥一錢、滑石一錢、炙甘草一錢。
用法:將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桑樹皮煎的湯送服。如果喘得很急,氣很滿,睡不著,可以用磨刀水澄清後溫服。
白餅子: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腹中有腫塊,且因為吃奶而咳嗽吐痰的情況。
藥材:制過的滑石一錢、半夏一錢、南星一錢、輕粉五分、去皮的巴豆二十四粒(用水一升煎煮至水乾)。
用法:將藥材研磨均勻,巴豆最後加入,用糯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捏成餅狀。三歲以上服用五個餅子,三歲以下服用三個餅子。用蔥白煎湯,睡前服用。
褊銀丸: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腹瀉、上焦實熱、消化不良、腹脹痰喘等疾病。
藥材:去皮心油的巴豆半兩、水銀半兩、好墨(用火燒過後用醋淬)八錢、研磨的麝香五分、黑鉛二錢半(與水銀結成砂子)。
用法:將巴豆、黑鉛研磨均勻,和入砂子、麝香,用陳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捏扁。一歲服用一個丸子,一歲以上服用五到六個丸子。用放涼的薄荷湯送服,不可過量,根據身體狀況調整用量,飯後服用。
百部丸: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小孩肺寒引起的咳嗽和輕微喘息。
藥材:百部三錢、麻黃三錢、去皮尖並用水略煮過的杏仁四十粒。
用法:將藥材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皂角子大小的丸子。用溫水送服二到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