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1)

1. 病機

丹溪云: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胃與脾合為水穀之海,因脾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氾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自目胞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嗽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凹,舉手即滿是也。

古方有十種論證: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下虛上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秘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諸家只知治濕多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利水之藥,往往多死。

殊不知脾極虛損,雖劫目前,水氣復來,束手待斃。大都小兒尤是飲食傷脾,不能行水而作脹腫。只用實脾為主,佐之分證治而得之矣。

白話文:

朱丹溪說:脾虛弱就不能控制水分,腎虛弱就不能運行水分。胃和脾合在一起是消化食物的場所,因為脾虛弱而不能運化食物,導致腎裡的水分氾濫,反而會浸泡脾土,於是三焦的功能停滯,經絡也阻塞,水液滲到皮膚,流到肌肉,就產生了水腫。水腫的樣子是,從眼皮下面稍微腫起來,四肢沉重,咳嗽心悸,大腿之間感覺冰冷,小便不順暢而且顏色黃,皮膚薄而且光亮,用手按壓會出現凹陷,放開手很快就恢復。

古時候的醫書裡有十種關於水腫的說法:喘不過氣、不能平躺是心水,兩側肋骨脹痛是肝水,大便像鴨子拉稀是肺水,四肢沉重是脾水,腰痛腿冷是腎水,口苦咽乾是膽水,下半身虛弱、上半身強壯是大腸水,肚子急痛、肢體消瘦是膀胱水,小便不順暢是胃水,小腹脹滿是小腸水。很多醫生只知道治療濕氣就是要利小便,只用這個方法,用各種利水藥,常常導致病人死亡。

實際上,如果脾臟極度虛弱,即使暫時把水腫消退了,水氣還是會回來,只能束手無策等死。一般來說,小孩更容易因為飲食傷到脾胃,脾不能正常運化水液而導致腹脹水腫。治療上應該以健脾為主,再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輔助治療,這樣就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