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1)

1. 藥方

五珍丸,治小兒食積。

青皮(炒黃),乾薑(炮存性),五靈脂,莪朮(各一兩),

上為末,和勻,稱藥末一兩,肥巴豆去油,稱一錢研拌,和粳米飯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飢時米飲下。

丁香爛飲丸,治小兒飲食所傷。

丁香皮,甘草(炙。各一錢),砂仁,益智仁(炒),甘松(各二錢),丁香,三稜(炮),木香,莪朮(炮。各一錢),香附子(半兩),

上未,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白湯下。

三稜消積丸,治傷生冷、硬,心腹脹痛。

丁皮,益智仁(各三錢),陳皮,青皮(各半兩),茴香(炒,半兩),炒曲,廣朮(炮),三稜(炮。各七錢),巴豆(糯米炒,去米,五錢),

上未,醋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溫薑湯下,食前,量虛實加減服。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刺痛,口苦無味,嘔噦噁心,噫氣吐酸,面色痿黃,體弱肌瘦,肚腹泄瀉並服之。(方見脾胃門。)

快膈消食丸,寬中消宿食。

砂仁,橘紅,三稜(煨),蓬莪朮,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香附子(一兩,炒),

上未,麵糊丸,綠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藿香散,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黑黃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如雞子清,兼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

陳皮,藿香(洗),枳殼(炒),厚朴(薑汁炒),甘草(各等分),

上未,紫蘇湯調下或米湯下亦可;如黃白色,木瓜湯下;如瀉止,用棗湯下,大能和胃進食。

白話文:

藥方

五珍丸,治療孩童因飲食積滯引起的疾病。

將青皮(炒黃)、乾薑(炮製過並保留藥性)、五靈脂、莪朮(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取藥粉一兩,加入去油的肥巴豆一錢,一同研磨混合。用粳米飯糊將它們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丁香爛飲丸,治療孩童因飲食不當造成的損傷。

將丁香皮、炙甘草(各一錢)、砂仁、炒益智仁、甘松(各二錢)、丁香、炮製過的三稜、木香、炮製過的莪朮(各一錢)、香附子(半兩)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麵餅將它們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白開水送服。

三稜消積丸,治療因吃生冷、堅硬食物導致的心腹脹痛。

將丁香皮、益智仁(各三錢)、陳皮、青皮(各半兩)、炒茴香(半兩)、炒曲、炮製過的廣朮、炮製過的三稜(各七錢)、用糯米炒過的巴豆(去掉糯米,五錢)研磨成粉末,用醋調製的糊將它們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十丸,用溫熱的薑湯送服,飯前服用,可根據體質虛實情況增減用量。

平胃散,治療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刺痛,口苦無味,嘔吐噁心,打嗝吐酸,面色萎黃,身體虛弱消瘦,腹瀉等症狀。(具體藥方請參閱脾胃門相關內容。)

快膈消食丸,能寬胸理氣,消除積食。

將砂仁、橘紅、煨過的三稜、蓬莪朮、炒神麯、炒麥芽(各半兩)、炒香附子(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將它們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飯後用紫蘇湯送服二十丸。

藿香散,治療孩童因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大便顏色青黑黃白不等,消化不良,糞便中有如雞蛋清一樣的物質,或者腹瀉如水,並伴有腹痛、輕微發熱等症狀。

將陳皮、洗過的藿香、炒枳殼、用薑汁炒過的厚朴、甘草(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紫蘇湯或米湯調服;若大便顏色為黃白色,則用木瓜湯調服;如腹瀉停止,則用棗湯調服,有助於調和腸胃,增進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