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1)

1. 藥方

小香連丸,治小兒冷熱腹痛,痢下水穀。

木香,訶子肉(各一兩),黃連(吳茱萸炒赤色,四兩),

上為末,飯丸綠豆大。米飲下十丸至三十丸,頓服之。

地榆散,治小兒赤痢因大腸停積熱毒得之,或點滴鮮紅。

地榆,訶子肉,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湯調下。一方加黃連、枳殼、芍藥。

胃風湯,治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痢如豆汁,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當歸,芍藥,桂(少許)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入粟米數粒同煎,食前服。

百一選方,治小兒噤口痢。

石蓮肉去殼留心,研為末。每服五分,陳米飲調下。此是毒氣上衝心腹,藉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

香脯,治小兒刮腸下痢,噤口不食,閉口閤眼至重者。

精豬肉(一兩,批薄片),膩粉

上將豬肉於炭火上慢炙,旋鋪膩粉勻成脯。每以少許與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邊,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食之神效。

小連丸,治小兒赤白痢,脾胃虛弱,糟粕不聚,腹脹不食,時作陣痛,煩渴身熱。

黃連(三兩),乾薑(炮一錢),當歸,阿膠(炒。各兩半),

上為末,阿膠膏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食前米湯化服。

養臟湯,治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絞痛,脫肛墜下,並治之。(方見大人痢門。)

參香散,治嬰兒臟腑氣虛怯,冷熱不調,積在臟腑,作成痢疾。或下鮮血,或如豆汁、魚腦、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雜,或成五色,裡急後重,日夜頻並,臍腹絞痛,甚不可忍,及噤口、疳蠱、時瘟諸痢,無問新久。

人參,白扁豆(炒去皮),木香(各四錢),肉豆蔻(制),茯苓(八錢),陳皮(去白),罌粟殼(去筋蒂,炙。各二兩四錢),

上為極細末,用米飲調化,食前服。

豆蔻香連丸,治小兒乳食不節,腸胃虛弱,冷熱之氣客於腸間,下赤白痢,腸內疼痛,日夜頻並,不飲乳食。

黃連(炒,七錢半),肉豆蔻(二枚,麵包煨),丁香(二錢半),木香,訶子(炮。各半兩),

上未,粟米糊丸,黍米大。三歲服十丸,米飲下。

烏梅散,治下痢後津液減少,臟腑虛燥,煩渴引飲,及治諸病後煩渴引飲無度。

烏梅肉(半兩,微炒),茯苓,木瓜(各一兩),

上為粗未,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同煎。

桃花丸,治下痢赤白多,並泄瀉青水。

赤石脂,乾薑(各等分),

上未,糊丸,如麻子大。空心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茅花湯,治吐血下血,鼻衄不止,兼治血痢、黑痢。

上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一盞,分二服。無花,以根代之。

白話文:

小香連丸:治療小孩因受寒或受熱引起的腹痛,以及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的情形。 藥材:木香、訶子肉(各40克),黃連(用吳茱萸炒至紅色,16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用米湯送服,一次服用十到三十顆,一次服完。

地榆散:治療小孩因大腸積熱毒引起的赤痢,或是拉出點滴鮮血。 藥材:地榆、訶子肉、甘草(各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4克,用米湯調服。另一個配方加入黃連、枳殼、芍藥。

胃風湯:治療小孩因風寒侵入腸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引起腹瀉,或是拉出像豆汁一樣的黏液,或是有瘀血不斷的痢疾。 藥材: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當歸、芍藥、桂(少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12克,加入幾粒小米一起煎煮,飯前服用。

百一選方:治療小孩因痢疾而無法進食(噤口痢)。 藥材:石蓮肉(去除外殼,保留蓮心),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2克,用陳米湯調服。這個方子能疏通心氣,使病人恢復食慾。

香脯:治療小孩因痢疾而刮腸,無法進食,閉口閉眼,病情嚴重者。 藥材:精豬肉(40克,切成薄片),膩粉。 製作方法:將豬肉在炭火上慢慢烤,烤好後均勻鋪上膩粉製成肉脯。 服用方法:每次給予少量食用,如果還不吃,可以放在鼻子旁,自然就會想吃。此方對治療因胃有毒素引起的食慾不振特別有效。

小連丸:治療小孩赤白痢,脾胃虛弱,食物無法消化,腹脹不吃東西,時常陣痛,口渴發熱。 藥材:黃連(120克),乾薑(炮製過,4克),當歸、阿膠(炒過,各6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阿膠熬製成膏做成藥丸,大小如小豆。 服用方法:三歲小孩服用30顆,飯前用米湯化開服用。

養臟湯:治療小孩因寒熱不調引起的赤白痢,或是拉出像膿血魚腦的黏液,裡急後重,臍腹絞痛,脫肛等症狀。(此方與治療成人痢疾的藥方相同。)

參香散:治療嬰兒因臟腑虛弱,寒熱不調,積在臟腑,引起的痢疾。可能拉出鮮血,或像豆汁、魚腦、瘀血,或紫黑色血,或紅白色相雜,或五色雜亂,裡急後重,日夜頻繁,臍腹絞痛,甚至無法忍受,以及噤口痢、疳積、時疫痢等各種新舊痢疾。 藥材:人參、白扁豆(炒過並去皮)、木香(各16克),肉豆蔻(製過)、茯苓(32克),陳皮(去白)、罌粟殼(去筋蒂,炙過,各96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 服用方法:用米湯調服,飯前服用。

豆蔻香連丸:治療小孩因飲食不節制,腸胃虛弱,寒熱之氣侵入腸間,引起的赤白痢,腸內疼痛,日夜頻繁,不喝奶不吃東西。 藥材:黃連(炒過,30克),肉豆蔻(兩枚,用麵包裹住煨過),丁香(10克),木香、訶子(炮製過,各2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小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黍米。 服用方法:三歲小孩服用10顆,用米湯送服。

烏梅散:治療腹瀉後體液減少,臟腑乾燥,口渴想喝水,以及治療各種疾病後口渴嚴重。 藥材:烏梅肉(20克,稍微炒過),茯苓、木瓜(各4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8克,用水200毫升,加一片薑一起煎煮。

桃花丸:治療腹瀉拉出很多紅白黏液,或是拉出青色水狀物。 藥材:赤石脂、乾薑(各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糊做成藥丸,大小如麻子。 服用方法:空腹服用二、三十顆,用米湯送服。

茅花湯:治療吐血、便血、鼻出血不止,也治療血痢、黑痢。 藥材:茅花一大把。 製作方法: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兩次服用。如果沒有茅花,可以用茅根代替。

寬腸枳殼散:理氣止痢。 藥材:甘草(24克,炙過),枳殼(96克,炒過)。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4克,空腹用開水調服。

黃連解毒湯、生薑湯、黃芩湯、調中湯(以上四個方子都治療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