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1)

1. 藥方

白豆蔻散,治小兒脾胃不和,憎寒壯熱,腹嘔吐熱,不納乳食。

枇杷葉,白豆蔻,陳皮(去白),黃耆(各半兩炙),木瓜,人參,甘草(各二錢半。炙),川芎(一錢),

上咀,每服一錢,薑、棗煎服,量兒大小加減。

平胃散,治吐逆頻並手足心熱,不進乳食。(方見脾胃門。)加藿香,名正氣散。(通治嘔吐。)

人參散,調中和氣,止嘔逆,遂除煩渴,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後燥渴不解。

乾薑(二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木香,甘草(炙二錢半),藿香(二錢半),

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煎服。

定吐紫金核,治男女小兒一切吐,神效。

半夏(制),人參,白朮,木香,丁香,藿香(各二錢半),

上為末,薑汁糊丸,李核大,外用沉香、硃砂各一錢,研末為衣,陰乾。每用一丸,以膠棗一枚去核入藥在內,濕紙包煨熟嚼服,與米飯壓之。食乳者,擂碎米湯加薑湯調服。

靈砂白丸子,治小兒吐乳不止,恐成脾風。

靈砂(一粒),青州白丸子(五粒,方見風門)

上用研末,薑湯米飲下,吐久虛甚者對停用。

益黃散,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痛泄利,不思乳食,嘔吐不止,困乏懶,心脅膨脹,顏色青黃,懨懨不醒。

丁香(半兩),橘紅(二兩),甘草(炙),訶子(炮去核),青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煎五分,食前服。量大小加減神效。

消乳丸,溫中快膈,止嘔,消乳食。脈沉者,傷食不化故也。

香附子(一兩),砂仁,陳皮,甘草(炙。各半兩),神麯(炒),麥芽(炒。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七歲兒丸綠豆大。食後薑湯吞下二、三十丸,可與消食丸參看,方見脾胃。

丁香散,治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不安,羸困霍亂。

人參(五分),丁香,藿香(各二錢半。洗)

上咀,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許,熱服。

半夏散,治小兒胃虛嘔吐,水穀不化。

半夏(一兩泡七次),陳糯米

上咀,姜五片,棗一枚同煎。

香薷散,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風冷之所傷,致令真氣相干,腸胃虛弱,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吐利,發熱頭疼,或嘔、或瀉、或轉筋拘急及寒暑。

香薷(一兩),厚朴(制),扁豆(各半兩。炒),

上咀,每服二錢,姜煎。一方加黃連治瀉痢;一方加芎芷香蘇散治霍亂吐瀉、暑月感冒傷暑之證。

竹茹湯,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乾葛(七錢半),半夏(半兩泡),甘草(一錢),

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茹一塊、姜五片煎。一方加茯苓。

丁蓮散,治吐乳傷食。

丁香,蓮肉(去心),枇杷葉(各等分。薑汁塗炙熟)

白話文:

藥方

白豆蔻散:治療小兒脾胃不和,怕冷發熱,腹部嘔吐發熱,不肯吃奶。 藥材:枇杷葉、白豆蔻、陳皮(去白)、黃耆(炙烤過,各半兩)、木瓜、人參、甘草(炙烤過,各二錢半)、川芎(一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紅棗一起煎煮服用。用量可根據小兒體型大小增減。

平胃散:治療嘔吐頻繁且手足心發熱,不肯吃奶。(此方見脾胃門)。 加藿香後,稱為正氣散,可通用於治療嘔吐。

人參散:調理脾胃之氣,止住嘔吐,消除煩躁口渴、昏睡不醒,食慾減少以及傷寒發熱時,胃氣不順,腹瀉停止後仍然口渴的症狀。 藥材:乾薑(二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木香、甘草(炙烤過,二錢半)、藿香(二錢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服。

定吐紫金核:治療男女小兒各種嘔吐,效果顯著。 藥材:半夏(製過)、人參、白朮、木香、丁香、藿香(各二錢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搓成李子核大小的丸子,外面裹上一層沉香、硃砂(各一錢)的粉末,陰乾。每次用一丸,用膠棗一枚去掉棗核,將藥丸放入棗中,用濕紙包好煨熟,嚼碎服用,再用米飯壓住。吃母乳的嬰兒,則將藥丸搗碎,用米湯加薑湯調服。

靈砂白丸子:治療小兒吐奶不止,擔心發展成脾風。 藥材:靈砂(一粒)、青州白丸子(五粒,此方見風門)。 用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湯或米湯送服。若嘔吐久虛弱嚴重,則停止使用。

益黃散:治療小兒脾胃虛弱,腹痛腹瀉,不思飲食,嘔吐不止,困倦乏力,心胸膨脹,面色青黃,精神萎靡不振。 藥材:丁香(半兩)、橘紅(二兩)、甘草(炙烤過)、訶子(炮製後去核)、青皮(各一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七分煎煮至五分,飯前服用。用量可根據體型大小增減,效果顯著。

消乳丸:溫暖脾胃,暢通胸膈,止住嘔吐,幫助消化乳食。脈象沉弱,表示是食物積滯不化所致。 藥材:香附子(一兩)、砂仁、陳皮、甘草(炙烤過,各半兩)、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各一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黍米;七歲兒童則將丸子做成綠豆大小。飯後用薑湯送服二三十丸。可參考消食丸(此方見脾胃)。

丁香散:治療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不安,虛弱無力,或霍亂。 藥材:人參(五分)、丁香、藿香(洗淨,各二錢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半盞煎煮五至七沸,加入少許乳汁,趁熱服用。

半夏散:治療小兒胃虛嘔吐,水穀不化。 藥材:半夏(一兩,用清水浸泡七次)、陳糯米。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與生薑五片、紅棗一枚一同煎煮。

香薷散:治療臟腑陰陽失調,飲食不節制,風寒侵襲導致正氣受損,腸胃虛弱,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出現嘔吐、腹瀉、發熱頭痛,或抽筋等症狀,也可治療寒暑等症。 藥材:香薷(一兩)、厚朴(製過)、扁豆(炒過,各半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煎煮。其中一方加黃連,可治療腹瀉;一方加芎芷香蘇散,可治療霍亂吐瀉、暑月感冒的症狀。

竹茹湯:治療胃部受邪熱侵襲,心煩喜歡涼爽,嘔吐不止。 藥材:乾葛(七錢半)、半夏(半兩,用清水浸泡)、甘草(一錢)。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入竹茹一塊、生薑五片煎煮。一方可加茯苓。

丁蓮散:治療吐奶或因飲食不當引起的嘔吐。 藥材:丁香、蓮子肉(去心)、枇杷葉(各等分,用薑汁塗抹後烤熟)。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

益胃散:暢通胸膈,健脾胃,止住嘔吐,促進食慾。 藥材:木香、丁香、藿香(洗淨)、陳皮、砂仁、白豆蔻、茯苓、甘草(各等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紅棗湯送服。

茯苓半夏湯:治療各種嘔吐,胸口痞悶,膈間有水痰導致頭暈心悸。 藥材:半夏(製過,兩半)、茯苓(三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