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1)
卷之十六 (1)
1. 治法
小兒嘔吐,難以概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乳吐。朱奉議以半夏、生薑為主,亦有食滯心肺之分,為邪食不得下而反出者。鄭氏云:但吐不瀉為逆吐,而有痰發驚者危,治之當斷乳,但與稀粥食。傷乳吐者,哺乳後即吐,此因乳食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也。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更當節乳。
小兒吐乳身熱,而吐乳成片,是胃熱,積熱恐生風。吐乳不化,夾清水,是胃冷,必面青唇白者是也。食生冷或傷宿乳,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寒,除宿冷,宜理中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者,以參香飲治。
冷吐者,冬月多有感冒風寒,由乳母感受寒氣,承寒便乳兒,冷氣入兒胃中,嘔吐喜熱,惡寒,四肢悽清,寒吐必夾清涎吐出,以溫中藥,服丁香丸、藿香正氣散加丁香、四君子湯加丁香、橘紅、乾薑、炮生薑、棗去核同煎,食前服。寒極者,理中湯加附子,炮去皮、尖、臍,量虛實治之。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快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去桂五苓散及香薷飲治之。又熱吐即似驚吐,有黃涎夾乳食成片,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少,或乾嘔無物,夏、秋間多有此,五苓、二陳治之。
白話文:
小兒嘔吐的原因很多,難以一一列舉。有因為受寒引起的嘔吐、因為發熱引起的嘔吐、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嘔吐、還有因為吃乳汁不消化引起的嘔吐。朱奉議認為治療嘔吐主要用半夏和生薑,也區分是因為食物積滯在心肺,導致食物無法下行反而吐出來的情況。鄭氏說,只有吐而沒有腹瀉的嘔吐稱為逆吐,如果還伴隨痰多和驚嚇的,情況就很危險,治療時應當先停止餵奶,只給予稀粥食用。因為吃乳汁不消化引起的嘔吐,通常是餵奶後立刻就吐,這是因為餵奶過量,加上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造成的。就像小容器裝東西,裝滿了就會溢出來一樣,應該要節制餵奶。
小兒吐奶時身體發熱,吐出來的奶成片狀,這是因為胃裡有熱,積熱嚴重的話恐怕會生風。吐出來的奶沒有消化,夾雜著清水,這是因為胃裡有寒,通常會面色發青、嘴唇發白。如果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未消化的舊乳汁,導致身體不接受而吐出來,應該用溫胃的方法,祛除風寒、消除積滯的寒氣,適合用理中湯、定吐飲來治療。如果這些藥都沒有效果,就用參香飲來治療。
受寒引起的嘔吐,在冬天比較常見,通常是因為感冒風寒,或乳母受寒,將寒氣傳給嬰兒,寒氣進入嬰兒胃中,嘔吐時會喜歡溫熱的環境,怕冷,四肢冰涼,吐出來的必定夾雜著清稀的口水,可以用溫中藥治療,服用丁香丸、藿香正氣散(加入丁香),四君子湯(加入丁香、橘紅、乾薑、炮製過的生薑),以及去核的棗一起煎煮,在飯前服用。如果寒氣非常嚴重,可以用理中湯加上附子(要炮製過,去除皮、尖、臍),根據身體虛實情況來治療。
因為發熱引起的嘔吐,通常會面色發紅、嘴唇發紅,嘔吐次數不多,但每次吐出的量卻很多,吐出來的奶片消化了,呈現黃色,全身發熱嚴重,可能是因為暑氣在胃裡,或吃了熱性的食物,精神不佳,容易煩躁,這就是熱吐。適合用去桂五苓散和香薷飲來治療。另外,熱吐有時看起來像受到驚嚇引起的嘔吐,會有黃色的口水夾雜著奶片,頭額溫熱,手心腳心發熱,小便短少發紅,或者乾嘔沒有東西吐出來,這種情況在夏秋兩季比較常見,可以用五苓散和二陳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