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五 (1)
卷之十五 (1)
1. 病機
丹溪曰: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皆因飲食不調,肥甘無節而作也。或嬰幼乳缺,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延及歲月,五疳病成。錢氏曰:疳皆脾胃耗傷,亡津液之所作也。故小兒臟腑柔脆,有疾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凡有可下,置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致為疳也。
但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喜冷地,愛食泥土,瀉痢無常,肚腹脹滿,耳鼻生瘡,頭髮作穗,腳弱項小,極瘦,飲水,甚至丁奚哺露,有曰無辜,至於疳證,皆其候。
白話文:
朱丹溪說:小孩子的臟腑非常柔嫩,吃太飽就容易受傷。餵奶、飲食,只要稍微不正常,很少不會變成疳病的。這些都是因為飲食不調,吃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沒有節制所造成的。或是嬰幼兒時期奶水不足,太早吃粥飯,消耗損傷了身體的精氣,那麼疳病的根源就會延續到日後,形成各種疳病。錢乙說:疳病都是因為脾胃虛弱、津液耗損所造成的。所以小孩子的臟腑非常脆弱,生病不可以猛烈地攻擊,如果用藥過於峻猛地瀉下,必定會造成津液的耗損。凡是有需要用瀉下的藥物,要衡量病情的大小、虛實才能用,這樣就不會導致形成疳病。
如果看到眼睛乾澀或是長出白膜,嘴唇紅、身體發黃,喜歡躺在冰冷的地方,喜歡吃泥土,腹瀉和便秘不規律,肚子脹滿,耳朵鼻子長瘡,頭髮像稻穗一樣分叉,腳軟弱無力,脖子細小,極度消瘦,喜歡喝水,甚至只想喝點母乳或露水,還說自己沒有犯錯,當出現這些情況,就可能是疳病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