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治法

心熱者,咬牙上竄,面赤搖頭,瀉心湯主之。肝熱者,手尋衣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脾熱者,熱在肌肉,遇熱尤甚,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黃散主之。肺熱者,手掐眉,日西尤甚,喘嗽寒熱,壯熱飲水,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主之。腎熱兩足不喜衣履,然此者,臍之下皆腎之所主,緣心氣下行於腎部,東垣滋腎地黃丸主之。

潮熱者,因傷寒時疫觸變邪氣,陰氣不足,陽氣有餘,陽邪暴傷,則血氣凝滯,不即流通,壅逆無歸,傳於足陽明之經,遂生潮熱,早晚兩度,或日一次,如潮水之應期也。《傷寒論》云:潮熱者實熱也,當利大便,實者大柴胡湯下之,虛者百解散汗之。驚熱者,顛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顏叫恍惚,以錢氏涼驚丸、安神丸主之。夜熱者,夜間發熱,是陰中有陽邪也。

以《元戎》四物湯、二連湯主之。實熱者,手心熱,肚背先熱,噯氣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積丸主之。疳熱者,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肉,骨蒸盜汗,泄瀉無常,肚大腳弱是也。宜龍膽丸、胡黃連丸、蘆薈丸之類。壯熱者,一向不止,由血氣壅實,五臟生熱,蒸熨於內,則眠臥不安,精神恍惚,熏發於外,表裡俱熱,煩躁喘粗,甚則發驚,火府丹主之。煩熱者,心躁不安,五心煩熱,四肢溫壯,小便赤澀,一粒金丹主之。

積熱者,頰赤口瘡,下盛則腰腿壅腫,表裡實,則身熱便澀,虛則汗下後仍熱也。或內因酒面煎爆,熱藥峻補,外因大暖,爐火侵逼,皆能生熱,此內外蘊積之熱,非食積熱也,宜以三黃丸、四順飲主之。風熱者,汗出身熱,呵欠面赤,因其解脫,風邪所傷,客於皮毛,則惡風發熱,目澀多睡。

陽氣有餘,身熱無汗。陰氣有餘,身寒有汗。陰陽有餘,無汗而寒。經曰:汗出身熱者,風熱也,消風散、綠霞丸主之。虛熱者,陰陽寒及諸熱汗下之後,耗去太過,氣血未調,飲食勞傷,致令虛熱,其候困倦少力,面色青白,泄瀉多尿,虛汗自出,恍惚神慢,噓氣軟弱。又有久嗽久瀉久痢久瘧久血,以致諸疾之後成者皆虛熱也。

凡病久則血氣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皆虛則手足厥而身熱也,宜以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主之。客熱者為陽邪干於心也,心若受邪則熱形於額,故先起於頭面,次而身熱,恍惚多驚,聞聲驚恐,良由真氣虛而邪氣勝也。邪氣既勝,真氣與之交爭,發渴無時,進退不定,如客之往來,故曰客熱,導赤散、黃連瀉心湯主之。

癖熱者,涎嗽飲水,由乳食下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也,宜與白朮散滋養津液,次以珍珠丸下其痰涎,或以妙丸子磨之。寒熱者證如瘧狀,陰陽相勝也。先寒而後熱,陽不足;先熱而後寒,陰不足。寒多而熱少,陰勝陽也;熱多而陰少,陽勝陰也;寒然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隔日,陰陽乍離也。陽盛發熱,陰盛發寒也。

白話文:

心熱: 如果是心熱引起的,會出現咬牙、往上竄、臉色發紅、搖頭等症狀,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治療。

肝熱: 如果是肝熱引起的,會出現手不停地摸衣服或亂抓東西等症狀,可以使用瀉青丸來治療。

脾熱: 如果是脾熱引起的,會出現肌肉發熱,遇熱更嚴重,身體疲倦想睡,身體發熱想喝水,四肢無力等症狀,可以使用瀉黃散來治療。

肺熱: 如果是肺熱引起的,會出現用手掐眉毛,傍晚尤其嚴重,喘氣咳嗽,忽冷忽熱,發高燒想喝水等症狀,輕微的可以使用瀉白散,嚴重的可以使用涼膈散來治療。

腎熱: 如果是腎熱引起的,會出現腳不喜歡穿鞋襪等症狀。這是因為肚臍以下都是腎所主的地方,心氣會下行到腎部。可以使用東垣滋腎地黃丸來治療。

潮熱: 潮熱是因為受到傷寒或時疫等邪氣侵擾,導致陰氣不足,陽氣過剩,陽邪突然侵入,血氣凝滯不通,淤積不散,傳到足陽明經,進而產生潮熱,通常早晚發熱兩次,或一天一次,就像潮水一樣有規律。《傷寒論》說:「潮熱是實熱」,應該通利大便。實證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通便,虛證可以使用百解散來發汗。

驚熱: 如果是驚熱引起的,會出現全身發熱、臉色發青、自汗、心悸不安、脈搏跳動加快、煩躁不安、精神恍惚等症狀。可以使用錢氏涼驚丸、安神丸來治療。

夜熱: 如果是夜間發熱,這是因為陰中有陽邪引起的。可以使用《元戎》四物湯、二連湯來治療。

實熱: 如果是實熱引起的,會出現手心發熱、肚子和背部先發熱、打嗝吐奶、大便酸臭等症狀,可以使用下積丸來治療。

疳熱: 如果是疳熱引起的,會出現身體消瘦、經常口渴、吃東西不長肉、骨蒸盜汗、腹瀉無常、肚子大腳無力等症狀。可以使用龍膽丸、胡黃連丸、蘆薈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壯熱: 如果是持續高燒不退,這是因為血氣壅塞,五臟生熱,從內部蒸發,導致睡不安穩、精神恍惚,熱氣散發到外部,出現表裡都熱、煩躁喘氣、嚴重時會驚厥等症狀。可以使用火府丹來治療。

煩熱: 如果是煩熱引起的,會出現心煩意亂、手心腳心發熱、四肢溫熱、小便赤澀等症狀。可以使用一粒金丹來治療。

積熱: 如果是積熱引起的,會出現臉頰發紅、口瘡,下半身腫脹,表裡都是實證,會出現身體發熱、大便乾澀,如果是虛證,即使流汗後仍然會發熱。積熱可能是因為內部飲酒、過食煎炸食物、服用過熱的藥物,也可能是因為外部天氣太熱、靠近火爐等原因導致的。這是一種內外積聚的熱,不是食物積滯引起的熱。可以使用三黃丸、四順飲來治療。

風熱: 如果是風熱引起的,會出現出汗發熱、打哈欠、臉色發紅等症狀。這是因為感受風邪,侵入皮膚毛孔,導致惡風發熱、眼睛乾澀想睡覺。陽氣過盛,身體發熱卻不出汗。陰氣過盛,身體發寒卻出汗。陰陽都過盛,不出汗卻感覺寒冷。醫書說:「出汗發熱,是風熱引起的」。可以使用消風散、綠霞丸來治療。

虛熱: 如果是虛熱引起的,可能是因為陰陽寒熱引起的各種發熱在流汗後過度消耗,氣血沒有調和,飲食或勞累導致的,會出現疲倦無力、臉色青白、腹瀉多尿、虛汗自出、精神恍惚遲鈍、嘆氣軟弱等症狀。也可能是因為久咳、久瀉、久痢、久瘧、久血等疾病之後造成的,這些都屬於虛熱。通常病久了會導致氣血虛弱,氣虛則會導致虛脫,血虛則會發熱,氣血都虛弱則會手腳冰冷但身體發熱。可以使用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來治療。

客熱: 如果是客熱引起的,是因為陽邪侵入心臟。心臟受到邪氣侵擾,就會從額頭開始發熱,然後蔓延到全身發熱,精神恍惚、容易受驚,聽到聲音會害怕。這是因為正氣虛弱,邪氣盛行。邪氣盛行後,正氣會與之抗爭,導致經常口渴,發熱時好時壞,就像客人來來往往一樣,所以稱為客熱。可以使用導赤散、黃連瀉心湯來治療。

癖熱: 如果是癖熱引起的,會出現流口水、咳嗽、想喝水等症狀。這是因為吃下乳製品或食物沒有消化,積聚在體內形成結塊。可以使用白朮散來滋養津液,然後用珍珠丸來化解痰涎,或用妙丸子磨成粉服用。

寒熱: 如果是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是陰陽互相抗爭引起的。先發冷後發熱,是陽氣不足;先發熱後發冷,是陰氣不足。寒冷多於發熱,是陰氣勝過陽氣;發熱多於寒冷,是陽氣勝過陰氣。寒冷和發熱程度相當,是陰陽互相攻擊;寒熱隔天出現,是陰陽時離時合。陽氣過盛會發熱,陰氣過盛會發寒。

另外,有的會頭痛出汗,有的會嘔吐不想吃東西,有的怕冷卻想喝水,有的發高燒卻想喝熱湯,有的會筋骨疼痛,有的會腹瀉或便秘,有的內部寒冷而外部發熱,有的內部發熱而外部寒冷,有的會因為寒冷而腹痛,因為發熱而腹鳴,這些是因為有食物積滯引起的。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的,可以用白餅子來導泄,然後再輔助調理。可以使用錢氏白朮散。寒冷多於發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發熱多於寒冷,可以使用白虎湯。寒熱程度相當,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血熱: 如果是血熱引起的,每天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之間發熱,晚上則會涼下來,可以使用六合湯來治療。

痘疹熱: 如果是痘疹引起的發熱,會出現耳朵和鼻尖冰冷的症狀,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之類的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