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1)
卷之十六 (1)
1. 治法
陶節庵曰:凡熱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非也,何則?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惡寒亦微。冬時惡寒,腠理閉密,非辛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則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
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其可代之者,有非冬時惡寒頭痛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以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涼之藥而通治之,則殺人矣。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
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乾,不得眠之證,脈洪而長,以葛根解肌湯、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加減以和之。此三經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芥。若傳入里,外證悉罷,已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便作實熱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比之大人,劑惟輕緩而治之可也。
麻黃湯(治傷寒頭痛,發熱腰痛,骨節痛,惡寒無汗而喘,以此汗之,蓋暖取汗漐漐至手足心而止,不須再服。)
桂枝湯(傷寒發熱惡寒有汗,以此和之。此為表虛不可再汗。)
大青龍湯(治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痛,發熱惡寒,不得汗出煩躁,擾亂不安,以此汗之。)
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經傷寒無汗,發熱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或有暴寒中人,如傷寒者,以此治之萬全。此方代麻黃湯用極平穩無害。)
解肌湯(治溫病天行時氣,頭痛壯熱,四時感冒,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用此。)
升麻湯(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鼻乾不臥,兼治四時感冒,不正之氣,忽然惡寒頭重。)
敗毒散(傷寒風溫瘟疫,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疼。)
小柴胡湯(治傷寒要藥,不俱少陽,和解、表解有礙者,多宜用之,無誤。在小兒尤為平劑。已上方並見大人傷寒門。)
一、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煩喜嘔,或胸膈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
一、氣虛血弱,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此湯主之。
一、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不欲食,不便硬,脈細者,為陽微陰結,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在裡,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此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原則
陶節庵說:凡是熱性病有頭痛、怕冷的,都是傷寒,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傷寒會怕冷,飲食積滯會厭食,這是自然的道理。但冬天怕冷症狀會更嚴重,因為冬天是真正的傷寒,天氣寒冷,風寒猛烈,接觸到的人,怕冷會特別厲害,其他時候怕冷就比較輕微。冬天怕冷,皮膚毛孔緊閉,必須用辛溫的藥,所以用桂枝等藥來治療。然而風和寒常常同時存在,寒邪會傷害身體的營氣,導致怕冷、頭痛、脈搏浮起但沒有汗,這時要用麻黃湯來打開毛孔,驅散邪氣,發汗後就會痊癒。風邪則會傷害身體的衛氣,導致頭痛、怕風、脈搏浮緩且會自己出汗,這時要用桂枝湯來充實毛孔,驅散邪氣,汗止就會痊癒。
如果營氣和衛氣都受傷,就不能用這兩個方子治療,必須用大青龍湯。但這個方子藥性太猛,可以用其他方子替代。如果不是冬天的怕冷頭痛,都應該用辛涼的藥劑,通過疏通表裡來調和,就會痊癒。如果用冬天用的桂枝等辛溫的藥來治療,就會害死人。所謂辛涼的藥是什麼呢?就是羌活沖和湯,它還可以代替大青龍湯,非常穩妥。如果病程再發展,就可能影響到少陽經和陽明經,這兩個經絡位於半表半裡的肌肉之間,脈象也不會浮或沉。
陽明經的症狀有眼睛痛、鼻子乾燥、睡不著,脈搏洪大而長,可以用葛根解肌湯、升麻湯來治療。少陽經的症狀有胸脅痛和耳鳴,脈象呈現弦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這三個經絡的病症,不從病邪的標本(表或裡)來論治,而是從中間來治療。用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療少陽和陽明同時發病的症狀,就像撿起芥菜一樣容易。如果病邪傳入到身體內部,外在的症狀都會消失,沒有頭痛怕冷,脈象呈現沉實,就變成實熱的譫語(說胡話)和怕熱,六七天不大便,口乾咽燥而且口渴,輕微的可以用大柴胡湯,嚴重的可以用三承氣湯。選用藥方時,要比治療成年人的劑量輕緩,這樣治療才是正確的。
-
麻黃湯(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腰痛、關節痛、怕冷、沒有汗而且喘息,用這個方子發汗,使身體微微出汗到手腳心就停止,不需要再服用。)
-
桂枝湯(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怕冷、有汗,用這個方子來調和。這種情況是體表虛弱,不能再發汗。)
-
大青龍湯(治療傷寒,脈象浮緊,頭痛、身體痛、發熱、怕冷、無法出汗、煩躁不安,用這個方子發汗。)
-
羌活沖和湯(治療太陽經傷寒,沒有汗、發熱頭痛、怕冷、脊背僵硬、脈象浮緊,也可以治療不是冬天,突然被寒邪侵襲,像傷寒一樣的病症,用這個方子治療萬無一失。這個方子代替麻黃湯使用,非常平和穩妥無害。)
-
解肌湯(治療溫病、流行性疾病、四時感冒、發熱口渴、但不怕冷的情況。)
-
升麻湯(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怕冷、發熱、四肢疼痛、鼻子乾燥、睡不著,也可以治療四時感冒,不正之氣引起的突然怕冷、頭重。)
-
敗毒散(治療傷寒、風溫、瘟疫,引起的頭暈目眩、四肢疼痛、怕冷發熱、脖子僵硬、眼睛痛。)
-
小柴胡湯(治療傷寒的要藥,不僅僅是少陽病,對於需要和解、表解但效果不好的情況,多數適合用這個方子,不會有錯。特別是小兒用,更是平和的藥方。以上這些方子在成年人傷寒篇中都可以看到。)
-
小柴胡湯的適應症:
- 傷寒五六天,出現時冷時熱、胸脅不舒服、沉默寡言、心悸、想吃飯、心煩想吐,或只是胸膈煩悶不想吐,或口渴,或肚子痛,或脅下有痞塊,或心下悸動,小便不暢,或者不口渴但身體微微發熱,這個方子都適合。
- 體內氣血虛弱,皮膚毛孔打開,邪氣趁虛而入,與正氣在脅下相搏,正邪相爭,出現時冷時熱,發作有規律的情況,這個方子都適合。
- 傷寒五六天,頭上出汗、稍微怕冷、心下滿悶、不想吃飯、大便不通暢,脈搏細微,這是陽氣虛弱陰邪內結,必定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脈沉也說明有裡證,出汗說明是陽虛。假設是純粹陰邪內結,就不會有外證,所有症狀都會在體內,這就是半表半裡的病症。脈象即使沉緊,也不能把它當作少陰病,因為少陰病是不能出汗的。現在有頭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這種情況就適合用這個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