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1)

1. 針灸法

《靈樞·寒熱篇》帝曰:寒熱瘰癧在頸腋者,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取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按:經言其末出於頸項、肩上、缺盆,當於手足少陽經取之。針與灸如後穴。)

天井,肩井,曲池(各灸五壯),肘尖上穴(皆手少陽之經。)

癧瘡出於頰下及頰車者,當於手足陽明經取之後穴:

合谷,足三里(各七壯)

一法:以手仰至肩上微舉,肘骨尖上是穴,隨瘡灸之,瘡在右邊即灸右手,瘡在左邊即灸左手。艾炷如箸頭大。再灸如前,三次永無恙。如患四年,用藥不退,辰時著艾,申時即落,所感稍深,三灸即安。仍以蒜片貼癧瘡上,灸之五七壯,易蒜再灸,多灸,效。

一法:以線系項,垂下至乳頭,用銅錢記丟過背脊心是穴,灸五壯。灸了,可服通利藥。

白話文:

《靈樞·寒熱篇》

黃帝問道:頸部和腋下出現寒熱交替的瘰癧(淋巴結腫大),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說:這些都是鼠瘻(淋巴結核),是寒熱的毒氣停留在經脈中無法散去造成的。黃帝問:要如何去除呢?岐伯說:鼠瘻的根源都在於臟腑,它末端會向上延伸到頸部和腋下,浮在經脈中,但還沒有深入肌肉。如果只是在皮膚表面形成膿血的,就比較容易去除。黃帝又問:要如何去除呢?岐伯說:請從病根引導到末梢,就可以使病情衰退,並且斷絕寒熱的症狀。仔細地按照正確的經絡穴位來取穴,緩慢地進針、出針來去除病邪。如果腫塊像麥子一樣小,一針就知道效果,扎三針就夠了。

(按:經書上說鼠瘻末端會出現在頸項、肩部、鎖骨上窩處,應該在手足少陽經上取穴。針刺或艾灸的穴位如下:)

天井穴、肩井穴、曲池穴(每個穴位灸五壯),以及肘尖上方的穴位(這些都屬於手少陽經。)

如果瘰癧長在臉頰下方或下頷骨處,應該在手足陽明經上取穴:

合谷穴、足三里穴(每個穴位灸七壯)

另一種方法:將手臂抬高到肩部,稍微向上舉起,肘骨尖上面的位置就是穴位。根據瘡的位置進行艾灸,瘡在右邊就灸右手,瘡在左邊就灸左手。艾炷像筷子頭一樣大小。再次像之前那樣灸,三次就會痊癒。如果患病四年,用藥都沒效果,在早上七點到九點之間開始艾灸,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就會脫落,如果病邪稍微深入一點,灸三次就會痊癒。還可以將蒜片貼在瘰癧上,再進行艾灸五到七壯,換蒜片再灸,多灸幾次,效果會很好。

另一種方法:用線從脖子垂下來到乳頭的位置,再用銅錢標記線從背部繞到背脊中心的位置,這裡就是穴位,灸五壯。灸完之後,可以服用通便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