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脈候

經曰,陽盛陰不得榮,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曰關;陰盛陽不得榮,故氣口大四倍於人迎,曰格。

尺寸反者,陰陽交者,為關格,主死。

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

仲景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此為格。

陳氏曰:腑有邪則陽脈盛,臟有邪則陰脈盛。陰脈盛者,陰氣關於下;陽脈盛者,陽氣格於上,然而未至於死。陰陽俱盛,則既關且格。格則吐而食不下,關則一陰閉,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臟腑氣和而相榮,陰不覆,陽不溢,又何關格之有?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陽氣過盛,陰氣就無法得到滋養,所以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大三倍,這就叫做「關」。陰氣過盛,陽氣就無法得到滋養,所以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四倍,這就叫做「格」。

如果寸口和人迎脈搏的大小相反,就是陰陽之氣互相交錯,這就叫做「關格」,主死亡。

如果寒氣在上,熱氣在下,兩手的寸脈都強盛,比正常大四倍以上,也是關格的表現。

張仲景說:寸口脈搏浮而大,浮是虛弱的表現,大是實證的表現,這就是「格」的脈象。

陳氏說:腑有邪氣就會導致陽脈強盛,臟有邪氣就會導致陰脈強盛。陰脈強盛時,陰氣會阻滯在下;陽脈強盛時,陽氣會阻滯在上,但還不至於死亡。如果陰陽之氣都強盛,那就既是「關」又是「格」。格的症狀會導致嘔吐,無法進食;關的症狀會導致陰液閉塞,無法大小便,最終導致死亡。如果臟腑之氣和諧相生,陰氣不被壓制,陽氣不外溢,又怎麼會有「關格」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