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內經敘論
脈要精微篇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王注:陽脈而反應之不足,陰脈而反應之有餘,故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關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上下俱病是也。)
《難經》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否?然: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結為癰。
邪在六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榮於六腑者,何也?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而不息也。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而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戴氏曰: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篇》說:「陰陽不協調,這種病就叫做關格。」
(王冰註解說:陽脈的反應不足,陰脈的反應卻有餘,所以說陰陽不協調,這種病就叫做關格。關指的是大小便不順暢,格指的是嘔吐,上下都生病就是這樣。)
《難經》說:「五臟的氣,從哪裡發起,又通到哪裡,可以講清楚嗎?」回答說:「五臟的氣,向上通於九竅。所以肺氣通於鼻子,肺氣調和就能分辨香臭;肝氣通於眼睛,肝氣調和就能分辨黑白;脾氣通於口,脾氣調和就能分辨食物的滋味;心氣通於舌頭,心氣調和就能分辨五味;腎氣通於耳朵,腎氣調和就能分辨五音。五臟不調和,九竅就不通暢;六腑不調和,就會積聚結成癰。」
邪氣侵犯六腑,陽脈就會不調和;陽脈不調和,氣就會停滯;氣停滯,陽脈就會變得旺盛。邪氣侵犯五臟,陰脈就會不調和;陰脈不調和,血就會停滯;血停滯,陰脈就會變得旺盛。陰氣太過旺盛,陽氣就不能相互滋養,所以稱為「格」。陽氣太過旺盛,陰氣就不能相互滋養,所以稱為「關」。陰陽兩者都過於旺盛,不能相互滋養,就稱為「關格」。患上關格的人,就無法享盡天年而死了。
經典說氣只在五臟運行,不滋養六腑,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氣的運行,就像水流一樣不停歇。所以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如同環一樣沒有起點,也找不到終點,終結之後又重新開始,不會滿溢出來。人體的氣在內溫養臟腑,在外濡養皮膚紋理。
戴氏說:「關格,指的是感覺胸膈中好像有東西阻礙,想上升又上不去,想下降又下不來,想吃東西卻吃不下,這就是氣的橫向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