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七 (1)
卷之十七 (1)
1. 針灸法
上齒痛,取足陽明經,下齒痛,取手陽明經。經云:大腸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是動則病齒痛頭腫,(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又云:足陽明脈入上齒,針灸齒痛病各取之。)
足內踝二尖(治上牙痛,灸之。),足三里(二穴,在足陽明經膝下三寸,䯒骨外大筋內陷中,灸四十九壯,治上齒痛者,灸之愈。),手三間(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經穴,灸七壯,治下齒痛者,灸之愈。),列缺(二穴,一名童玄,在手太陰肺經與陽明經相連,叉手取穴,中手盡處,看其浮脈丫叉之間,灸七壯,痛立止,永不再發。),合谷(二穴,治齒齲痛,灸之。
),內庭(治齒下痛,針灸皆可。),陽谷(治上牙。),太淵(治風牙。),肩髃(二穴,取法見中風門。灸七壯,隨左右灸之。),耳垂下盡骨上穴(灸三壯痛即止,如神。)
一法(治一切牙痛,以草量手中指至掌後橫紋止,將折作四分,去二分,將一分於橫紋後量臂中,灸三壯,隨左右痛灸之。)
白話文:
上牙痛,取用足陽明經的穴位;下牙痛,取用手陽明經的穴位。經書上說: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進入下牙齒中,如果這條經脈發生問題,就會導致牙痛、頭腫(要根據病情的實證、虛證、寒證、熱證和經脈陷下等情況來選取穴位治療。又說:足陽明經的脈絡進入上牙齒,針灸治療牙痛,要分別取用這兩條經脈的穴位)。
足內踝的兩個尖端處(治療上牙痛,用艾灸)。足三里穴(左右各一穴,在足陽明經,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大筋內凹陷的地方,艾灸四十九壯,治療上牙痛,艾灸後會痊癒)。手三間穴(左右各一穴,在手大拇指第二個指節後的內側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艾灸七壯,治療下牙痛,艾灸後會痊癒)。列缺穴(左右各一穴,也叫童玄穴,在手太陰肺經和陽明經相連的地方,兩手交叉取穴,在食指盡頭,看它的浮脈分叉處,艾灸七壯,牙痛立刻停止,而且永遠不再復發)。合谷穴(左右各一穴,治療牙齒蛀蝕引起的疼痛,用艾灸)。
內庭穴(治療下牙痛,針刺或艾灸都可以)。陽谷穴(治療上牙痛)。太淵穴(治療風邪引起的牙痛)。肩髃穴(左右各一穴,取穴方法參考中風篇。艾灸七壯,根據左右疼痛部位進行艾灸)。耳垂下方盡頭骨頭上的穴位(艾灸三壯,疼痛立即停止,效果非常神奇)。
另一種方法(治療各種牙痛,用草繩量取手中指指尖到手掌後橫紋的長度,然後將草繩分成四份,去掉兩份,取其中一份的長度,從手腕橫紋向手臂方向量,在該處艾灸三壯,根據左右疼痛部位進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