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病機敘論
黃帝間曰:予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正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明者。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如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效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瀉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脈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在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氣血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云云,見背痛門。)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
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氣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談論天象的人,必定能在人事上得到驗證;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定能與現代情況相符合;善於談論人體的人,必定能正視自身。像這樣,道理就不會被迷惑,而要領也能窮盡,這才是所謂的明白通曉。現在我向先生請教,希望所說的能讓人理解,所看的能讓人看見,所摸的能讓人感覺到,讓這些都能在自己身上得到驗證,如同撥開迷霧、解開疑惑一樣,可以讓我聽到嗎?岐伯再次叩拜回答說:您問的是什麼道理呢?黃帝說:我想知道人的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氣導致的呢?岐伯回答說:經脈的運行從不停止,循環不斷,寒氣侵入經脈,就會導致經脈運行遲緩,氣血凝滯不行,停留在脈外就會使血量減少,停留在脈中就會使氣機不暢通,這樣就會突然發生疼痛。
黃帝說:這種疼痛,有的突然停止,有的劇烈持續不斷,有的痛得不能按壓,有的按壓後疼痛停止,有的按壓沒有效果,有的會喘息並感覺到脈搏跳動,有的會心與背部互相牽引疼痛,有的會脅肋與小腹互相牽引疼痛,有的會腹痛牽引到陰股,有的疼痛持續多日而形成積聚,有的會突然疼痛昏死過去、不省人事,過一會兒又活過來,有的會疼痛並嘔吐,有的會腹痛之後拉肚子,有的會疼痛並大便不通。
凡是這些各種疼痛,各自表現不同,要怎樣區分呢?岐伯說:寒氣停留在脈外,就會導致脈搏寒冷,脈搏寒冷就會收縮蜷曲,收縮蜷曲就會使脈搏變得短促急迫,短促急迫就會牽引細小的絡脈,所以會突然產生疼痛,如果遇到溫熱,疼痛就會停止。如果又受到寒邪侵襲,疼痛就會持續很久。寒氣停留在經脈之中,與體內的溫熱之氣相搏鬥,就會導致脈搏充盈,脈搏充盈就會疼痛且不能按壓。寒氣停留在經脈中,體內的溫熱之氣在上方,就會導致脈搏過度充大,氣血紊亂,所以會疼痛且不能按壓。
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膈膜之下,血液不能散開,細小的絡脈被牽引收縮,所以會疼痛,按壓時氣血就會散開,所以按壓後疼痛就會停止。寒氣停留在脊椎兩旁的經脈,用手按壓也按不到,所以按壓沒有效果。寒氣停留在衝脈,就會導致脈搏不通暢,脈搏不通暢氣機就會受阻,所以會喘息並感覺到脈搏跳動。寒氣停留在背部的俞穴,(這部分在背痛篇中詳細說明)。寒氣停留在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聯繫陰部器官並與肝臟相連。
寒氣停留在脈中,就會導致血液凝滯、脈搏拘急,所以會脅肋與小腹互相牽引疼痛。厥氣侵入陰股,寒氣向上侵犯小腹,血液在下方凝滯互相牽引,所以會腹痛牽引到陰股。寒氣停留在小腸和膈膜之間,絡脈的血液中,血液凝滯不能注入大的經脈,氣血停留不能運行,所以疼痛持續多日形成積聚。寒氣侵入五臟,體內的厥氣向上散發,陰氣耗竭,陽氣還沒進來,所以會突然疼痛昏死過去、不省人事,等到陽氣恢復就會活過來。
寒氣侵入腸胃,厥氣向上逆行,所以會疼痛並嘔吐。寒氣侵入小腸,小腸不能正常聚集食物,所以會腹瀉腹痛。熱氣停留在小腸,腸中疼痛,出現熱盛、口渴,就會導致大便乾結,不能排出,所以會疼痛並大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