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五 (1)

1. 病機論

《內經》曰: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膈噎不通,飲食不下。蓋木氣被郁,發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夫胃為脾之腑,陽先於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致於脅下如刀劙之痛,已連及於臟矣,古方名為脾痛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

今俗呼為心痛者,未達此義耳。雖曰運氣之勝復,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焉。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酷飲熱酒煎爆復食生冷,朝餐暮損,日積月深,白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液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

吞酸噯氣,嘈雜噁心,膈噎反胃之漸者也。俗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遽,良可痛哉!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肝氣鬱結發作時,人們會感到胃脘(胃部靠近心臟的部位)疼痛,向上牽引到兩側脅肋也痛,胸膈阻塞不通暢,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肝氣被鬱結,發作時就會過於強盛,所以人們的病症會出現脾土衰敗、肝木乘虛而入的現象。胃是脾的腑,陽氣先於陰氣運行,所以臟腑還沒有病變,而腑就先發病了。嚴重時會導致脅肋下方像刀割一樣的疼痛,這就已經牽連到臟了,古代醫方稱之為「脾痛」的就是這種情況。胃的上口稱為賁門,賁門與心臟相連,所以《黃帝內經》說的胃脘當心而痛,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一般人俗稱的心痛,其實是沒有理解這個意思。雖然說疾病的發生與氣運的盛衰有關,但沒有不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清痰、食積,加上情緒波動,才會導致疾病。因此,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濁陰之氣不能下降,肝木的邪氣才能趁機侵犯而造成疾病。再追溯最初致病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放縱口腹之慾,喜歡辛辣酸味,嗜飲熱酒,又吃煎炸的食物後再吃生冷的食物,早晚飲食不規律,日積月累,氣鬱就會形成積聚,積聚就會變成痰。痰火煎熬,導致血液妄行,痰和血混合在一起,妨礙了氣機的升降,所以會胃脘疼痛。

還會出現吞酸、打嗝、胃中嘈雜、噁心,以及胸膈阻塞、反胃等漸漸出現的症狀。一般庸醫不追究病因,只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用火來助長火勢,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危急,實在令人痛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