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1)
卷之十六 (1)
1. 治法
張子和云:夫頭風眩運,手足麻痹,胃脘痛,皆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在上謂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上辛涼之藥。凡眩運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氣血頗實,吐之甚效。
《玉機微義》云:眩運一證,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夫所謂虛者,氣血虛也,所謂盛者,痰涎風火也。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證。有因痰涎郁遏者,宜開痰導郁,重則吐下。
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有因外感而得者。嚴氏雖分四氣之異,皆當散邪,此皆有餘之證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頭暈目眩、手腳麻痺、胃痛,都是風、寒、濕三氣混雜,造成痹症。如果症狀在頭部,可用獨聖散催吐,吐完後再服用清熱解暑的藥物。如果頭暈目眩多年未癒,胸部痰涎積聚,氣血比較充盛,催吐效果較佳。
《玉機微義》說:頭暈目眩這種病,大家都說是由於上盛下虛引起,卻不明確說明原因。所謂「虛」,是指氣血不足;所謂「盛」,是指痰涎、風火過盛。病因有:氣虛者,清氣不能上升,或因大量出汗而陽氣耗損,應補陽氣、補氣血;血虛者,因失血過多,陽氣無依,應滋陰補血;這些都是不足之證。痰涎積聚阻塞者,應化痰導滯,嚴重者可採用瀉下療法。
風火過盛者,應清熱降火;外感風寒濕邪者,應散除邪氣。雖然嚴氏將四氣區分,但都應以散邪為主,這些都是實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