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 (1)
卷之十 (1)
1. 丹溪治義
丹溪云:虛勞漸瘦屬火,陰火銷爍,即是積熱而成。始可用子和法,虛弱者,四物湯加炒柏、知母、童便、薑汁、竹瀝。虛甚者,加參朮。
又云:其證臟中有蟲齧心肺,名曰瘵疾傳屍。癆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先與三拗湯與蓮心散煎,萬一不失。(三拗湯、蓮心散,似難為癆瘵要藥,特治其初而淺者可矣。若羸備者,葛氏十方其庶幾乎。)
氣血虛甚,發熱成癆者,補天丸加骨蒸藥佐之,黃柏、知母、地骨皮、麥門冬、秦艽、青蒿、鱉甲、石膏、竹葉、烏梅之類是也。
勞極之證,五臟必歸重於一經。假如足脛痠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黧黑,耳輪焦枯,脈沉細,知其邪在腎也。宜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麥門冬、天門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之。
心神驚惕,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咯血面赤,脈洪而數,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澤瀉、肉桂之類,加茯神、胡黃連、蓮心、遠志、菖蒲、硃砂之類。
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重,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知其邪在肺也。以四物湯加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薑汁、韭汁服之。
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知其邪在肝也。宜以四物湯加竹茹、草龍膽、柴胡、黃芩、竹葉、青皮之類。
面色痿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痢,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藥、蓮肉、薏苡仁、白扁豆、乾山藥、豬苓、澤瀉之類。
骨蒸癆瘵,元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六穴,無有不安者也。穴法詳見《針灸直指》《經穴發明》卷。
白話文:
丹溪說:虛勞逐漸消瘦屬於火,是陰火消耗所造成的,也就是積熱所導致的。剛開始可以用滋補的方法,如果身體虛弱,就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黃柏、知母、童便、薑汁、竹瀝。如果虛弱得很嚴重,就加上人參和白朮。
他又說:這種病的症狀是臟腑裡有蟲子啃食心肺,叫做瘵疾傳屍。癆瘵病寒熱交替,長期咳嗽咳血,一天比一天消瘦。初期可以先用三拗湯和蓮心散煎服,或許可以有效。(三拗湯和蓮心散,似乎並非治療癆瘵的主要藥物,只能治療初期較輕微的病症。如果身體已經很虛弱,葛氏的十個方子可能更適合。)
氣血虛弱嚴重,發熱形成癆病的人,可以用補天丸加上治療骨蒸的藥物來輔助,例如黃柏、知母、地骨皮、麥門冬、秦艽、青蒿、鱉甲、石膏、竹葉、烏梅等等。
勞累過度而產生的病症,五臟的病變一定會歸於其中一經。如果出現腿腳痠痛,腰背僵硬,遺精白濁,面色晦暗發黑,耳輪乾枯,脈象沉細,就知道病邪在腎。應該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五味子、麥門冬、天門冬、澤瀉、杜仲、肉桂等藥物,煎好後加入童便、韭菜汁、竹瀝一起服用。
如果心神驚悸、心悸不定、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咳血臉紅、脈象洪大而快速,就知道病邪在心。應該用之前提到的藥方,去掉杜仲、澤瀉、肉桂等藥物,加上茯神、胡黃連、蓮子心、遠志、菖蒲、朱砂等藥物。
如果咳嗽氣喘、流鼻血或咳血、皮膚乾燥、鼻塞聲音沉重、時常吐痰沫、脈象微弱虛澀且快速,就知道病邪在肺。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等藥物,煎好後加入童便、竹瀝、薑汁、韭菜汁一起服用。
如果脅肋疼痛、眼睛紅赤、面色發青臉頰發紅且容易發怒,這是虛陽不能收斂的表現,還會做夢與鬼交合,嚴重時會出現陰囊萎縮、筋脈拘急,脈象弦而數,就知道病邪在肝。應該用四物湯加上竹茹、草龍膽、柴胡、黃芩、竹葉、青皮等藥物。
如果面色萎黃、嘴唇乾燥、飲食沒有味道、腹痛腸鳴腹瀉、四肢倦怠、脈象虛弱濡軟且快速,就知道病邪在脾。應該用四君子湯加上酒炒過的白芍、蓮子肉、薏苡仁、白扁豆、乾山藥、豬苓、澤瀉等藥物。
對於骨蒸癆瘵,元氣還沒有完全耗盡的人,可以針灸崔氏的四花六穴,多半可以有效。具體的穴位位置可以參考《針灸直指》和《經穴發明》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