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論

夫飲食勞役皆自汗,乃足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數也。邪之大者,莫若中風。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雖然,無虛邪,則風雨寒不能獨傷人,必先中虛邪,然後賊邪得入矣。至於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且冬陽氣伏藏於水土之下,如非常泄精,陽氣已竭,則春令從何而得,萬化俱失所矣。

在人則飲食勞役,汗下時出,諸病遂生。予所以諄諄如此者,蓋亦欲人知所慎也。

白話文:

因為飲食勞累和過度勞動都會導致出汗,這是因為足陽明經(胃經)化生的燥火導致的,體內的津液無法停留,所以才會汗多且小便次數頻繁。各種疾病之中,最嚴重的莫過於中風。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源頭,它善於遊走且變化多端。但是,如果人體沒有虛弱,那麼風、雨、寒這些邪氣就不會單獨傷害人體,一定是先有虛弱的情況,這些外來的邪氣才能夠侵入。至於痿軟、厥逆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過度出汗而導致的。而且,冬天陽氣潛藏在水土之下,如果經常耗泄精氣,陽氣已經耗盡,那麼春天生發的陽氣又從何而來呢?這樣一來,萬物的生長變化都會失去依據了。

在人體而言,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汗液經常外泄,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我之所以如此諄諄告誡,實在是希望人們能夠知道有所警惕啊。

2. 忽肥忽瘦論

《黃帝針經》云:寒熱少氣,血上下行。夫氣虛不能寒,血虛不能熱,血氣俱虛,不能寒熱。而胃虛不能上行,則肺氣無所養,故少氣;衛氣既虛,不能寒也。下行乘腎肝助火為毒,則陰分氣衰血虧,故寒熱少氣。

血上下行者,足陽明胃之脈衰,則衝脈並陽明之脈,上行於陽分,逆行七十二度,脈之火大旺,逆陽明脈中,血上行,其血沖滿於上;若火時退伏於下,則血下行,故言血上下行,俗謂之忽肥忽瘦者是也。經曰:熱傷氣。又曰:壯火食氣。故脾胃虛而火勝,則必少氣,不能衛護皮毛,通貫上焦之氣而短少也。

陰分血虧,陽分氣削,陰陽之分,周身血氣俱少,不能寒熱,故言寒熱也。《靈樞經》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此則胃氣平而上行也。

白話文:

《黃帝針經》說:身體忽冷忽熱、氣虛無力,是因為血液在身體上下流動失衡。如果體內氣虛就無法產生寒冷的感覺,血虛就無法產生熱的感覺,氣血都虛弱,身體就無法產生正常的寒熱反應。另外,胃氣虛弱無法向上運行,就無法滋養肺氣,所以會感到氣虛無力。衛氣虛弱也無法產生正常的寒冷反應。如果氣往下走,侵犯腎和肝,助長火氣變成毒素,就會導致陰分氣衰、血液虧損,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氣虛無力的狀況。

血液上下流動失衡,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的氣脈衰弱,導致衝脈與陽明經的氣脈一起向上運行到陽分,逆行七十二度,使脈中的火氣過旺,逆流到陽明經脈中,使血液向上衝,導致上半身血液充盈;如果火氣暫時向下潛伏,血液就會向下流,所以說血液上下流動失衡,這就是俗稱的「忽肥忽瘦」的現象。經書說:「熱會傷害氣。」又說:「過旺的火氣會消耗氣。」所以如果脾胃虛弱,火氣過旺,就一定會氣虛無力,無法保護皮膚毛髮,也無法使上焦之氣通暢,導致氣短。

陰分血液虧損,陽分氣也削弱,陰陽兩部分都虛弱,導致全身氣血都減少,無法產生正常的寒熱反應,所以說忽冷忽熱。《靈樞經》說:上焦的功能正常,能散發五穀的精華,像霧露一樣滋潤皮膚、毛髮,使全身充滿營養光澤,這表示胃氣平和且能向上運行。

3. 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

《陰陽應象論》云: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然歲以春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陽之氣始於泉下,引陰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百穀草木皆甲坼於此時也。至立夏少陰之火熾於太虛,則草木盛茂,垂枝布菜。乃陽之用,陰之體,此所謂天以陽生陰長。經言歲半以前,天氣主之,在乎升浮也。

至秋而太陰之運,初自天而下逐,陰降而徹地,則金振燥令,風厲霜飛,品物咸殞,其枝獨存,若乎毫毛。至冬則少陰之氣復伏於泉下,水冰地坼,萬類周密。陰之用,陽之體也,此所謂地以陽殺陰藏。經言歲半以後,地氣主之,在乎降沉也。至於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洌,此則正氣之序也。

故曰:履端於始,序則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萬物,其實一氣也。

設或陰陽錯綜,勝復之變,自此而起。萬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準繩陰陽。蓋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

不然,損傷脾胃,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於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

白話文:

《陰陽應象論》說:天以陽氣的發動來產生陰氣的成長,地以陽氣的收斂來促使陰氣的收藏。然而一年的開始是從春天開始,正,有起始的意思;寅,有引導的意思。少陽的氣從地底下開始發動,引導陰氣上升到天地人的上方,這屬於天的部分,所以穀物草木都在這個時候開始萌芽生長。到了立夏,少陰的火氣在空中變得旺盛,所以草木茂盛,枝葉繁密。這是陽氣的作用,陰氣的形體,這就是所謂的天以陽氣的發動來產生陰氣的成長。經典說一年的一半之前,主要由天氣主導,在於上升和浮動。

到了秋天,太陰的氣運開始從天上降落,陰氣下降並貫穿到地底,於是金氣發出乾燥的命令,風勢強勁、霜雪紛飛,萬物都凋零枯萎,只剩下樹枝,就像細毛一樣。到了冬天,少陰的氣又潛伏回地底,水結冰、地裂開,萬物都嚴密封閉起來。這是陰氣的作用,陽氣的形體,這就是所謂的地以陽氣的收斂來促使陰氣的收藏。經典說一年的一半之後,主要由地氣主導,在於下降和沉降。至於春天的氣候溫和,夏天的氣候炎熱,秋天的氣候涼爽,冬天的氣候寒冷,這是正常氣候的順序。

所以說:遵循開始的規律,順著次序就不會出錯。上升之後就會下降,下降之後就會上升,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運化萬物,其實都是同一股氣在作用。

如果陰陽錯亂,出現勝負的變化,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萬物之中,人也是其中之一,呼吸的升降,效法天地的運行,以陰陽為準則。胃是水穀之海,食物進入胃後,精氣先被輸送到脾,再歸於肺,向上運行以行春夏的命令,來滋養全身,這是清氣屬於天的作用;上升之後再向下輸送到膀胱,運行秋冬的命令,用來傳導消化殘渣,轉化味道並排出體外,這是濁陰屬於地的作用。如果能夠順應四時的氣候,作息有規律,來躲避寒冷和暑熱,飲食有節制,不隨便發怒或過度喜悅,來調養精神和意志,經常保持四時的均勻平和,而沒有偏盛的情況,這樣就能平安健康。

如果不是這樣,損傷脾胃,真氣就會向下流失,或是向下排泄而久久不能上升,這就表示只有秋冬而沒有春夏,把生長的作用陷入了凋零的氣息之中,各種疾病就會產生;或是久久上升而不下降也會生病。從這裡去探究,就能了解遵循開始規律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