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下 (4)
卷下 (4)
1. 陰陽壽夭論
《五常政大論》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夫陰精所奉者,上奉於陽,謂春夏生長之氣也;陽精所降者,下降於陰,謂秋冬收藏之氣也。且如地之伏陰,其精遇春而變動,升騰於上,即曰生髮之氣;升極而浮,即曰蕃秀之氣,此六氣右遷於天,乃天之清陽也。陽主生,故壽。
天之元陽,其精遇秋而退,降墜於下,乃為收斂殞殺之氣;降極而沉,是為閉藏之氣,此五運左遷入地,乃地之濁陰也。陰主殺,故夭。根於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根於內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皆不升而降也。地氣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臟之氣,腎主五臟之精,皆上奉於天。
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長,皆從胃中出也。故動止飲食,各得其所,必清必淨,不令損胃之元氣,下乘腎肝,及行秋冬殞殺之令,則亦合於天數耳。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說:陰精充足的人長壽,陽精衰敗的人短命。所謂陰精充足,是指陰精能向上承接陽氣,也就是春夏生長之氣;所謂陽精衰敗,是指陽精向下沉降於陰,也就是秋冬收藏之氣。
好比地底潛藏的陰氣,它的精華遇到春天就會變動,向上升騰,就稱為生髮之氣;升到極點而浮於表面,就稱為繁盛秀美的氣,這些氣從地向天右行,屬於天的清陽之氣。陽氣主導生長,所以長壽。
天的元陽之氣,它的精華遇到秋天就會衰退,下降沉落,成為收斂凋零的氣;降到極點而沉於底下,就是閉藏的氣,這些氣從天向地左行,屬於地的濁陰之氣。陰氣主導凋零,所以短命。
扎根於外的,稱為氣的建立,氣停滯則生命結束;扎根於內的,稱為神機,神離去則機能停止。這些都是不升而降的現象。地氣,指的是人的脾胃,脾主管五臟之氣,腎主管五臟之精,兩者都向上奉養於天。
脾胃與腎都主導生命轉化,向上奉養並幫助氣向上浮升,由此可知,春生夏長,都源於胃的功能。所以,活動、靜止、飲食,都要適得其所,必須清淡潔淨,不損害胃的元氣,才能下行承接腎肝,並順應秋冬凋零的法則,這樣就符合自然規律。
2. 五臟之氣交變論
《五臟別論》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難經》云:肺主鼻,鼻和則知香臭。潔古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內受天之氣,而外利於九竅也。夫三焦之竅開於喉,出於鼻。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於鼻。蓋九竅之用,皆稟長生為近。
心,長生於酉,酉者肺,故知臭為心之所用,而聞香臭也。耳者,上通天氣,腎之竅也,乃腎之體,而為肺之用,蓋肺長生於子,子乃腎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聽音聲也。一說,聲者天之陽,音者天之陰。在地為五律,在人為喉之竅,在口乃三焦之用。肺與心合而為言出於口也,此口心之竅開於舌為體,三焦於肺為用,又不可不知也。
肝之竅通於目,離為火,能耀光而見物,故分別五色也,肝為之舍。腎主五精,鼻藏氣於心肺,故曰主百脈而行陽道。經云:脫氣者目盲,脫精者耳聾,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為清氣所奉於天,而心勞胃損則受邪也。
白話文:
《五臟別論》說:五種氣從鼻子進入,儲存在心和肺中。《難經》說:肺掌管鼻子,鼻子功能正常就能辨別香臭。潔古說:視覺和聽覺清晰明亮,是因為清涼的氣;能辨別香臭,則是因為溫暖的氣。這是身體內部接受自然之氣,而外部作用於九竅的緣故。
三焦的通道開在喉嚨,通到鼻子。鼻子是肺的孔竅,這是鼻子的實質;而能聞香臭,是鼻子的作用。心主管五種氣味,表現在鼻子。九竅的功能,都接近於禀受長生的狀態。
心,在酉時達到長生,酉時對應的是肺,所以能辨別氣味是心的作用,而能聞到香臭。耳朵,上接自然之氣,是腎的孔竅,是腎的實質,但發揮肺的作用,因為肺在子時達到長生,子時是腎的居所而肺住在其中,所以能聽到聲音。另一種說法是,聲音屬於自然界的陽氣,音調屬於自然界的陰氣。在地上表現為五音律,在人體則表現為喉嚨的通道,在嘴巴則表現為三焦的作用。肺與心結合就能說話,從口發出。嘴巴是心的孔竅,開在舌頭,是嘴巴的實質,而三焦則在肺發揮作用,這也是不能不知道的。
肝的孔竅通到眼睛,離卦屬火,能發出光芒看到東西,所以能分辨五種顏色,肝是眼睛的居所。腎主管五種精氣,鼻子將氣藏在心和肺,所以說腎主管全身脈絡而運行陽氣。經典說:氣脫離身體會導致眼睛失明,精脫離身體會導致耳朵失聰,心肺有病,鼻子也會受到影響。這說明耳、眼、口、鼻接受清氣的供養而與天相通,但心過於勞累或脾胃受損就會受到邪氣侵襲。
3. 陰陽升降論
《易》曰:兩儀生四象,乃天地氣交,八卦是也。在人則清濁之氣皆從脾胃出,榮氣榮養周身,乃水穀之氣味化之也。
清陽為天(積陽成天。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水穀之精氣也,氣海也,七神也,元氣也,父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陽出上竅(耳、目、鼻、口之七竅是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清陽發腠理(毛竅也),清陽實四肢(真氣充實四肢)。濁陰為地(積陰成地。
云出天氣,雨出地氣。五穀五味之精,是五味之化也。血榮也,維持神明也,血之將會也,母也),濁中清者,榮養於神(降至中脘而為血,故曰心主血,心藏神)。濁陰出下竅(前陰膀胱之竅也),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濁陰走五臟(散於五臟之血也,養血脈,潤皮膚、肌肉、筋者是也,血生肉者此也),濁陰歸六腑(謂毛脈合精,經氣歸於腑者是也)。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苛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此說人之不避大寒傷形,大熱傷氣,四時節候變更之異氣,及飲食失節,妄作勞役,心生好惡,皆令元氣不行,氣化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
白話文:
《易經》說:「陰陽兩儀產生四象,這是天地之氣交會的現象,也就是八卦的由來。」在人體來說,清氣和濁氣都從脾胃產生,其中的精華之氣滋養全身,這是水穀食物經過消化轉化而來的。
清陽之氣上升為天(積聚陽氣形成天。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這是水穀中的精華之氣,也是氣海所在,代表著七神,是元氣的根源,可比作父親),清氣中最清澈的部分,能讓肺氣清暢,輔助維持人體天賦的本真之氣。清陽之氣從頭部的孔竅(像是耳朵、眼睛、鼻子、嘴巴這七個孔竅)向外散發,清氣中較濁的部分,則能潤澤皮膚紋理。清陽之氣也會向外發散於毛孔,並充實四肢(使真氣充滿四肢)。濁陰之氣下降為地(積聚陰氣形成地。
雲是天氣所生,雨是地氣所生。五穀和五味食物的精華,是五味轉化的產物。血是滋養身體的物質,維持著精神的活動,是血液將要匯聚之處,可比作母親),濁氣中較清的部分,能夠滋養精神(下降到中脘而形成血液,所以說心臟主導血液,心臟蘊藏精神)。濁陰之氣從下方的孔竅(像是前陰和膀胱的通道)排出,濁氣中最濁的部分,則能強壯骨髓。濁陰之氣會流向五臟(散佈於五臟的血液,滋養血脈,潤澤皮膚、肌肉和筋骨,是血液生長肌肉的原因),濁陰之氣最終歸於六腑(指的是毛脈與精氣會合,經絡之氣歸屬於六腑)。
天氣清靜光明,蘊藏著不竭的能量,所以不會下降。如果天太過明亮,日月的光輝就會被掩蓋,邪氣就會侵入空虛的孔竅,陽氣就會閉塞不通,地氣也會冒然顯露。如果雲霧不精純,那就會造成上應的白露無法下降;如果天地之氣無法正常交會,萬物的生命就無法得到滋養,不能得到滋養,樹木就會大量枯死。如果惡劣的氣無法發散,風雨就不能按時調節,白露也無法下降,草木就會枯萎而不茂盛;如果邪風頻繁來襲,暴雨連連,天地四時就不能相互協調,與自然的規律相背離,那麼就會導致滅亡。只有聖人順應自然的規律,所以身體沒有疾病,萬物也不會失常,生命力也不會枯竭。
這些說的是人們不注意避開嚴寒傷身、酷暑傷氣,以及四季氣候變化的異常之氣,還有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心中產生喜好和厭惡的情緒等等,都會導致元氣運行不暢,氣化為火,這就是導致早衰夭折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