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

夫脾胃虛,則濕土之氣溜於臍下,腎與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腎為陰火,二者俱弱,潤澤之氣不行。大腸者,庚也,燥氣也,主津;小腸者,丙也,熱氣也,主液。此皆屬胃,胃虛則無所受氣而亦虛,津液不濡,睡覺口燥咽乾,而皮毛不澤也。甲膽,風也,溫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氣;丙小腸,熱也,主長養周身之陽氣。

亦皆稟氣於胃,則能浮散也,升發也;胃虛則膽及小腸溫熱生長之氣俱不足,伏留於有形血脈之中,為熱病,為中風,其為病不可勝紀,青、赤、黃、白、黑五腑皆滯。三焦者,乃下焦元氣生髮之根蒂,為火乘之,是六腑之氣俱衰也。腑者,腑庫之腑,包含五臟及形質之物而藏焉。

且六腑之氣,外無所主,內有所受。感天之風氣而生甲膽,感暑氣而生丙小腸,感濕化而生戊胃,感燥氣而生庚大腸,感寒氣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氣而生三焦,此實父氣,無形也。風、寒、暑、濕、燥、火,乃溫、熱、寒、涼之別稱也,行陽二十五度,右遷而升浮降沉之化也,其虛也,皆由脾胃之弱。

以五臟論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熱中,脈洪大而煩悶。《難經》云:脾病,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動氣,築築然堅牢,如有積而硬,若似痛也,甚則亦大痛,有是則脾虛病也,無則非也。更有一辨,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虧弱也。且心火大盛,左遷入於肝木之分,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其脈洪大而弦,時緩,或為眩運戰搖,或為麻木不仁,此皆風也。脾病,體重即痛,為痛痹,為寒痹,為諸濕痹,為痿軟失力,為大疽大癰。

若以辛熱助邪,則為熱病,為中風,其變不可勝紀。木旺運行,北越左遷,入地助其腎水,水得子助,入脾為痰涎,自入為唾,入肝為淚,入肺為涕,乘肝木而反克脾土明矣。當先於陰分補其陽氣升騰,行其陽道而走空竅,次加寒水之藥降其陰火,黃柏、黃連之類是也。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脾胃俱旺而復於中焦之本位,則陰陽氣平矣。

火曰炎上,水曰潤下,今言腎主五液,上至頭,出於空竅,俱作泣、涕、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癇者,涎沫出於口,冷汗出於身,清涕出於鼻,皆陽蹺、陰蹺、督、沖四脈之邪上行,腎水不任煎熬,沸騰上行為之也。此奇邪為病,不繫五行陰陽十二經所拘,當從督、沖、二蹺、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

五臟外有所主,內無所受。謂無所受盛,而外主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及各空竅是也;若胃氣一虛,脾無所稟受,則四臟經絡皆病。況脾全藉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臟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竅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白話文:

如果脾胃虛弱,濕氣就會積聚在肚臍下方,影響腎臟和膀胱。膀胱屬寒,腎屬陰火,兩者都虛弱時,潤澤的水氣就無法運行。大腸屬金,主燥,負責運送津液;小腸屬火,主熱,負責運送液體。這些都與胃有關,胃虛弱就會無法接受氣而虛弱,導致津液無法滋潤,睡覺時口乾舌燥,皮膚也失去光澤。膽屬木,性溫,負責生成全身的血氣;小腸屬火,負責滋養全身的陽氣。

這些都從胃獲得能量,才能發散和升發。胃虛弱,膽和小腸的溫熱生長之氣就會不足,停留在有形的血脈中,導致發熱病和中風,引起的疾病難以計數,青、赤、黃、白、黑五種內臟的功能都會停滯。三焦是下焦元氣生發的根源,如果被火邪侵襲,六腑的功能都會衰弱。腑是儲藏的場所,包含五臟和有形的物質。

六腑之氣,對外沒有主導作用,對內則有接受的能力。感受風氣而產生膽,感受暑氣而產生小腸,感受濕氣而產生胃,感受燥氣而產生大腸,感受寒氣而產生膀胱,感受天地之氣而產生三焦,這些是先天的氣,是無形的。風、寒、暑、濕、燥、火,是溫、熱、寒、涼的別稱,在陽氣運行的二十五度中,右轉而上升、浮散、下降、沉降。這些虛弱,都是由於脾胃的虛弱所導致。

從五臟來看,心火過旺,侵犯脾土,稱為熱中,脈搏洪大且感到煩悶。《難經》說:脾有病時,肚臍附近會有跳動的氣,按壓時會感覺堅硬或疼痛。這種跳動的氣,堅硬如積塊,像疼痛一樣,嚴重時會劇痛,有這種情況就表示脾虛弱,沒有就不是脾虛。還有一個判斷方法,吃飯後感到困倦、精神昏沉想睡覺,也是脾虛弱的表現。而且,心火過旺,就會往左侵入肝木的範圍,導致風濕相搏,全身疼痛,脈搏洪大且弦,時快時慢,有時會頭暈眼花、身體搖晃,或是麻木不仁,這些都屬於風邪。脾有病時,身體沉重且疼痛,會出現痛痹、寒痹、各種濕痹,以及痿軟無力,還會出現大瘡大癰。

如果用辛熱的藥物來助長邪氣,就會導致發熱病和中風,產生的變化難以計數。肝木旺盛時,會往北越過左邊,進入腎水,腎水得到滋養後,會進入脾臟形成痰液,進入口中變成口水,進入肝臟變成眼淚,進入肺部變成鼻涕,這明顯是肝木反過來克制脾土。這時應先在陰分中補充陽氣,使其上升,運行於陽道並到達空竅,然後再用寒性藥物來降低陰火,例如黃柏、黃連之類。先補陽氣,再瀉陰火,這樣脾胃就會強盛,恢復到中焦的位置,陰陽之氣就會平衡。

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水的特性是向下滋潤,現在說腎臟主導五液,上至頭部,從空竅流出,形成眼淚、鼻涕、汗水、口水,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癲癇發作時,口中會流出涎沫,身體會出冷汗,鼻中會流出清涕,這些都是陽蹺、陰蹺、督脈、衝脈這四條脈絡的邪氣上行,腎水無法承受煎熬,沸騰而上所造成的。這種奇特的邪氣導致的疾病,不受五行陰陽十二經脈的限制,應該從督脈、衝脈、二蹺、四穴的奇邪治法來治療。

五臟對外都有其主導的範圍,對內則沒有接受的能力。所謂的沒有接受能力,是指沒有接受儲藏的功能,而是對外主導皮毛、血脈、肌肉、筋骨以及各個空竅。如果胃氣虛弱,脾臟無法獲得能量,那麼其他四臟的經絡都會生病。何況脾的運作完全依賴胃土的平和,才能獲得能量,產生營養,使全身四臟都旺盛,十二神各司其職,皮毛緊密,筋骨柔和,九竅通暢,外邪就無法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