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大腸小腸五臟皆屬於胃胃虛則俱病論
《黃帝針經》云: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小腸之穴,在巨虛下廉,大腸之穴,在巨虛上廉,此二穴,皆在足陽明胃三里穴下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溉灌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
《內經》云:耳鳴、耳聾,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以滋養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故有此證。然亦止從胃弱而得之,故聖人混言腸胃之所生也。或曰:子謂混言腸胃所生,亦有據乎?予應之曰:《玉機真臟論》云:脾不及,令人九竅不通,謂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穀之氣於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臟;今脾無所稟,不能行氣於臟腑,故有此證,此則脾虛九竅不通之謂也。雖言脾虛,亦胃之不足所致耳。
此不言脾,不言腸胃,而言五臟者又何也?予謂:此說與上二說無以異也,蓋謂脾不受胃之稟命,致五臟所主九竅,不能上通天氣,皆閉塞不利也,故以五臟言之。此三者,止是胃虛所致耳。然亦何止於此,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能盡之乎。
白話文:
《黃帝針經》說: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都歸屬於足陽明胃經。小腸經的穴位在巨虛下廉,大腸經的穴位在巨虛上廉,這兩個穴位都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下方。大腸主要負責輸布津液,小腸主要負責輸布液體。大腸、小腸接受胃的精華之氣,才能將津液向上輸送到上焦,灌溉皮膚毛髮,充實肌肉紋理。如果飲食不節制,胃氣不足,大腸、小腸就沒有能量可以接受,所以津液就會枯竭。
《內經》說:耳鳴、耳聾,以及其他九竅不通暢的狀況,都是腸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這是因為胃虛弱,沒有辦法滋養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其實都是因為胃虛弱引起的,所以聖人才會統稱這些是由腸胃失調所造成的。有人問:你說統稱腸胃失調造成,有什麼根據嗎?我回答說:《玉機真臟論》說:脾虛弱,會導致九竅不通暢,因為脾是屬於陰的臟腑,它接受胃的陽氣,才能將水穀之氣上升到肺,再向上充養皮膚毛髮,分散到其他臟腑。現在脾虛弱沒有能量來源,所以無法將氣輸送到臟腑,才會導致九竅不通暢。這就是所謂的脾虛導致九竅不通。雖然說的是脾虛,但其實也是因為胃氣不足所導致的。
這段文字不說脾,也不說腸胃,而是說五臟,又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這種說法和上面兩種說法沒有不同,都是在說脾沒有接受到胃的能量,導致五臟所主管的九竅,無法和自然界的天氣相通,都被閉塞而不通暢,所以才會用五臟來概括。這三種情況,都只是胃虛弱所造成的。而且,胃虛弱的影響不僅僅如此,胃虛弱會導致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四肢,都無法獲得營養之氣的供應,從而產生各種疾病,豈止是這幾種情況能夠說盡的呢。
3.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胃氣者,穀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又天氣、人氣、地氣,乃三焦之氣。分而言之則異,其實一也,不當作異名異論而觀之。
飲食勞役所傷,自汗小便數,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不行,乃陰血伏火。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宮變化為血也。脈者,血之府也,血亡則七神何依,百脈皆從此中變來也。眾之百病,莫大於中風,有汗則風邪客之,無汗則陽氣固密,腠理閉拒,諸邪不能傷也。
或曰:經言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又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又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請析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陽氣在於地下,乃能生化萬物。
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其脾長一尺,掩太倉,太倉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穀者也。胃者,十二經之源,水穀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於六腑,六腑受氣於胃。六腑者,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火,此無形之氣也。
胃氣和平,榮氣上升,始生溫熱。濕熱者,春夏也,行陽二十五度。六陽升散之極,下而生陰,陰降則下行為秋冬,行陰道,為寒涼也。胃既受病,不能滋養,故六腑之氣已絕,致陽道不行,陰火上行。五臟之氣,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而氣後絕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土疊於下焦,故曰重強。
胃氣既病則下溜。經云:濕從下受之,脾為至陰,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竅之源,使不能上通於天,故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胃者,行清氣而上,即地之陽氣也,積陽成天,曰清陽出上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者也。脾胃既為陰火所乘,穀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
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氣少則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是氣血俱羸弱矣。勞役動作,飲食飢飽,可不慎乎。凡有此病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更加之針灸用藥差誤,欲不夭枉得乎?
白話文:
人體的真氣,又稱為元氣,是人出生前就有的精氣,必須靠胃氣才能滋養。胃氣其實就是食物消化後的精華之氣,包含了提供營養的榮氣、運化水穀的運氣、產生能量的生氣、清澈的清氣、保護身體的衛氣以及溫煦身體的陽氣。而天地人三氣,其實就是三焦之氣的不同表現,它們本質上是相同的,不應該被看作不同的東西。
如果因為飲食不當或過度勞累而損傷身體,導致經常出汗、小便頻繁,體內陰火就會侵蝕脾胃,使得清氣無法產生,陽氣也無法正常運行,這時就形成陰血伏藏著火的狀態。加上胃土的特性是右邊容易乾燥,左邊容易發熱,因此容易產生燥火,導致津液無法停留在體內。而小便和汗液的排出,也會帶走津液。津液在中焦轉化為血液,脈搏是血液的府邸,如果血液不足,精神就會無所依託,全身的經脈都會因此發生變化。許多疾病中,最嚴重的莫過於中風,如果身體有汗,風邪就會侵入;如果沒有汗,陽氣就會緊密固守,使皮膚的腠理閉合,外邪就難以侵犯。
有人會問:醫書上說,陽氣無法勝過陰氣,就會導致五臟之氣相互爭鬥,九竅不通暢;又說脾氣不足會導致九竅不通,稱為重強;還說五臟不協調也會導致九竅不通;甚至頭痛耳鳴,都是因為九竅不通利,而這些都與腸胃有關。這些如何解釋呢?我回答說:脾屬於陰土,是極陰之氣,主靜而少動;胃屬於陽土,主動而不停息。陽氣藏於地下,才能生化萬物。
所以五運之氣在上面運行,六氣之氣在下面運行。脾臟大約一尺長,覆蓋著胃的上口,也就是太倉。脾臟接受胃的供給,才能將食物消化腐熟。胃是十二經脈的源頭,是水穀的海洋,胃氣平和,萬物才能安穩;胃氣失調,萬物就會危險。五臟的氣向上通達九竅。五臟的氣稟受於六腑,六腑的氣又稟受於胃。六腑在天則表現為風、寒、暑、濕、燥、火這些無形之氣。
胃氣平和,榮氣就能上升,產生溫熱。濕熱之氣對應春夏季節,陽氣向外擴散,到達極致後開始下降,產生陰氣,陰氣下降則對應秋冬季節,表現為寒涼。如果胃生病,就無法滋養身體,導致六腑之氣衰竭,陽氣無法正常運行,陰火反而向上燃燒。五臟之氣,各自接受一腑的滋養,才能滋養皮膚、血管、筋骨。所以說五臟之氣在體外衰竭,其實是六腑之氣先衰竭,五臟失去了稟賦,才導致氣的衰竭。肺氣本來應該向下收斂,而且主導五氣的運行,如果肺氣衰竭就會下流,與脾土一同停留在下焦,所以稱為重強。
胃氣生病後會向下流失。醫書上說,濕邪是從下而來的,脾是極陰的,屬於地,有形的土會向下填塞九竅的源頭,使其無法向上與天氣相通,所以說五臟不協調,就會導致九竅不通。胃負責將清氣向上運行,這其實就是大地的陽氣,積聚陽氣就會形成天氣,所以說清陽向上升發於上竅,清陽充實於四肢,清陽發散於皮膚的腠理。如果脾胃被陰火侵蝕,食物的精華之氣被阻礙而向下流失,清氣就無法上升,九竅就會因此而不通暢。
如果胃這個臟腑生病了,那麼十二經脈的元氣都會不足。氣不足,津液就不能正常運行,津液不足,血液就會虧損,導致筋骨、皮膚、肌肉、血管都會變得虛弱,這就是氣血都衰弱了。所以,對於勞累、飲食以及飢飽的問題,一定要謹慎啊!凡是有這種疾病的人,即使沒有轉變成其他疾病,也已經損害了自身的壽命。如果再加上針灸用藥的錯誤,又怎麼可能不夭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