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卷中

2. 氣運衰旺圖說

天地互為體用四說,察病神機

濕、胃、化;熱、小腸、長;風、膽、生,皆陷下不足,先補則:黃耆、人參、甘草、當歸身、柴胡、升麻,乃辛甘發散,以助春夏生長之用也。

土、脾、形;火、心、神;木、肝、血;皆大盛,上乘生長之氣,後瀉則:甘草梢子之甘寒,瀉火形於肺,逆於胸中,傷氣者也。黃芩之苦寒,以泄胸中之熱,喘氣上奔者也。紅花以破惡血,已用黃芩大補腎水,益肺之氣,瀉血中火燥者也。

寒,膀胱,藏氣,燥,大腸,收氣,皆大旺,後瀉則:黃耆之甘溫,止自汗,實表虛,使不受寒邪。當歸之辛溫,能潤燥,更加桃仁以通幽門閉塞,利其陰路,除大便之難燥者也。

水、腎、精;金、肺、氣;皆虛衰不足,先補則:黃柏之苦寒,降濕熱為痿,乘於腎,救足膝無力,亦除陰汗、陰痿,而益精。甘草梢子、黃芩補肺氣,泄陰火之下行,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

此初受熱中常治之法也,非權也。權者,臨病制宜之謂也。常道,病則反常矣。春夏,乃天之用也,是地之體也。秋冬,乃天之體也,是地之用也。此天地之常道,既病反常也。

春夏天之用,人亦應之。食罷,四肢矯健,精、氣、神皆出,九竅通利是也,口鼻氣息,自不聞其音,語聲清響如鍾。

春夏地之體,人亦應之,食罷,皮肉筋骨血脈皆滑利,屈伸柔和,而骨剛力盛,用力不乏。

白話文:

天地之間互為體用,這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也是觀察疾病的關鍵:

  1. 濕氣、胃、化生功能,以及熱氣、小腸、成長功能,和風氣、膽、生發功能,如果這些都呈現不足的狀態,應該先用補益的方法。可以用黃耆、人參、甘草、當歸身、柴胡、升麻等藥材,它們具有辛甘發散的特性,可以幫助春夏陽氣的生長。

  2. 土氣、脾、形體,以及火氣、心、精神,和木氣、肝、血液,這些都過於旺盛,屬於上衝的生長之氣,應該後用瀉的方法。可以用甘草梢子,它具有甘寒的特性,可以瀉肺火,但如果用來洩火會讓胸中氣逆,反而傷氣;也可以用黃芩,它具有苦寒的特性,可以泄胸中的熱,但會讓喘氣上奔;還可以用紅花來破除惡血,但在用紅花之前,需要先用黃芩來大補腎水,並增益肺氣,來瀉血中的火燥。

  3. 寒氣、膀胱、藏氣,以及燥氣、大腸、收斂之氣,如果這些都過於旺盛,應該後用瀉的方法。可以用黃耆,它具有甘溫的特性,可以止自汗,穩固虛弱的表面,使之不受寒邪侵擾;可以用當歸,它具有辛溫的特性,可以潤燥,還可以加上桃仁來疏通幽門阻塞,使陰氣運行通暢,來解除大便乾燥的狀況。

  4. 水氣、腎、精,以及金氣、肺、氣,如果這些都呈現虛衰不足的狀態,應該先用補益的方法。可以用黃柏,它具有苦寒的特性,可以降低濕熱造成的痿軟,並作用於腎,來救治足膝無力的狀況,也能去除陰汗、陰痿,並增益精氣;可以用甘草梢子、黃芩來補肺氣,並泄陰火的下行。肺氣虛衰向上逆時,要趕快用苦味藥來泄降。

以上這些是初次感受熱邪時常用的治療方法,不是權宜之計。所謂權宜之計,指的是根據病情需要來決定治療方法。平常的道理是,一旦生病就會變得不正常。春夏,是天陽氣的發用,也是地陰氣的體現;秋冬,是天陰氣的體現,也是地陽氣的發用。這是天地運行的常規,一旦生病就會反常。

春夏是天陽氣發用的季節,人體也會順應這個規律。飯後,四肢會感到輕快有力,精、氣、神都向外發散,九竅通利,呼吸自然,聽不到聲音,說話的聲音清亮如鐘。

春夏是地陰氣的體現,人體也會順應這個規律。飯後,皮膚、肌肉、筋骨、血脈都會變得滑順,身體屈伸自如,骨骼強壯有力,不易感到疲勞。

3. 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古之至人,窮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外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證,始得則熱中,今立治始得之證。

白話文:

古代的聖人,深入研究陰陽變化的道理,探究生死的關鍵,他們所寫的《內外經》,都說明人以胃氣為根本。因為人是靠攝取水穀的精氣來生存的,所謂的清氣、營氣、運氣、衛氣,以及春天升發的陽氣,都是胃氣的不同表現。胃是水穀的海洋,飲食進入胃裡,經過消化吸收,產生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脾將精氣散布開來,再往上歸於肺;肺則負責疏通調節體內的水液運行,向下輸送到膀胱;水液的精華散布到全身,各經脈正常運行,與四時的變化、五臟的陰陽和諧一致,這就是人體維持健康的常態。

如果飲食不節制,寒熱不注意調適,就會損傷脾胃。過度的喜、怒、憂、恐等情緒,也會耗損元氣。當脾胃之氣衰弱,元氣不足時,心火就會變得旺盛。這裡說的心火,其實是陰火,它從下焦升起,它的根源與心相連。如果心不能主導,就由相火來代替。相火是下焦胞絡的火,是元氣的敵人。火與元氣不能並存,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當脾胃氣虛時,氣就會下沉到腎,陰火就能乘虛進入脾胃,因此就會出現脾胃的病症,表現為氣喘、身體發熱、煩躁不安,脈象洪大,頭痛,甚至口渴不止,皮膚無法抵禦風寒,容易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這是因為陰火向上衝逆,導致氣喘、煩熱、頭痛、口渴,脈象也會變得洪大。

如果脾胃之氣下陷,導致水穀精氣無法上升,就表示春天萬物生發的氣機無法正常運行,這樣一來,就沒有陽氣來保護營衛之氣,所以會畏懼風寒,產生忽冷忽熱的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脾胃之氣不足所導致的。

這種內傷脾胃所引起的病症,與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症狀,在外觀上看起來很像,但本質卻不同。內傷脾胃是損傷了氣,外感風寒是損傷了形體。損傷形體屬於有餘,治療時要用瀉法;損傷氣屬於不足,治療時要用補法。內傷不足的病症,如果被誤認為外感有餘的病症,反而用瀉法來治療,就會使虛弱更加虛弱。如此虛虛實實的錯誤治療,就會導致患者死亡,這是醫生害死了病人!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應該用辛溫甘味的藥物,來補養中氣,升發陽氣,同時用甘寒的藥物來瀉去陰火,這樣就能痊癒。《內經》說:「勞倦過度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損傷不足也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

又說:「溫藥能夠去除大熱」,非常忌諱使用苦寒的藥物,這樣會損害脾胃。脾胃病剛剛發作時,會出現發熱的症狀,現在建立治療這種剛發作的病症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