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上 (13)
卷上 (13)
1. 《內經》、仲景所說脾胃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又云:脾病者,身重,善飢,足痿,足不能行,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
血者。《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五常政大論》:有太過不及,太過者,薄所不勝,乘所勝也。不及者,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者乘之也。
仲景云:人受氣於水谷以養神,水穀盡而神去,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亡,營散衛亡,神無所依。又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營衛乃行,得盡天年。
白話文:
脾臟生病的人,如果病情好轉,會在庚辛日好轉。如果在庚辛日沒有好轉,病情會加重到甲乙日。如果到甲乙日沒有惡化,病情會持續到丙丁日,最後可能會在戊己日痊癒。脾臟生病的人,會在下午的時候覺得比較清醒,早上會覺得病情較嚴重,到了傍晚會覺得比較平靜。脾臟喜歡舒緩,所以要趕快吃甜的東西來使它緩和,用苦味的藥來瀉它,用甜味的藥來補它。還說:脾臟生病的人,身體會覺得沉重,容易餓,腳會萎軟,腳不能走路,走路的時候會抽搐,腳底會疼痛。如果脾臟虛弱,肚子會脹滿,腸子會叫,腹瀉,吃進去的東西消化不了,這時候要從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來治療。
關於血的來源,《經脈別論》說:食物的精氣進入胃,散發精華到肝臟,再流注到筋脈。食物的精氣進入胃,濁氣回到心臟,精華流注到血脈。血脈的氣流動到經絡,經絡的氣回到肺臟。肺臟匯集全身的血脈,把精華輸送到皮膚毛孔,毛孔和血脈結合精華,把氣運行到六腑。六腑的精氣神清明,再留到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達到平衡,氣口能診出脈搏,可以判斷生死。喝進去的水進入胃,水的精氣遊走散布,往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華散發,再往上歸到肺臟,肺臟可以疏通水道,再向下輸送到膀胱。
水的精華布散全身,五條經脈同時運行,配合四時、五臟的陰陽變化,按照規律運行。
《五常政大論》說:氣有太過和不及的情況,太過的情況是指,受到剋制的力量不足以制衡,反而反過來剋制能剋制它的力量。不及的情況是指,氣應該到的時候沒到,這就是不及,能剋制它的力量會妄動,而它所生的臟腑會生病,而原本能夠剋制它的力量會反過來剋制它。
張仲景說:人從水穀中獲取精氣來滋養精神,水穀精氣耗盡,精神就離開了,所以說,能安穩吃下食物就能昌盛,沒有食物就會死亡。水分消失,營氣會散失;食物消化不了,衛氣就會耗盡。營氣散失,衛氣耗盡,精神就沒有依靠。又說:水進入經脈,才能形成血液;食物進入胃,脈搏才能運行。所以血不可以不養,衛氣不可以不溫養,血溫和衛氣和順,營氣衛氣才能正常運行,才能活到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