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內經》、仲景所說脾胃

著論處方已詳矣,然恐或者不知其源,而無所考據,復以《黃帝內經》、仲景所說脾胃者列於下。

《太陰陽明論》云: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陰陽應象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玉機真臟論》曰:脾大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又《通評虛實論》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調經論》曰:形有餘,則腹脹,經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又《氣交變論》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萎,足萎不收,行善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潤酸,善怒。又云:咸病寒中,復則收政嚴峻,胸脅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蟲食甘黃,氣客於脾,民食少失味。

又云:土不及,四維有埃云,潤澤之化不行,則春有鳴條鼓拆之政;四維發振拉飄勝之變,則秋有肅殺霖淫之復。其眚四維,其臟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五常政大論》:土平曰備化,不及曰卑監。又云:其動瘍湧分潰癰腫,其發濡滯,其病留滿痞塞,從木化也。其病飧泄。又云:土太過曰敦阜,其味甘鹹酸,其象長夏,其經足太陰陽明。又曰:其病腹滿,四肢不舉,邪傷脾也。

《經脈別論》云: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臟氣法時論》云: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云: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白話文:

關於脾胃的論述和處方,醫書上已經詳細記載了,但恐怕有人不了解其根源,沒有可以考證的依據,所以再次將《黃帝內經》和張仲景關於脾胃的論述列在下面。

《太陰陽明論》說:「太陰和陽明是表裡的關係,它們的脈絡都和脾胃有關。它們生病時的表現為什麼會不同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陰陽的位置不同,所以會有虛實、逆從的變化,病邪有從內而來的,也有從外而來的,病邪侵入的途徑不同,所以疾病的名稱也就不同了。」黃帝問:「我想知道它們不同的具體表現。」岐伯說:「陽,屬於天的氣,主導體表;陰,屬於地的氣,主導體內。所以陽氣的運行通道容易充實,陰氣的運行通道容易虛弱。如果遭受賊風或虛邪的侵襲,陽氣就會受到影響;如果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陰氣就會受到影響。

陽氣受到影響就會進入六腑,陰氣受到影響就會進入五臟。進入六腑,就會發熱、無法安睡、出現喘息;進入五臟,就會腹脹、排便困難,甚至出現腹瀉,時間長了會變成腸道疾病。所以喉嚨主導天的氣,咽喉主導地的氣。因此陽氣容易感受風邪,陰氣容易感受濕邪。陰氣從腳向上運行到頭部,再向下循著手臂到指端;陽氣從手向上運行到頭部,再向下運行到腳。所以說:陽氣的病,病邪會從上往下去;陰氣的病,病邪會從下往上來。

所以感受風邪,身體上部會先受到影響;感受濕邪,身體下部會先受到影響。

黃帝問:「為什麼脾生病了,四肢就沒力氣?」岐伯說:「四肢的氣都來自於胃,但必須透過脾才能夠輸送到全身。現在脾生病了,無法為胃運送津液,四肢就得不到水穀的精氣,氣血一天天衰弱,經脈的運行不順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血的滋養,所以就沒有力氣了。」

黃帝問:「為什麼說脾不主導時令呢?」岐伯說:「脾屬於土,位於中央,主導四時運作。它會把時間分給四個臟器,每個臟器各十八天,並不會獨自掌控時間。脾是經常儲藏胃中食物精華的臟器。土可以生養萬物,效法天地的運行,因此從上到下遍佈全身,所以它不能夠主導時令。」

《陰陽應象論》說:「人有五臟,可以化生五種氣,產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所以喜怒會傷害氣,寒熱會傷害形體。過度發怒會傷害陰,過度喜悅會傷害陽。氣血逆亂上升,會使脈象充滿,使形體出現問題。如果喜怒不加節制,寒暑過度,生命就會不穩固。」《玉機真臟論》說:「脾氣太過,會讓人四肢無力;脾氣不足,會讓人九竅不通,這種情況叫做重強。」《通評虛實論》又說:「頭痛耳鳴,九竅不暢,都是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

《調經論》說:「形體過於充實,就會腹脹、小便不暢;形體過於虛弱,就會四肢無力。」

《氣交變論》又說:「當土氣過於旺盛時,就會多雨潮濕,腎臟會受到濕邪的影響,人們會感到腹痛、頭暈、心情不好、身體沉重煩悶;嚴重時會肌肉萎縮、腳無力、行動困難、抽搐、腳痛、口渴、胸腹脹滿、食慾減退、四肢無力。」又說:「當土氣不足時,風邪就會盛行。人們會出現霍亂、身體沉重、腹痛、筋骨無力、肌肉酸痛、容易發怒。」又說:「受到寒邪侵襲,會導致寒性疾病,復原後,約束就會變得嚴厲,胸脅突然疼痛,向下牽引到小腹,容易嘆氣,腸道中出現寄生蟲,損害脾氣,人們會食慾不佳,味覺失靈。」

又說:「土氣不足,四方會出現灰塵和雲霧,潤澤的氣化作用無法正常進行,春天就會有草木發芽的聲音;四方出現震動、拉扯、飄搖等變化,秋天就會有肅殺、陰雨不斷的現象。這些異常現象的根源在四方,反映在脾臟,疾病會發生在內部的胸腹,外在的肌肉和四肢。」

《五常政大論》說:「土氣平和時,化育作用會正常;土氣不足時,化育作用就會減弱。」又說:「土氣運行不順,會引起瘡瘍、腫脹等疾病,出現濕疹,導致腹滿、阻塞等症狀,這是從木氣變化而來的結果,還會引起腹瀉。」又說:「土氣太過時,叫做敦阜,味道是甘、鹹、酸,代表長夏,對應足太陰和陽明經。又說:「會引起腹脹、四肢無力,這是因為邪氣傷了脾臟。」

《經脈別論》說:「太陰經脈搏動時,要用心審視病情的真假,如果五脈的氣虛少,胃氣不平和,就屬於三陰虛症,應該治療下焦的腧穴,補陽氣,瀉陰氣。」《臟氣法時論》說:「脾主長夏,由足太陰和陽明經掌管,對應的時間是戊己日。脾臟怕濕,要趕緊用苦味的食物來燥濕。又說:「脾臟的病,會在秋天好轉,如果秋天沒有好轉,會在春天加重,如果春天沒有死亡,會維持到夏天,在長夏的時候開始痊癒。要禁食溫熱的食物,避免吃太飽,不要住在潮濕的地方,也不要穿潮濕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