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中 (6)
卷中 (6)
1. 涼血地黃湯
黃柏(去皮,銼,炒),知母(銼,炒,以上各一錢),青皮(不去皮穰),槐子(炒),熟地黃當歸(以上各五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黃柏(剝皮,切細,炒製),知母(切細,炒製,以上各一公克),青皮(不剝皮,去瓤),槐子(炒製),熟地黃、當歸(以上各零點五公克)
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則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五分),稍熱服,空心或食前;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當下之;如有傳變,隨證加減:如腹中動搖有水聲,而小便不調者,停飲也,診顯何臟之脈,以去水飲藥瀉之;假令脈洪大,用瀉火利小便藥之類是也;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止之,乃胃中元氣少故也,與七味白朮散補之;如發熱惡熱,煩躁,大渴不止,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者,或兼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黃耆一兩、當歸身二錢,㕮咀,水煎服;如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鬱結而不通也,以升陽除濕防風湯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白話文:
小便不通,臍下悶痛,或大便後覺得好像排不乾淨:
- 調配木香、檳榔粉末(各五分),稍微加熱後服用,空腹或飯前服用。
裡急後重,而且便不出來:
- 應使用瀉藥通便。
出現傳變,根據病情加減用藥:
- 腹中有水聲,小便不暢:表示體內有水飲,檢查哪個臟腑的脈象,使用利尿消水藥瀉出水飲。
- 例如脈搏洪大,就使用瀉火利小便的藥物。
胃虛不能吃東西,但口渴不止:
- 不能使用清淡利水滲濕藥物止渴,因為是胃中元氣不足所致。應使用七味白朮散補氣。
發熱怕熱,煩躁,口渴不止,身體發熱不想穿衣服,脈搏洪大無力: 可能兼有眼睛痛、鼻子乾的症狀,不是白虎湯的證型。
- 這是血虛發躁,應以黃耆一兩、當歸身二錢,粗略研磨,水煎服。
大便不通,或裡急後重,反覆上廁所卻無法排便,或有少量白膿或血:
- 謹慎不要使用瀉藥,瀉藥會加重病情,反而會鬱結不通。應使用升陽除濕防風湯升陽提氣,則陰氣會自然下降。
2. 升陽除濕防風湯
蒼朮(泔浸,去皮淨,四兩),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以上各一錢)
上件㕮咀。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
白話文:
蒼朮(用米湯浸泡,剝去表皮,4 兩),防風(2 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以上各 1 錢)
如此證飧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風藥升陽,蒼朮益胃去濕;脈實,䐜脹,閉塞不通,從權以苦多甘少藥泄之;如得通,復以升陽湯助其陽,或便以升陽湯中加下泄藥。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不止的症狀,可以用導濕藥來治療。如果腹瀉不止,可以使用升陽的風藥來治療,例如蒼朮可以健胃除濕。如果脈象有力、脹氣、不通暢,可以酌情使用苦味多、甘味少的瀉藥來治療。如果症狀得到緩解,再服用升陽湯來幫助陽氣升發,或者在升陽湯中加入瀉藥來治療。
3. 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論
《六元政紀論》云:木鬱則達之者,蓋木性當動盪軒舉,是其本體,今乃鬱於地中,無所施為,即是風失其性。人身有木鬱之證者,當開通之,乃可用吐法,以助風木,是木鬱則達之之義也。
白話文:
《六元政紀論》說:如果木氣鬱結,就要把它疏通開。這是因為木的本性是動盪升舉,而現在卻被壓抑在地中,無法伸展,這就等於風失去了它的特性。人體如果有木氣鬱結的症狀,就應該開通它,可以採用吐法來幫助風木升發,這就是「木鬱則達之」的道理。
又說,木鬱達之者,蓋謂木初失其性,鬱於地中,今既開發,行於天上,是發而不郁也,是木復其性也,有餘也;有餘則兼其所勝,脾土受邪,見之於木鬱達之條下,不止此一驗也。又厥陰司天,亦風木旺也,厥陰之勝,亦風木旺也,俱是脾胃受邪,見於上條,其說一同。
白話文:
另外,人們說「木鬱達之」,其實是指木頭一開始失去其特性,被埋在土裡,現在被挖出來,運行在天上,這就是已經發育不會鬱結,也就是木頭恢復其特性,成為多餘的;而多餘的就會兼具它能剋制的事物,所以脾土受到病邪影響,在「木鬱達之」的條目下可以看見,不只這一種驗證。另外,厥陰掌管天上,也是風木旺盛;厥陰剋制的事物,也是風木旺盛,兩者都是脾胃受到病邪影響,在上一條目中可以看到,其說法是一致的。
或者不悟「木鬱達之」四字之義,反作「木鬱治之」,重實其實,脾胃又受木製,又復其木,正謂補有餘而損不足也。既脾胃之氣先已不足,豈不因此而重絕乎!
白話文:
如果不理解「木鬱達之」這四個字的意思,反而去治療木鬱,讓已經充足的身體更加充足,脾胃又受到木氣的影響,再次受到木氣的傷害,這正是「補有餘而損不足」的做法。既然脾胃之氣本來就已經不足,難道不會因此而完全斷絕嗎?
再明胸中窒塞當吐,氣口三倍大於人迎,是食傷太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以其下部無脈,知其木鬱在下也,塞道不行,而肝氣下絕矣。兼肺金主塞而不降,為物所隔,金能剋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云:實煩以瓜蒂散吐之;如經汗下,謂之虛煩,又名懊憹,煩躁不得眠,知其木鬱也,以梔子豉湯吐之。昧者將膈咽不通,上支兩脅,腹脹,胃虛不足,乃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病吐之。
白話文:
如果胸中氣機堵塞,應該催吐。氣口穴的動脈搏動比人迎穴大三倍,這是因為食物損傷了太陰脾胃。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這個人應該催吐,不吐就會死。因為下部沒有脈搏,所以知道肝木鬱結在下部,阻塞氣道不通,肝氣下行受阻。同時,肺金主收斂,被邪氣阻隔而不能下降,金能克木,肝木受到邪氣侵犯,食物阻塞胸咽,所以說在上部堵塞的,就要讓它疏通。仲景說:如果是實熱煩躁,可以用瓜蒂散催吐。如果是經絡出汗後發熱,稱為虛煩,也叫懊憹,煩躁不安不能入睡,知道是肝木鬱結,可以用梔子豉湯催吐。有些人不懂,看到膈肌和咽喉不通,上支兩脅,腹脹,以為是胃虛不足,濁氣上逆導致的脹病,就用催吐法治療。
況胃虛必怒,風木已來乘陵胃中,《內經》以鐵落鎮墜之,豈可反吐,助其風木之邪?不主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大抵胸中窒塞,煩悶不止者,宜吐之耳。
白話文:
況且胃氣虛弱必定會發怒,風邪和肝木之氣已經乘虛侵入胃中,《內經》用鐵器墮墜的方法來治療,怎麼可以反過來催吐,助長風邪和肝木之氣呢?不應該催吐卻催吐,差錯就像天地懸隔。一般來說,胸口氣滯不通,煩悶不止的人,才適合催吐。
4. 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
《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宮,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恐、懼,皆損元氣。夫陰火之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不安故也。心脈者,神之舍,心君不寧,化而為火,火者,七神之賊也。故曰陰火太盛,經營之氣,不能頤養於神,乃脈病也。神無所養,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脈也。
白話文:
《靈蘭祕典論》記載:心臟是人體的君主,神明發源於此。所有生氣、憤怒、悲傷、思考、恐懼和害怕,都會損傷元氣。陰火過旺是由於心神凝滯,七情不安所致。心脈是神魂的居所,當心神不寧時,就會化為火,而火是七神的大敵。因此,陰火過旺,會導致氣血不能滋養神魂,這就是脈病的成因。神魂得不到滋養,津液不順,也無法生血脈。
心之神,真氣之別名也,得血則生,血生則脈旺,脈者神之舍。若心生凝滯,七神離形,而脈中唯有火矣。善治斯疾者,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或生歡忻,或逢喜事,或天氣暄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受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
白話文:
心臟的靈魂是一種真氣的別名,心臟獲得血液滋養就會產生生命,血液充足脈博就會強勁,脈搏是靈魂的住所。如果心臟產生凝滯,七魄就會脫離身體,脈搏中只剩下火氣。治療這種疾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調理脾胃,讓心臟沒有凝滯,可以產生快樂的心情,或者遇到喜事,或者天氣溫和,居住在溫和的地方,或者吃到美味的食物,或者眼前看到想要得到的東西,那病就會像沒有得過一樣突然消散。這是因為胃中的元氣得到舒展的緣故。
5. 凡治病當問其所便
《黃帝針經》云:中熱消瘴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白話文:
《黃帝針經》說:腹部發熱會消除瘴氣,但是身體會變得寒冷;腹部發冷會引起發熱。胃部發熱會消化食物,讓人懸念不安,容易飢餓,肚臍以上的皮膚會發熱;腸道發熱,會排出黃色的稀便,肚臍以下的皮膚會發冷。胃部發冷,會導致腹脹;腸道發冷,會導致腸鳴、腹瀉。
一說,腸中寒,則食已窘迫,腸鳴切痛,大便色白。腸中寒,胃中熱,則疾飢,小腹痛脹;腸中熱,胃中寒,則脹而且泄。非獨腸中熱則泄,胃中寒傳化亦泄。
白話文:
有人說,腸子裡寒氣大,飲食就會困難,肚子會咕咕叫並劇烈疼痛,大便顏色發白。腸子裡寒氣大,胃裡熱氣大,就會經常感到飢餓,小腹腫脹疼痛;腸子裡熱氣大,胃裡寒氣大,就會腹脹而且拉肚子。不只是腸子裡熱氣大才會拉肚子,胃裡寒氣過度也可能會拉肚子。
胃欲熱飲,腸欲寒飲,雖好惡不同,春夏先治標,秋冬先治本。衣服,寒無悽愴,暑無出汗;熱無灼灼,寒無愴愴,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此規矩法度,乃常道也,正理也,揆度也,當臨事制宜。以反常合變耳。
白話文:
胃喜歡喝溫熱的飲料,腸喜歡喝冷的飲料。雖然好惡不同,但在春夏季節,應先治療症狀,在秋冬季節,應先治療根本原因。
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穿著衣服要適中,不要感到寒冷悲傷或暑熱出汗。中和寒熱,讓身體適應,內氣就會穩固,從而避免邪氣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