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隨時加減用藥法

濁氣在陽,亂於胸中,則䐜滿閉塞,大便不通。夏月宜少加酒洗黃柏大苦寒之味,冬月宜加吳茱萸大辛苦熱之藥以從權,乃隨時用藥,以泄濁氣之不降也。借用大寒之氣於甘味中,故曰甘寒瀉熱火也。亦須用發散寒氣,辛溫之劑多,黃柏少也。

白話文:

濁氣在陽氣旺盛時,容易在胸中聚集,造成胸悶氣滯,大便不通。在夏天,可以適量加入具有苦寒性質的黃柏,用來瀉除濁氣。在冬天,則可加入辛熱性質的吳茱萸,以平衡寒涼。用藥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調整,以促進濁氣下降。將具有寒性的黃柏與甘味的藥材搭配使用,能夠「甘寒瀉熱火」,既能瀉火,又能避免寒氣過重。同時,使用辛溫發散寒氣的藥材時,需要搭配較多的量,而黃柏的用量則可以較少。

清氣在陰者,乃人之脾胃氣衰,不能升發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飧泄也。

白話文:

當清氣轉為陰氣時,是人體脾胃氣虛衰退,不能夠提昇陽氣的緣故,因此使用升麻、柴胡這兩種味道辛甘的藥材,以引發元氣向上,不會導致飲食物腹瀉。

堵塞咽喉,陽氣不得出者曰塞;陰氣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則口開、目瞪、氣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俱陽之藥,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瀉其標也。寒月陰氣大助陰邪於外,於正藥內加吳茱萸,大熱大辛苦之味,以瀉陰寒之氣。

白話文:

如果陽氣無法上升到達喉嚨,就叫做「塞」;如果陰氣無法下降,就叫做「噎」。這兩種情況,都是阻塞在喉嚨和胸膈之間,導致經絡不通暢,就會出現嘴巴張大、眼睛瞪圓、呼吸困難的症狀。

治療時,首先應該使用辛甘氣味的藥物,具有溫陽的作用,引導胃氣來治療根本原因,再配合瀉下藥物來緩解表面的症狀。在寒冷的月份,陰氣更盛,可以在正方藥物中加入吳茱萸,它具有大熱大苦的味道,可以驅散陰寒之氣。

暑月陽盛,則於正藥中加青皮、陳皮、益智、黃柏,散寒氣,瀉陰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腎丸。滋腎丸者,黃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以黃連別作丸,二藥七八十丸,空心約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美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也。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陽氣旺盛時,可以在正方藥物中加入青皮、陳皮、益智和黃柏,以驅散寒氣,瀉去上逆的陰火;或者使用消痞丸配合滋腎丸。滋腎丸的組成有:黃柏、知母和少量肉桂。也可以單獨使用黃連製作成丸藥,兩味藥的用量約為七八十丸。在空腹且食物消化殆盡時服用,服藥後稍等片刻,再進食美味的食物,避免藥物長時間停留在胃中。

如食少不飢,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別服橘皮枳朮丸;如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甘草、黃連、柴胡;如腹中氣上逆者,是衝脈逆也,加黃柏三分,黃連一分半以泄之;如大便秘燥,心下痞,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身;如心下痞,夯悶者,加白芍藥、黃連;如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藥、縮砂仁;如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如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薑、橘皮;如冬月,不加黃連,少入丁香、藿香葉;如口乾嗌乾,加五味子、葛根;如脅下急或痛甚,俱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滿悶鬱郁然,加橘紅、青皮,木香少許;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二分或三分;如腹中或周身間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如噦,加五味子多,益智少;如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陳皮、木香,此三味為定法;如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如夏月,少用,更加黃連;如秋月,氣澀滯,食不下,更加檳榔、草豆蔻仁、縮砂仁,或少加白豆蔻仁;如三春之月,食不下,亦用青皮少,陳皮多,更加風藥,以退其寒覆其上;如初春猶寒,更少加辛熱,以補春氣之不足,以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脈弦者,見風動之證,以風藥通之;如脈澀,覺氣澀滯者,加當歸身、天門冬、木香、青皮、陳皮。

白話文:

  • **食量減少不覺得餓:**加入炒麥芽。
  • **吃完後心口脹悶:**另服橘皮枳朮丸。
  • **脈搏緊張,四肢浮腫,大便困難,心口脹悶:**加入甘草、黃連、柴胡。
  • **腹中氣往上逆:**這是衝脈逆行,加入黃柏三分,黃連一分半瀉氣。
  • **大便乾燥,心口脹悶:**加入黃連、桃仁,少量加入大黃、當歸身。
  • **心口脹悶,沉重:**加入白芍藥、黃連。
  • **心口脹悶,腹脹:**加入五味子、白芍藥、縮砂仁。
  • **天氣寒冷:**少量加入乾薑或肉桂。
  • **心口脹悶,受寒:**加入附子、黃連。
  • **心口脹悶,嘔吐:**加入黃連、生薑、橘皮。
  • **冬季:**不加黃連,少量加入丁香、藿香葉。
  • **口乾喉嚨乾:**加入五味子、葛根。
  • **脅肋下急痛:**皆加入柴胡、甘草。
  • **胸口鬱悶:**加入橘紅、青皮,少量木香。
  • **頭痛有痰,沉重懶散:**這是太陰痰厥頭痛,加入半夏五分,生薑二分或三分。
  • **腹中或全身間歇性刺痛:**皆是血氣不足,加入當歸身。
  • **嘔吐:**加入五味子,少加益智仁。
  • **無法進食:**是胸中或胃中有寒,或氣滯不通,加入青皮、陳皮、木香,這三味藥是固定配方。
  • **夏季:**少量使用,再加入黃連。
  • **秋季:**氣滯不通,無法進食,再加入檳榔、草豆蔻仁、縮砂仁,或少量加入白豆蔻仁。
  • **春季:**無法進食,也用青皮少,陳皮多,再加入解表藥,以驅寒扶正。
  • **初春較寒:**再少量加入辛熱藥,以補春季陽氣不足,作為解表藥的輔助,益智仁、草豆蔻仁皆可。
  • **脈搏緊張:**見證為風動,用解表藥疏通。
  • **脈搏澀,氣滯不通:**加入當歸身、天門冬、木香、青皮、陳皮。

有寒者,加桂枝、黃耆;如胸中窒塞,或氣閉悶亂者,肺氣澀滯而不行,宜破滯氣,青皮、陳皮,少加木香、檳榔;如冬月,加吳茱萸、人參,或胸中窒塞,閉悶不通者,為外寒所遏,使呼出之氣不得伸故也,必寸口脈弦,或微緊,乃胸中大寒也,若加之以舌上有白苔滑者,乃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明矣。丹田有熱者,必尻臀冷,前陰間冷汗,兩丸冷,是邪氣乘其本,而正氣走於經脈中也。

白話文:

身體有寒氣的,可以加入肉桂、黃耆;如果胸腔有堵塞感,或者氣息不暢、悶亂的,是肺氣運行不暢所致,需要疏通氣滯,可以使用陳皮、青皮,適量加入木香、檳榔;如果是在冬季,可以加入吳茱萸、人參;或者胸腔有堵塞感,閉塞不通的,是因為外寒阻遏,導致呼出的氣無法舒展所致,這時寸口脈會出現弦狀或微微緊繃的現象,表示胸中寒氣很重;如果舌頭上有白苔並且滑膩,說明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證據確鑿。丹田有熱的人,臀部和尻部必定冰冷,陰囊部位會出冷汗,睪丸寒冷,這是邪氣侵襲身體本源,正氣運行於經脈中的緣故。

遇寒,則必作陰陰而痛,以此辨丹田中伏火也。加黃柏、生地黃,勿誤作寒證治之。如秋冬天氣寒涼而腹痛者,加半夏,或益智,或草豆蔻之類;如發熱,或捫之而肌表熱者,此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亦能得微汗則涼矣;如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疼痛,乃腎肝中伏濕熱,少加黃柏,空心服之,不愈,更增黃柏,加漢防己五分,則腳膝中氣力如故也;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氣不足以息者,服正藥二三服;氣猶短促者,為膈上及表間有寒所遏,當引陽氣上伸,加羌活、獨活,藁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黃耆加倍。

白話文:

遇到寒冷,就會出現陣發性的隱隱作痛,以此可以辨別丹田中有潛伏的火熱。此時應加黃柏、生地黃,不要誤認為是寒證來治療。

如果在秋冬季節天氣寒冷時腹痛,可以加半夏、益智或草豆蔻等藥材;如果有發熱,或者按摸肌膚表面感覺發熱,這是表證,只要服一兩次補中益氣湯,也能出微汗而得到緩解;

如果腳膝乏力,行走困難,或疼痛,說明腎肝中有潛伏的濕熱,可以稍加黃柏,空腹服用,如果沒有好轉,再增加黃柏,加漢防己五分,這樣腳膝中的氣力便能恢復如初;

如果多唾液,或唾出白色泡沫,說明胃中有寒氣停留,可以加益智仁;

如果氣短,不能夠順利呼吸,服兩三次正藥;如果氣息仍然短促,是因為膈膜以上和表面之間有寒氣阻滯,應引陽氣向上升發,加羌活、獨活,藁本最少量,升麻次之,柴胡再次之,黃耆加倍。

2. 腸澼下血論

《太陰陽明論》云: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𣹜桶湧出也。今時值長夏,濕熱大盛,正當客氣勝而主氣弱也,故腸澼之病甚,以涼血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陰陽明論》上說:飲食不規律,作息不正常的人,陰邪之氣就會趁虛而入。陰邪之氣進入人體後,會侵入五臟,導致氣機閉塞,進而引發腹瀉。長期腹瀉會形成「腸澼」的症狀。所謂「腸澼」,就是水穀和血液混雜在一起,從肛門湧出,就像水桶裡的水不斷湧出一樣。現在正是長夏季節,濕熱之氣旺盛,正是客邪強盛而正氣虛弱的時候,所以腸澼的病症會很嚴重。治療腸澼,可以使用涼血地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