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便膿血

【綱】仲景曰: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目】張從正曰:熱邪之陷於陰中已深,因陰中有熱,一時不能自止,故至便膿血也。脈反浮數,宜其陽出於陰而愈矣;止因尺中澀,故又至便膿血也。

柯琴曰:前條是未膿血,因不瘥而預料之辭;後條在膿血後,因寸浮尺澀而揣摹之辭。

【綱】仲景曰: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目】吳綬曰:凡下血便膿血,有陰陽冷熱之不同。古人云:「見血無寒」,又言:「血得熱而行」,此大概也。大抵屬熱者常八九,屬寒者才一二,不可定為無寒也。要略曰:「陽症內熱,則下鮮血;陰症內寒,則下紫黑血如豬肝也。」且夫陽症脈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苦寒之藥可用;數而無力者,為虛熱,當甘溫養血藥中,少佐寒藥可也。若陰症則脈遲而有力者,為有神,可治;無力者,難治也。凡下利膿血,身熱脈大者為難治,身熱脈小者為易治也。

王肯堂曰:便膿血,熱病也。其在太陽陽明者無論已。若在少陰下利便膿血,又有至四五日腹痛便膿血者,治以桃花湯。成氏釋謂裡寒非也。桃花湯雖用乾薑,然分兩最微,赤石脂、粳米居多,蓋調正氣,澀滑脫,佐用辛以散之之義。又八九日一身盡熱,必便血。又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刺。與此三條厥陰之便膿血,皆傳經之熱邪也。各隨其輕重,或用微涼,或用疏導,無不愈者。誤用辛熱,罔或得痊。世因以為難療之疾,殊不知仲景著便膿血,別無死候。學者宜究心焉。

白話文:

[便膿血]

[綱] 張仲景說,拉肚子,有點發燒且口渴,脈搏虛弱的,會自己好。拉肚子,脈搏快且口渴的,也會自己好。如果沒好,一定會拉出膿血,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拉肚子,脈搏快又有點發燒,還會出汗,也會自己好。如果拉肚子後又出現脈搏緊張的狀況,表示病還沒好。拉肚子,寸脈反而浮數,尺脈卻澀滯的,一定會拉出膿血。

[目] 張從正說,熱邪已經深入到陰的部位,因為陰部有熱,一時無法自行停止,所以才會拉出膿血。脈搏反而浮數,這表示陽氣從陰部透出來,病應該會好。但是因為尺脈澀滯,所以又會拉出膿血。

柯琴說,前面提到的條文是還沒拉出膿血的情況,因為病沒好而預先推測的說法。後面的條文是在拉出膿血之後,因為寸脈浮數、尺脈澀滯而推測的說法。

[綱] 張仲景說,傷寒發熱少、手腳冰冷輕微,手指頭冰冷,默默的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過了幾天,小便順暢而且顏色是白的,這表示熱已經退了,想吃東西,病就會好。如果手腳冰冷還嘔吐,胸脅感覺煩悶脹滿,之後一定會拉血。

傷寒發熱四天,手腳冰冷三天,又發熱四天,手腳冰冷較少而發熱較多的,病就會好。發病四到七天,如果熱還沒退,一定會拉出膿血。傷寒手腳冰冷四天,發熱三天,又手腳冰冷五天,表示病情加重,手腳冰冷多而發熱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傷寒先出現手腳冰冷,之後才發熱且腹瀉的,病會自己好。出現手腳冰冷,又腹瀉的。傷寒先出現手腳冰冷,之後才發熱,腹瀉會自己停止,反而出汗,喉嚨痛的,是喉痹。發熱不出汗卻腹瀉,病也會自己好。如果腹瀉不止,一定會拉出膿血。拉出膿血的,喉嚨不會出現喉痹。

[目] 吳綬說,凡是拉血、拉膿血,有陰陽、寒熱的不同。古人說,見血沒有寒的,又說,血得熱才會流動,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大抵來說,屬熱的佔八九成,屬寒的才一二成,不能完全認為沒有寒的情況。要略說,陽證體內有熱,就會拉出鮮血;陰證體內有寒,就會拉出像豬肝一樣的紫黑色血。而且,陽證脈搏快且有力,是實熱,可以用苦寒的藥物治療。

脈搏快而無力,是虛熱,應該用甘溫養血的藥物,稍微搭配一點寒藥。如果是陰證,脈搏遲緩而有力,表示有元氣,可以治療;無力的,就難以治療。凡是拉膿血,身體發熱且脈搏大的,難以治療;身體發熱但脈搏小的,容易治療。

王肯堂說,拉膿血是熱病。在太陽、陽明經的還好說,如果是在少陰經,拉肚子又拉膿血,有的甚至四五天後肚子痛才拉膿血,用桃花湯治療。成氏的解釋說這是體內有寒,是不對的。桃花湯雖然用了乾薑,但是用量非常少,赤石脂、粳米用得比較多,主要是調和正氣,收澀滑脫,搭配辛藥是為了疏散的用意。另外,發燒八九天全身發熱,一定會拉血,還有少陰經腹瀉又拉膿血的。

可以用針刺的方法治療。以上這三條提到厥陰經拉膿血的情況,都是熱邪傳到經脈的緣故。根據病情輕重,有的用稍微涼性的藥,有的用疏導的方法,沒有治不好的。如果誤用辛熱的藥,可能無法痊癒。世人因此認為這是難以治療的疾病,其實張仲景寫到拉膿血,並沒有說這是會死的病,學者應該仔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