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九 (1)
卷九 (1)
1. 嘔
【綱】仲景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目】柯琴曰。傷寒則嘔逆。中風則乾嘔。凡傷寒中風。無麻黃桂枝症。但見喜嘔一症。雖發熱者。便可用柴胡湯。不必寒熱往來而始用也。發熱而嘔。則人參當去。即桂枝非所宜矣。或目赤耳聾胸滿而煩者。用柴胡去參、夏。加栝蔞之法。脈弦細而頭痛發熱者。從柴胡去參加桂之法。
鰲按。邪正相爭。故喜嘔。然不曰嘔而曰喜嘔。則非真嘔可知。此與苦滿苦字。不欲飲食不欲字。皆病情之得於內者。所貴在無形以揣之者也。
【綱】仲景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
【目】趙嗣真曰。嘔者。水氣在上焦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矣。胃氣和。故不嘔矣。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目】趙嗣真曰。此症以內外俱虛。故特用輕劑和解之。不得以他藥與也。
【綱】仲景曰。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弦細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症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
【目】張元素曰。或云。乾嘔脅痛。小柴胡十棗皆有之。一和解。一攻伐。何也。蓋小柴胡。病在半表裡。外有寒熱往來。內有乾嘔諸症。所以不可攻下。宜和解以散表裡之邪。十棗症。外無寒熱。人漐漐汗出。此表已解也。但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
邪熱內蓄而有伏飲。是里未和也。故與十棗以下熱逐飲。以上二症。宜從表症以決之。(要法)有表症而乾嘔脅痛者。乃柴胡症也。無表症而乾嘔脅痛者。十棗症也。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目】黃仲理曰。此則柴胡湯之壞症也。
【綱】仲景曰。傷寒十三日。下之。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目】魏荔彤曰。傷寒至十三日。則過經不解明矣。胸脅滿而嘔。本為少陽症也。但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則又類陽明矣。何也。邪在少陽無利法。邪在陽明成胃實。有下之而不得利者。今反利。是症雖在少陽。而陽明有邪未盡。此當以和解者治少陽。以泄下者治陽明如前法矣。
白話文:
嘔吐
【重點】
-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出現脅肋下脹滿、大便不通暢且嘔吐、舌苔白膩的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當上焦氣機通暢,津液就能順利下行,胃氣就能調和,身體會微微出汗,病就會好轉。
【說明】
- 柯琴認為:傷寒會引起嘔吐,中風會引起乾嘔。凡是傷寒、中風,如果沒有麻黃或桂枝證的症狀,但出現嘔吐的症狀,即使發熱,也可以用柴胡湯。不必等到出現寒熱交替才使用。如果發熱又嘔吐,應該去掉人參,也不適合用桂枝。如果眼睛發紅、耳朵聽不清、胸悶煩躁,可以用柴胡去人參、半夏,加上瓜蔞的方法。如果脈象細弦,頭痛發熱,可以用柴胡去人參加桂枝的方法。
- 鰲認為:邪氣和正氣在體內抗爭,所以會出現嘔吐。但這裡用「喜嘔」,而不是直接說嘔吐,表示這種嘔吐並非真正的嘔吐。這跟「苦滿」的「苦」字、「不欲飲食」的「不欲」字,都表示病情的內部感受,需要透過細心體會來判斷。
- 張仲景說:傷寒如果嘔吐嚴重,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 趙嗣真認為:嘔吐是因為水氣在上焦。上焦氣機通暢,津液就能順利下行,胃氣就能調和。胃氣調和,自然就不會嘔吐了。
- 張仲景說:傷寒六七天,出現發熱、輕微怕冷、肢體關節痠痛、輕微嘔吐、心下堵塞,外表症狀還沒有消失,可以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 趙嗣真認為:這個症狀是因為內外都虛,所以特別用輕劑來調和。不能用其他藥物來治療。
- 張仲景說:原本是太陽病,沒有治好,轉變成少陽病,會出現脅肋下脹滿、乾嘔、沒有食慾、寒熱交替,還沒有吐或瀉,脈象細弦,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已經吐、瀉、發汗、溫針,出現胡言亂語,表示柴胡證已經消失,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需要了解是犯了哪種治療上的錯誤,才能對症下藥。太陽中風,出現腹瀉、嘔吐,如果外表症狀已經解除,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人還是微微出汗、有時發作、頭痛、心下痞塞、脹滿、牽引脅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怕冷,這是外表症狀解除了,但內部還沒有調和,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
- 張元素認為:有人說,乾嘔脅痛,小柴胡湯和十棗湯都有這種情況,一個是調和,一個是攻下,為什麼呢?因為小柴胡湯的病在半表半裡,有寒熱交替,內部有乾嘔等症狀,所以不能攻下,適合用調和的方法來疏散表裡的邪氣。十棗湯的症狀,外表沒有寒熱,病人微微出汗,表示外表症狀已經解除了,但頭痛、心下痞塞、脹滿、牽引脅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是因為邪熱內蓄,並且有停留在體內的痰飲,是內部沒有調和,所以用十棗湯來攻下熱邪、排除痰飲。判斷這兩種症狀,要從外表症狀來決定。(重點方法)有外表症狀,並且有乾嘔脅痛,是柴胡證。沒有外表症狀,只有乾嘔脅痛,是十棗證。
- 張仲景說:傷寒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這是柴胡證的症狀,如果用其他藥物攻下,如果出現心下脹滿而且硬痛,這是結胸症,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只是脹滿而不痛,是痞證,不適合用柴胡湯,可以用半夏瀉心湯。
- 黃仲理認為:這是柴胡湯的病情惡化表現。
- 張仲景說:傷寒十三天,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出現胸脅脹滿和嘔吐,每天下午發潮熱,之後又稍微腹瀉,這本來是柴胡證,攻下後反而沒有腹瀉,現在反而腹瀉,是因為醫生用了丸藥來攻下,治療方法錯誤。潮熱是實證,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外邪,然後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
- 魏荔彤認為:傷寒到第十三天,表示病情已經拖延很久沒有好轉。胸脅脹滿和嘔吐,本來是少陽病的症狀。但每天下午發潮熱,之後又稍微腹瀉,又像是陽明病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邪氣在少陽,沒有腹瀉的方法,邪氣在陽明,會形成胃實。如果攻下後沒有腹瀉,現在反而腹瀉,表示症狀雖然在少陽,但陽明也有邪氣沒有完全消除。這時應該用調和的方法治療少陽,用疏通的方法治療陽明,像前面的方法一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