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一·雜症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雜症 (1)

1. 治法

虛人痹者,小續命湯(見中風)加減:風勝倍防風,寒勝倍附子,濕勝倍防己,皮痹加黃耆或桂枝皮,脈痹加薑黃或紅花,肌痹加葛根或白芷,筋痹加羚羊角或續斷,骨痹加虎骨或狗脊,有汗減麻黃,便溏減防己,寒勝減黃芩加乾薑,熱勝減附子加石膏。壯者增味五痹湯:風痹以羌、防為主,寒痹麻黃、附子為主,濕痹防己、羌活為主,皮、脈等五痹,加藥照前條。三痹通用木通,不見水者二兩,以長流水二碗,煎一碗,熱服取微汗。

(昔有人夢得此方而痹痛愈,此謂通則不痛也。)不愈再三服,視所勝,照前方加味。(不得過三錢。)三痹湯、獨活寄生湯,並治各痹久不已,乘虛入臟。五苓散(見傷濕)。加附子治胞痹,加蒼朮治腸痹。氣虛麻木,黃耆益氣湯。冷痹,(身寒無熱,四肢厥冷。)蠲痹湯。

熱痹,(身熱如火。)升陽散火湯(見勞倦)加犀角、羚羊角。又行痹,黃耆、蒼朮各酒炒二錢,姜一片煎,調威靈仙(酒炒)末,羚羊角灰,芥子末,溫服。走注與歷節不同,歷節是支節疼痛,未必行也,今將治走注諸方開後:如意通聖散、虎骨散、桂心散、仙靈脾散、沒藥散、小烏犀丸、沒藥丸、虎骨丸、十生丹、骨碎補丸、定痛丸、八神丹、一粒金丹、乳香應痛丸。外貼,用牛皮膠一兩,水熔成膏,蕓薹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半兩,為細末,和貼。

亦有痰涎走注,變生諸疾,但察並非風寒濕外感,而忽然肢體上下走易作痛,神昏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有痰聲者是也,但用控涎丹(見痰)。數服即愈。

痛痹。上部痛:羌活、桂枝皮、桔梗、威靈仙,臂痛加桑枝、薑黃。下部痛:牛膝、防己、木通、黃柏,加烏、附以引經。關節痛:穿山甲、虎骨、松節。上部腫痛:五積散(見中寒)、烏藥順氣散,加薑蔥發汗。下部腫痛:五苓散、(見傷濕。)八正散(見淋)、大橘皮湯(見腫脹),加燈心、竹葉利小便。

腫而大便不通;大柴胡湯(見瘧)、防風通聖散(見中風)。筋痛:緩筋湯。渾身筋骨痛:立效散,覺冷者甘草附子湯,覺熱者當歸拈痛湯。(見身體痛。)歷節腫痛:犀角湯,再服茵芋丸。肢節痛:大羌活湯。外用熨法:三年釅醋五升,煎三四沸,入蔥白二三升,再煎一沸濾出,布裹乘熱熨之。

又方:芫花、桑白、川椒,各二錢,桂心一兩,柳蛀五錢,麥麩一升,醋炒熱,青布裹熨。樟木屑一斗,滾水泡熏洗,勿令氣入眼。著痹:白米半碗,薏苡仁數錢,生川烏末四錢,熬粥,宜稀薄,下薑汁、蜜各二三茶匙,空心啜之。然非有風,川烏不宜用。張子和以苦劑吐去濕痰,次用白朮、茯苓,寒加附、姜煎服。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體質虛弱者的痹症,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參考中風條目)進行調配:風邪過盛可加倍使用防風,寒邪過盛可加倍使用附子,濕邪過盛可加倍使用防己。皮膚受痹可加入黃耆或桂枝皮,脈絡受痹可加入薑黃或紅花,肌肉受痹可加入葛根或白芷,筋絡受痹可加入羚羊角或續斷,骨骼受痹可加入虎骨或狗脊。如果患者出汗較多,應減少麻黃的使用量,大便稀溏者應減少防己的使用量。寒邪過盛應減少黃芩的使用,增加乾薑,熱邪過盛應減少附子的使用,增加石膏。對於壯實的患者,可使用五痹湯:風痹以羌活、防風為主要成分,寒痹以麻黃、附子為主要成分,濕痹以防己、羌活為主要成分。皮膚、脈絡等五種痹症,加藥可參考前面的說明。治療三痹時通常會加入木通,用量為二兩,使用長流水二碗煎至一碗,趁熱服用以促進發汗。

(據說有人在夢中得到這個處方,結果他的痹痛得到了緩解,這就是所謂的「通則不痛」。)若病情沒有改善,可以再次服用,根據病情調整藥物的份量。(但總量不可超過三錢。)三痹湯、獨活寄生湯,都可用來治療長期未癒的各類痹症,特別是在體虛時進入臟腑的情況。五苓散(參考傷濕條目)加入附子可以治療胞痹,加入蒼朮可以治療腸痹。對於氣血虛弱導致的麻木,可以使用黃耆益氣湯。對於冷痹(身體寒冷無熱,四肢冰涼)可以使用蠲痹湯。

對於熱痹(身體熱如火燒)可以使用升陽散火湯(參考勞倦條目)並加入犀角、羚羊角。對於行痹,黃耆、蒼朮各用二錢,先用酒炒過,再加入一片薑煮沸,調入威靈仙(酒炒)、羚羊角灰、芥子末,溫熱服用。走注與歷節不同,歷節指的是關節疼痛,不一定會移動,以下是治療走注的一些處方:如意通聖散、虎骨散、桂心散、仙靈脾散、沒藥散、小烏犀丸、沒藥丸、虎骨丸、十生丹、骨碎補丸、定痛丸、八神丹、一粒金丹、乳香應痛丸。外用貼敷,可使用一兩的牛皮膠,加水融化成膏狀,再加入蕓薹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半兩,研磨成細粉後混合貼敷。

對於由痰涎引起的走注,可能伴隨各種疾病,只要確認不是由風寒濕引起的外感,而是突然出現的上下肢體疼痛,頭暈嗜睡,或飲食無味,痰液粘稠,夜晚喉嚨有痰音,即可使用控涎丹(參考痰條目)進行治療,多服幾次就能康復。

對於痛痹,上半身疼痛:可使用羌活、桂枝皮、桔梗、威靈仙,臂部疼痛可加入桑枝、薑黃。下半身疼痛:可使用牛膝、防己、木通、黃柏,加入烏、附以引導藥力。關節疼痛:可使用穿山甲、虎骨、松節。上半身腫痛:可使用五積散(參考中寒條目)、烏藥順氣散,加入薑蔥以促進發汗。下半身腫痛:可使用五苓散(參考傷濕條目)、八正散(參考淋病條目)、大橘皮湯(參考腫脹條目),加入燈心、竹葉以利尿。

對於腫脹且大便不通的情況:可使用大柴胡湯(參考瘧疾條目)、防風通聖散(參考中風條目)。筋痛:可使用緩筋湯。全身筋骨疼痛:可使用立效散,感覺寒冷者可使用甘草附子湯,感覺熱者可使用當歸拈痛湯。(參考身體痛條目)歷節腫痛:可使用犀角湯,再服用茵芋丸。肢節疼痛:可使用大羌活湯。外用熨法:使用三年陳醋五升,煮沸三四次,加入二三升蔥白,再煮沸一次後過濾,用布包裹趁熱熨敷。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芫花、桑白、川椒各二錢,桂心一兩,柳蛀五錢,麥麩一升,用醋炒熱後用青布包裹熨敷。使用一斗樟木屑,用滾水浸泡薰洗,注意不要讓蒸汽進入眼睛。對於著痹:可使用半碗白米,幾錢薏苡仁,四錢生川烏末,熬粥,宜稀薄,加入薑汁、蜂蜜各二三茶匙,空腹食用。然而,如果不是風濕,不應使用川烏。張子和使用苦性藥物來嘔吐去除濕痰,接著使用白朮、茯苓,對於寒性患者加入附子、薑煎服。

對於著痹:通常氣血必定虛弱,以四君子湯(參考氣條目)為主,再加入去除邪氣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