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7)

1. 癰瘡

癰瘡之症至凶至惡者,莫過發背。然而別其陰陽,治之無難。不知陰陽各瘡癰,且皆不能奏效,況易治乎?故癰瘡之症,但當問其是陰是陽,不當計其何輕何重也。大約各癰疽瘡症初發之時,作痛作疼,發寒發熱,多是陽症。陽症初起,必然紅腫高突,呼號叫喊,自不能免。

若陰症則不然,雖亦發寒發熱,而疼痛反覺少輕。初發之時,必現無數小瘡頭,以欺世。大勢平陂,而無高突之狀。面必色黯,不若陽症之面紅也。治之少瘥,死生反掌,可不慎乎?陽症之瘡,乃火之有餘,不能發泄,或飲涼水,水漿擁遏,而成陽毒。陰症之瘡,必生於富貴之人,或繁華而兼憂鬱,或氣惱而帶房勞。

白話文:

癰瘡中最兇險的病症,莫過於發背。然而只要辨別出陰陽屬性,治療起來並不難。如果連陰陽都分不清,任憑什麼藥方都無法奏效,更別說容易治癒了。所以,遇到癰瘡,只要問清楚是陰是陽,不用管它輕重。一般來說,癰疽瘡症剛開始發作時,疼痛難忍,發冷發熱,多半是陽症。陽症初期,必然紅腫高突,患者會不停地喊叫。

但陰症就不一樣,雖然也會發冷發熱,但疼痛反而沒那麼嚴重。初期會出現許多小瘡頭,讓人誤以為不嚴重。整體呈現平坦狀,沒有突起。臉色黯淡,不像陽症那樣臉紅。陰症治療起來稍微好轉就容易反复,生死就在一瞬間,不可不慎。陽症瘡瘍,是體內火氣過盛,無法發泄,或喝涼水,水液堵塞,形成陽毒。陰症瘡瘍,多發生在富貴之人,或是生活奢華又鬱郁寡歡,或是心情煩躁又房事過度。

內水既干,內火自熾,蘊毒實深。一旦潰發,豈可以細小微劑,望其生全乎?與陽症治法,大是懸殊。然而陰陽雖有各別,有毒氣,總無大異也。吾今立一方,統治陰陽癰疽之各瘡,無不神效。但陽症小其劑,陰症多其味也。方名陰陽通治丹。如若陰症,各藥倍一半,加附子一錢,可也。

余不可亂加。此方之妙,妙在金銀花。蓋此味乃補陰之妙品,又是散邪解毒之聖藥。然非多加,則力薄而效淺。吾所以用至三兩也。陽症何以相宜?蓋補陰正所以助陽氣之不足。陽生於陰,原有妙用也。若陰症,尤其所宜加一倍,則力大而氣專。加附子以達其經絡,無經不入。

白話文:

體內水分不足,內火就會旺盛,毒素深藏難除。一旦毒素爆發,怎麼可以用輕微的藥物就想治癒呢?這與治療陽性病症的方法大相逕庭。然而雖然陰陽有別,但有毒氣,治療方法並沒有太大差異。我現在創立了一個藥方,可以治療各種陰陽癰疽瘡瘍,效果奇佳。只是陽性病症用藥劑量小一些,陰性病症用藥劑量則多一些。藥方名為陰陽通治丹。如果遇到陰性病症,每味藥加倍一半,再加附子一錢即可。

切記不可隨意更改。這個藥方之所以有效,主要在於金銀花。因為金銀花是補陰的妙品,也是散邪解毒的聖藥。但如果用量不多,藥效就會減弱。所以我才用量達到三兩。為什麼陽性病症也適合用這個藥方呢?因為補陰正是為了幫助陽氣不足。陽氣生於陰氣,原本就有奇妙的功效。如果遇到陰性病症,更應該加倍用量,這樣藥效才會強大,氣力也會集中。再加附子,可以使藥力暢通經絡,無處不到。

引當歸甘草之類,同群共濟,更易奏功也。倘世人不聽吾言,因循失治,必致陰症變成壞症,而陽症亦變為陰症,而不可救者,是則可憐也矣。

陰陽通治丹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 金銀花(三兩) 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像是當歸、甘草這些藥材,同類藥物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如果大家不聽我的話,一味拖延,沒有好好治療,就會導致陰症變成更嚴重的病症,陽症也會轉變成陰症,到時候就無藥可救了,真是令人惋惜啊!

陰陽通治丹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 金銀花(三兩) 車前子(五錢) 水煎服用。

2. 脫症

脫症之有陽陰也,於何辨之?亦辨之症而已,非男脫為陽而女脫為陰也。陽脫之症乃陽氣之衰,陽精不能與陰精相合,於是彼此相脫而身亡。而陽精與陰精又從何處以辨之?陽精者火也,陰精者水也。陰陽皆在於腎之中,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化,合則生而脫則死也。而陽脫之症若何?其陽必翹然不倒,精盡而繼之以血者是也。

陰脫之症若何?精盡而止其陽即痿,身寒而無氣者是也。治陽脫與治陰脫雖皆不可離去人參附子,而其中又不可不少,有分別。治陽脫者宜多用人參而少用附子,治陰脫者宜多用附子而少用人參。吾今定二方,一治陽脫,一治陰脫。或疑脫症不可服補陰之劑,不知陰虛而脫,無陰固不能驟生,然而有參以生氣,又有附子一枚以為君,則純是大熱之藥,若不助之補陰之味,未免過於酷烈,此中實有妙用。倘附子不用至一枚,斷難用補陰之藥也。

白話文:

脫症之有陽陰也,於何辨之?亦辨之症而已,非男脫為陽而女脫為陰也。

脫症分為陽脫和陰脫,如何區分? 只需從症狀辨別,而非單看男女,男脫不一定是陽脫,女脫也不一定是陰脫。

陽脫之症乃陽氣之衰,陽精不能與陰精相合,於是彼此相脫而身亡。而陽精與陰精又從何處以辨之?陽精者火也,陰精者水也。陰陽皆在於腎之中,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化,合則生而脫則死也。

陽脫的症狀是陽氣衰竭,陽精無法與陰精結合,導致陰陽分離而死亡。 那麼陽精和陰精如何區分呢?陽精如同火,陰精如同水。 陰陽都存在腎臟之中,沒有陽氣,陰精就不能滋生;沒有陰精,陽氣就不能轉化。 陰陽結合則能生存,分離則會死亡。

而陽脫之症若何?其陽必翹然不倒,精盡而繼之以血者是也。

陽脫的症狀表現為陽氣虛弱,不能支撐身體,精液耗盡後會伴隨出血。

陰脫之症若何?精盡而止其陽即痿,身寒而無氣者是也。

陰脫的症狀表現為精液耗盡後陽氣衰竭,身體虛弱無力,四肢冰冷,呼吸微弱。

治陽脫與治陰脫雖皆不可離去人參附子,而其中又不可不少,有分別。治陽脫者宜多用人參而少用附子,治陰脫者宜多用附子而少用人參。吾今定二方,一治陽脫,一治陰脫。

治療陽脫和陰脫都需要使用人參和附子,但用量有所區別。 治療陽脫,宜多用人參,少用附子;治療陰脫,宜多用附子,少用人參。 我現在制定了兩個方子,分別用於治療陽脫和陰脫。

或疑脫症不可服補陰之劑,不知陰虛而脫,無陰固不能驟生,然而有參以生氣,又有附子一枚以為君,則純是大熱之藥,若不助之補陰之味,未免過於酷烈,此中實有妙用。倘附子不用至一枚,斷難用補陰之藥也。

有些人可能認為脫症不能服用補陰的藥物,但其實陰虛而導致脫症,沒有陰精就無法迅速恢復。 雖然人參可以補氣,附子也屬於大熱的藥物,但如果沒有補陰的藥物輔助,就會過於燥熱。 所以,這裡的補陰藥物其實非常關鍵,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 如果附子不用到一枚的劑量,就無法配合補陰的藥物使用。

設若止用人參而少用附子,則陰寒之氣逼人,又安能回之無何有之鄉哉?此陰脫陽脫之宜辨也。苟知陰陽之辨,見此等之症,自然不至臨時忙亂而枉人之性命也。

陽脫方

人參(三兩) 附子(二錢)水煎服

陰脫方

附子(一個) 人參(一兩) 熟地(五錢) 山茱萸(五錢) 麥冬(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如果只用人參而不夠用附子,陰寒之氣就會逼人,又怎麼能讓病人恢復健康呢?這就是陰脫陽脫的辨別方法。只要明白陰陽的區別,遇到這種症狀,自然不會臨時慌亂,造成病人喪命。

陽脫的藥方:人參三兩,附子二錢,水煎服。

陰脫的藥方:附子一個,人參一兩,熟地五錢,山茱萸五錢,麥冬五錢,水煎服。

3. 汗症

汗症之宜講也,人以為發汗亡陽耳,誰知亦有發汗亡陰之禍哉!大約汗症多是熱,而陽氣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動以汗出亡陽為辭,不知陽生於陰,陰氣不能固而陽氣始能外泄,亦有陽氣不能收而陰氣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

其陽症若何?身必發熱,口必發渴,兩目必紅赤,痰如黃塊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脈必洪大而數,按之必有力而擊指,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或見水而入,皆是陽症之汗也。然陽之中有實有虛,又從何而辨之?汗出而身涼者為虛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涼者為虛,虛者口舌必滑,胎為白胎者虛也。若見黃胎與灰黑之色與紅赤之色俱是實邪之火,如此辨症,斷斷不瘥。

白話文:

汗症的宜講

人們常說出汗會耗損陽氣,卻不知出汗也有耗損陰氣的禍害!一般而言,汗症多半是因體內熱盛,陽氣不足以固守而導致汗液外洩,所以世人總是將出汗歸咎於陽氣耗損。然而,他們卻忽略了陽氣生於陰氣,如果陰氣不足以固守,陽氣便會外泄。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無法收斂,導致陰氣外逆,這也是不可不辨的。

那麼,陽症的表現如何呢?患者的身體必然發熱,口渴難耐,雙眼紅赤,痰液呈黃塊狀或吐出白沫。汗出如雨或如珠,患者會狂躁不安,脈搏洪大而數,按之有力而擊指。他們可能登高而歌,或脫去衣物而跑,或看見水就往裡跳,這些都是陽症汗出的表現。

然而,陽症之中又分為實陽與虛陽,如何辨別呢?汗出而身體感到涼的,是虛陽;但也有汗出而身體不涼的,也是虛陽。虛陽患者口舌必滑,舌苔呈現白色也是虛陽的表現。如果舌苔呈現黃色、灰黑色或紅赤色,則屬於實邪之火。只要能正確辨別這些症狀,就能斷斷不瘥。

虛者宜用補陽之味,三黃之湯多加黃耆,清中補之最妙。若實邪之汗,非石膏湯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若陰虛發汗,人最難知,醫方亦無佳者。吾先言其症而後定其方,其症微微汗出,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無胎,或夜有汗而日無汗,或動有汗而靜無汗,或飲食有汗而平時無汗,或身有汗而頭無汗,皆是陰虛之汗也。吾今留一方統治之,無不神效。

此方之妙,妙在補氣之味而加入於補血之中,少加桑葉五味以止汗,故陰氣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涼之味以止汗,汗雖止而正氣消亡,非胃氣之寒即脾氣之壞矣。論理人參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者,傷人之貧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萬世之人,故不以難者強世人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的人應該使用補陽的食物,三黃湯中可以多加黃耆,清補效果最佳。如果因為實邪而流汗,只有石膏湯才能抑制火氣,這個方子世人皆知,所以我就不再贅述了。

如果陰虛發汗,是最難辨別的,醫書中也沒有好的方子。我會先講述病症,然後再確定方子。這種病症的表現是微微出汗,就像星星的光芒一樣,口不渴,舌頭光滑,沒有舌苔,或者晚上出汗白天不出汗,或者活動時出汗靜止時不出汗,或者吃飯時出汗平時不出汗,或者身體出汗頭部不出汗,這些都是陰虛出汗的症狀。我現在留下一種方子,可以治療所有這些症狀,效果非常神奇。

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它在補氣的藥物中加入補血的藥物,再加少許桑葉和五味子來止汗,這樣陰氣自然生成,汗也會自然止住。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止汗,雖然汗會止住,但正氣會消亡,不是胃氣虛寒就是脾氣損壞。理論上人參也可以多加,但我不用它,因為傷病的人多,富人少,我制定這個方子是為了救助萬世之人,所以不會用難以取得的藥物來為難世人。

黃耆(三錢) 當歸(五錢) 桑葉(七片) 五味子(十粒) 白芍(一兩)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黃耆三錢、當歸五錢、桑葉七片、五味子十粒、白芍一兩、生地五錢、麥冬五錢、白芥子三錢,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