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7)

1. 癰瘡

癰瘡之症至凶至惡者,莫過發背。然而別其陰陽,治之無難。不知陰陽各瘡癰,且皆不能奏效,況易治乎?故癰瘡之症,但當問其是陰是陽,不當計其何輕何重也。大約各癰疽瘡症初發之時,作痛作疼,發寒發熱,多是陽症。陽症初起,必然紅腫高突,呼號叫喊,自不能免。

若陰症則不然,雖亦發寒發熱,而疼痛反覺少輕。初發之時,必現無數小瘡頭,以欺世。大勢平陂,而無高突之狀。面必色黯,不若陽症之面紅也。治之少瘥,死生反掌,可不慎乎?陽症之瘡,乃火之有餘,不能發泄,或飲涼水,水漿擁遏,而成陽毒。陰症之瘡,必生於富貴之人,或繁華而兼憂鬱,或氣惱而帶房勞。

內水既干,內火自熾,蘊毒實深。一旦潰發,豈可以細小微劑,望其生全乎?與陽症治法,大是懸殊。然而陰陽雖有各別,有毒氣,總無大異也。吾今立一方,統治陰陽癰疽之各瘡,無不神效。但陽症小其劑,陰症多其味也。方名陰陽通治丹。如若陰症,各藥倍一半,加附子一錢,可也。

余不可亂加。此方之妙,妙在金銀花。蓋此味乃補陰之妙品,又是散邪解毒之聖藥。然非多加,則力薄而效淺。吾所以用至三兩也。陽症何以相宜?蓋補陰正所以助陽氣之不足。陽生於陰,原有妙用也。若陰症,尤其所宜加一倍,則力大而氣專。加附子以達其經絡,無經不入。

引當歸甘草之類,同群共濟,更易奏功也。倘世人不聽吾言,因循失治,必致陰症變成壞症,而陽症亦變為陰症,而不可救者,是則可憐也矣。

陰陽通治丹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 金銀花(三兩) 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膿瘡病症】

談到最兇險惡劣的膿瘡病症,沒有比背部發膿更嚴重的了。然而,只要分辨出是屬於陰性還是陽性,治療起來並不是那麼困難。如果不知道如何區分陰性和陽性的膿瘡,治療效果往往不佳,更別提想要輕鬆治癒了。因此,對於膿瘡的治療,我們首先應該判斷它是陰性還是陽性,而不是著重於病情的輕重。

通常,膿瘡初發時,若是出現劇烈疼痛、發冷發燒的症狀,多半屬於陽性。陽性膿瘡初期,皮膚通常會呈現紅腫隆起的狀況,患者會感到極大的痛苦。

然而,陰性膿瘡的情況就不同了。雖然也會出現發冷發燒的症狀,但是疼痛感較輕微。初發時,會出現許多小紅點,看似不起眼。整體看來,皮膚表面平坦,不會像陽性膿瘡那樣高高隆起。病患臉色蒼白,不像陽性膿瘡患者那樣臉色紅潤。治療稍有不慎,生死就在一線之間,不得不小心啊!

陽性膿瘡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無法順利排解,或是飲用冷水,導致水液積滯,形成陽毒。而陰性膿瘡多發生在生活富裕、精神壓力大的人身上,或是心情煩悶,加上房事過度所致。

體內水分耗盡,內火就會燃燒得更旺,毒素積聚極深。一旦爆發,豈能用一些微小的藥物就能期待痊癒呢?陰性膿瘡的治療方法,和陽性膿瘡大相逕庭。

不過,不管是陰性還是陽性膿瘡,都有毒素存在,這一點是相同的。現在我提供一個方子,能夠統治各種膿瘡,不管是陰性還是陽性,效果都非常神奇。對於陽性膿瘡,藥量要減少;對於陰性膿瘡,藥量要增加。這個方子叫做「陰陽通治丹」。如果是陰性膿瘡,所有藥材的用量都要加倍,再加一錢的附子即可。

其他藥材不要隨意添加。這個方子的精妙之處,在於使用了金銀花。因為金銀花既能滋補陰虛,又具有散邪解毒的功效。但如果用量太少,效果就不夠顯著。所以我用了三兩的金銀花。為什麼陽性膿瘡也適用呢?因為滋補陰虛實際上有助於提升陽氣。陽氣由陰而生,原本就有奇妙的作用。對於陰性膿瘡,更應該加倍使用,這樣藥力才會強大,作用才會集中。加入附子可以幫助藥力深入經絡,無孔不入。

配合當歸、甘草等藥材,共同發揮功效,更容易見效。倘若人們不聽我的建議,錯失治療時機,很可能導致陰性膿瘡演變成惡性膿瘡,甚至連陽性膿瘡也可能轉變為陰性,屆時就難以救治了,這實在令人惋惜。

【陰陽通治丹】

配方如下:當歸(一兩)、甘草(三錢)、金銀花(三兩)、車前子(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2. 脫症

脫症之有陽陰也,於何辨之?亦辨之症而已,非男脫為陽而女脫為陰也。陽脫之症乃陽氣之衰,陽精不能與陰精相合,於是彼此相脫而身亡。而陽精與陰精又從何處以辨之?陽精者火也,陰精者水也。陰陽皆在於腎之中,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化,合則生而脫則死也。而陽脫之症若何?其陽必翹然不倒,精盡而繼之以血者是也。

陰脫之症若何?精盡而止其陽即痿,身寒而無氣者是也。治陽脫與治陰脫雖皆不可離去人參附子,而其中又不可不少,有分別。治陽脫者宜多用人參而少用附子,治陰脫者宜多用附子而少用人參。吾今定二方,一治陽脫,一治陰脫。或疑脫症不可服補陰之劑,不知陰虛而脫,無陰固不能驟生,然而有參以生氣,又有附子一枚以為君,則純是大熱之藥,若不助之補陰之味,未免過於酷烈,此中實有妙用。倘附子不用至一枚,斷難用補陰之藥也。

設若止用人參而少用附子,則陰寒之氣逼人,又安能回之無何有之鄉哉?此陰脫陽脫之宜辨也。苟知陰陽之辨,見此等之症,自然不至臨時忙亂而枉人之性命也。

陽脫方

人參(三兩) 附子(二錢)水煎服

陰脫方

附子(一個) 人參(一兩) 熟地(五錢) 山茱萸(五錢) 麥冬(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脫症]的問題在於如何區分陽脫和陰脫?這主要通過症狀來辨別,並不是說男性脫症就是陽脫,女性脫症就是陰脫。陽脫的特徵是陽氣衰弱,陽精無法與陰精結合,導致身體機能衰退而死亡。那麼,我們如何分辨陽精與陰精呢?陽精就像火,陰精就像水,它們都存在於腎臟中。沒有陽,陰就無法生成;沒有陰,陽也就無法轉化,二者相輔相成,合則生,分則死。

陽脫的症狀如何呢?會出現性器持續勃起不倒,直至精液耗盡後開始出血的情況。

陰脫的症狀又是如何呢?當精液耗盡,勃起功能立即喪失,並且身體冰冷,毫無生氣。

治療陽脫和陰脫雖然都需要使用人參和附子,但用量上需有所差異。治療陽脫應多用人參,少量使用附子;治療陰脫則應多用附子,少量使用人參。

現在我將提供兩個配方,一個用於治療陽脫,另一個用於治療陰脫。有些人可能懷疑脫症不能服用滋陰的藥物,但實際上,如果陰虛導致脫症,缺乏陰精就無法迅速恢復。然而,在有足夠的人參來提升氣力,以及附子作為主要成分的情況下,這些藥物全都是性質大熱的。如果不加入滋陰的藥材,可能會太過激烈,這裡面其實有其微妙的作用。若不使用足夠的附子,很難再加入滋陰的藥物。

如果只用人參,少量使用附子,則陰寒之氣會讓人難以承受,又如何能將其拉回生命之境呢?這就是區分陰脫和陽脫的重要意義。只要瞭解陰陽的區別,面對這樣的病症,就不會臨時手忙腳亂,無辜喪命了。

【陽脫方】 人參 90克,附子 6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陰脫方】 附子 1個,人參 30克,熟地 15克,山茱萸 15克,麥冬 15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3. 汗症

汗症之宜講也,人以為發汗亡陽耳,誰知亦有發汗亡陰之禍哉!大約汗症多是熱,而陽氣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動以汗出亡陽為辭,不知陽生於陰,陰氣不能固而陽氣始能外泄,亦有陽氣不能收而陰氣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

其陽症若何?身必發熱,口必發渴,兩目必紅赤,痰如黃塊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脈必洪大而數,按之必有力而擊指,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或見水而入,皆是陽症之汗也。然陽之中有實有虛,又從何而辨之?汗出而身涼者為虛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涼者為虛,虛者口舌必滑,胎為白胎者虛也。若見黃胎與灰黑之色與紅赤之色俱是實邪之火,如此辨症,斷斷不瘥。

虛者宜用補陽之味,三黃之湯多加黃耆,清中補之最妙。若實邪之汗,非石膏湯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若陰虛發汗,人最難知,醫方亦無佳者。吾先言其症而後定其方,其症微微汗出,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無胎,或夜有汗而日無汗,或動有汗而靜無汗,或飲食有汗而平時無汗,或身有汗而頭無汗,皆是陰虛之汗也。吾今留一方統治之,無不神效。

此方之妙,妙在補氣之味而加入於補血之中,少加桑葉五味以止汗,故陰氣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涼之味以止汗,汗雖止而正氣消亡,非胃氣之寒即脾氣之壞矣。論理人參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者,傷人之貧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萬世之人,故不以難者強世人也。

黃耆(三錢) 當歸(五錢) 桑葉(七片) 五味子(十粒) 白芍(一兩)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汗症】

談到汗症,人們常認為是因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但很少有人知道,出汗也可能導致陰氣的損失。大體上來說,汗症多是由於體內熱度過高,當陽氣無法固守體內時才會出現汗出的情況,因此世人常把出汗視為陽氣流失的現象。然而,陽氣是來自陰氣,當陰氣無法固守,陽氣才會外泄,也有因陽氣無法收斂,導致陰氣外洩的情況,這一點也不容忽視。

那麼,陽症是什麼樣的呢?身體一定會發熱,口乾舌燥,雙眼泛紅,痰呈黃色或吐出白色泡沫,汗水可能是如雨般大量或如珠滴般細密,身體會呈現狂躁不安的狀態,脈搏強勁且頻率快,輕觸就能感受到強烈跳動,可能有登高唱歌、脫衣奔跑或見水就跳進去的行為,這些都是屬於陽症的汗出情況。然而,陽症裡有實證和虛證之分,該如何分辨呢?汗出而身體感覺涼爽的是虛證,但也有汗出卻未感覺涼爽的虛證,虛證者口舌一定濕滑,舌苔呈現白色。如果舌苔出現黃色、灰色、黑色或紅色,則代表有實邪之火,要準確判斷病症,確實不易。

對於虛證,應使用補陽的藥材,如三黃湯加入大量黃耆,是最有效的清熱補益方法。如果是實邪導致的汗出,非得用石膏湯才能抑制體內的火熱,世人對此方已有共識,所以我就不多做介紹。然而,陰虛導致的汗出,人們往往難以察覺,醫學上也缺乏好的治療方案。我將先描述其症狀,再提供治療方劑。這種汗出通常細微,就像星光點點,患者不會感到口渴,舌面濕滑,舌苔不顯,可能夜晚出汗而白天不出,或是在活動時出汗而休息時不出,或是在進食時出汗而平常不出,或是身體出汗而頭部不出,這些都是陰虛導致的汗出。現在我提供一個方劑,對此種情況有神奇的療效。

這個方劑的巧妙之處,在於將補氣的藥材加入補血的配方中,並少量添加桑葉和五味子以止汗,因此陰氣得以滋養,汗出也能自然停止。如果使用寒涼的藥材來止汗,雖然汗出會停止,但正氣也會隨之消失,不是導致胃氣虛寒就是脾氣受損。理論上,人參也可以多加,但我沒有這樣做,因為考慮到窮人多而富人少,我制定這個方劑是為了救助萬千世人,因此不以難得的藥材來強迫世人。

所需藥材:黃耆3錢,當歸5錢,桑葉7片,五味子10粒,白芍1兩,生地5錢,麥冬5錢,白芥子3錢。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