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腹痛
腹痛多是寒熱之二症,雖有氣痛、蟲痛、食痛之殊然,大約以陰陽二字足以包之。母論食痛、蟲痛、氣痛也。其陰症之痛,如時而痛、時而不痛,或夜痛而日不痛,或飢痛而飽不痛,或不按而痛,手按之而不痛,皆是陰症之痛也。其症口吐清水者有之,喜熱湯者有之,索飲食者有之,喜擁被而臥者有之,面青手冷,口必不幹,痰必不結,此等之症,不可用寒藥治之。吾有一方甚效之極方,名曰「安腹止痛丹」。
此方之妙,妙在用白芍以平肝,使肝木不來剋土,又佐之健脾、去濕、去痰、去食之劑,而後調和得宜,自然奏效如神。倘或有蟲亦能制縛而不痛矣。蓋肉桂一味原能殺蟲故耳。若陽症之痛,必日重而夜輕,必痛不可手按,得食則痛更甚,口必渴,痰必黃,目必紅赤,舌必燥,手足反寒而戰,大便堅實,小便必黃赤而便難,皆火之作祟而蟲與食之不化也。或因氣惱而得,或因酒醉而成,或過食燔熬烹灸而得。
治之法不可以寒藥折之。吾有一方治之最妙方,名曰「清解止痛丹」。此方亦妙在用芍藥。蓋痛症非芍藥不能和,故必以此為君,要佐使之得宜,又何患芍藥之酸收哉?攻邪之內,用芍藥為君,所謂剿撫兼施,自成仁勇,先居必勝之勢,以攻必散之病,有不奏效如神者乎?腹痛雖小疾,而陰陽最不可不辨明者。世人往往因小疾而治之不得法,遂成大病者多矣。
我所以不憚煩而傳腹疼之一門也。
安腹止痛丹
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一錢) 乾薑(一錢) 白朮(五錢) 麥芽(二錢) 山楂(十粒)半夏(二錢)水煎服
清解止痛丹
芍藥(五錢) 枳實(一錢) 白朮(一錢) 山楂(二十粒) 厚朴(一錢) 石膏(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三錢) 茯苓(三錢) 柴胡(八分) 當歸(三錢) 炒梔子(二錢)水煎服
白話文:
[腹痛]
腹痛大多是由於寒或熱這兩種病症所引起,雖然有因為氣滯、蟲害或是消化不良導致的疼痛差異,但大致上都可以用陰陽兩字來涵蓋所有情況。不論是消化不良、蟲害或是氣滯引起的疼痛。
如果是陰性病症的疼痛,會表現出時而痛、時而不痛,或是在夜晚痛而白天不痛,或是餓時痛而飽時不痛,或是不按壓就痛,但用手按壓就不痛,這些都是陰性病症的特徵。患者可能會有口吐清水的情況,喜歡喝熱湯,想要進食,喜歡蓋著被子躺著,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口脣不會乾燥,也不會有濃痰,對於這樣的病症,不可以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我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處方,名叫「安腹止痛丹」。
這個處方的精妙之處,在於使用白芍來調節肝臟功能,讓肝臟不會過度影響脾胃的功能,同時輔以健脾、除濕、化痰、消食的藥物,這樣調和得宜,自然就能發揮奇效。就算有腸道寄生蟲,也能夠控制住,不會再感到疼痛。肉桂這一味藥原本就有殺蟲的效果。如果是陽性病症的疼痛,通常會在白天較重,夜晚較輕,按壓會更痛,吃東西後疼痛會更嚴重,口渴,痰呈黃色,眼睛會紅,舌頭會乾燥,手腳反而會冰冷並顫抖,大便會很硬,小便顏色會偏黃,這是因為火氣旺盛,腸道寄生蟲和消化不良的結果。可能是因為生氣,或是喝酒過量,或是吃了太多燒烤油炸的食物所導致。
治療的方法不可以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我有一個治療這種情況最有效的處方,名叫「清解止痛丹」。這個處方的精妙之處也在於使用了白芍。因為疼痛的病症,如果不使用白芍,很難得到緩解,所以必須將它作為主要成分,只要輔助的成分搭配得當,就不用擔心白芍的酸性收斂作用。在攻擊體內的邪氣時,使用白芍作為主要成分,就像是攻防兼備,既有勇氣又有智慧,先佔據有利的位置,來對抗必定可以消散的疾病,怎麼可能不會發揮奇效呢?腹痛雖然只是一種小病,但區分陰陽卻是最重要的。
世人常常因為小病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最後變成大病的情況很多。
所以我願意不辭辛勞地傳授關於腹痛的知識。
安腹止痛丹
白芍(5錢) 甘草(1錢) 肉桂(1錢) 幹薑(1錢) 白朮(5錢) 麥芽(2錢) 山楂(10粒) 半夏(2錢),用水煎煮服用。
清解止痛丹
白芍(5錢) 枳實(1錢) 白朮(1錢) 山楂(20粒) 厚朴(1錢) 石膏(2錢) 甘草(1錢) 白芥子(3錢) 茯苓(3錢) 柴胡(8分) 當歸(3錢) 炒梔子(2錢),用水煎煮服用。
2. 頭痛
頭痛之症,人以為陽之病也。然陽虛而頭痛,與陽實而頭痛者,有殊。蓋陽虛之病,即陰虛之症也。陽氣之虛,以致陽邪之旺。倘陰氣不衰,則陽邪有制,何能作祟乎?然則頭痛,不可盡言陽症也。吾今辨明,有陽虛之頭痛,有陰虛之頭痛。或曰:頭乃六陽之首,陰氣不能到頭,如何說是陰虛之故?不知陰氣到頭而還,而陽氣既衰,不能接續陰氣,以致頭痛。雖是陽虛之故,而實亦陰氣之衰。
陰氣苟旺,亦能上接夫陽氣也。陰陽原兩相根,亦兩相接,原不可分為二也。惟其一偏之虛,遂至兩相之隔矣。然則治之法,何可不辨陰症與陽症乎?陰症之痛也,顛頂若暈,而頭重,似痛不痛,昏昏欲睡,頭重而不可抬,非若陽症之痛之甚也。其症朝輕而晚重,身胝又覺十分之重。
此乃腎水之衰,而肝氣克脾虛,火升上之故也。方用平顛化暈湯,治之自然平復。但非一二劑可以奏功。蓋陰病多無近效,非藥餌之不靈,萬勿責之近功可也。此即四物湯之變方,妙在用桔梗細辛於補陰之中,陰足而二味解其頭之暈,是顧陰為本,而散邪為末也。若陽虛之頭疼,多是風邪侵襲。
而然陽氣不虛,邪何從入於脾胃之陽虛而氣遂不能顧首,風邪因而相犯。然則祛風而可不補正乎?但其間陽氣之虛,從何辨之?亦觀之症以辨之。其症必鼻塞而多涕,口渴而多痰。其痛必走來走去,不定於一方,而痛連齒牙,或痛連於項背,徹夜號呼,竟夜不寐者是也。吾有一方最佳方,名解痛神丹,一劑而痛如失。
此方用川芎至一兩,而又佐之天麥二冬,純是補陰之味,如何治之?陽虛有邪之頭痛也。不知陽邪之旺,終由於陰氣之衰。補其陰而陽自旺,陽旺而邪自衰。況方中各有散邪之品,用之於陰藥之中,愈足以見其功用之大。倘純用風藥,未嘗無功,然真氣散盡,頭痛雖除,而他病將見,又不可不知也。
平顛化暈湯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細辛(三分) 山茱萸(五錢) 川芎(五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北五味(一錢) 白芥子(三錢) 桔梗(一錢)水煎服
解痛神丹
川芎(一兩) 辛夷(一錢) 黃芩(三錢) 蔓荊子(一錢) 細辛(五分)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天門冬(五錢) 桔梗(三錢) 天花粉(二錢)水煎服
白話文:
標題:[頭痛]
內容:人們常認為頭痛是由於體內的陽氣過剩所致,然而,因陽氣不足導致的頭痛和陽氣過剩導致的頭痛是有區別的。事實上,陽氣虛弱實際上也是陰氣不足的表現。當陽氣虛弱時,會導致陽邪興盛。如果陰氣並未衰減,那麼陽邪就會受到抑制,就不會引起頭痛。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頭痛就是陽氣過剩的症狀。我現在將詳細闡明,頭痛可能是由陽氣虛弱導致,也可能由陰氣不足導致。
有人可能會問,頭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陰氣無法達到頭部,怎麼可能說頭痛是由於陰氣不足造成的呢?但實際上,陰氣達到頭部後會迴流,而當陽氣衰弱時,無法接續陰氣的流動,這才導致頭痛。雖然頭痛看似由陽氣虛弱引起,但實際上也反映了陰氣的衰減。
陰氣和陽氣原本互相依存,互相接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當其中一方出現虛弱,才會導致雙方的分離。治療頭痛時,我們必須區分是陰虛還是陽虛引起的。如果是陰虛導致的頭痛,患者會感到頭頂發暈、頭部沉重,頭痛感覺似有似無,昏昏欲睡,頭部沉重得無法抬起,這和陽虛導致的嚴重頭痛不同。這種情況下,症狀往往早晨較輕,晚上加重,身體疲憊感也會更強烈。
這是因為腎水衰竭,肝氣剋制脾虛,導致火氣上升所致。對於這種情況,我推薦使用平顛化暈湯,可以有效地緩解頭痛。但是,這不是一兩劑藥就能見效的。陰虛導致的疾病通常不會立即見效,並非藥物無效,只是需要時間來發揮作用,千萬不要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
此方即四物湯的變化版,巧妙之處在於在補陰藥物中加入桔梗和細辛,使陰氣充足,這兩種藥物能解決頭暈問題,即以滋養陰氣為根本,散去邪氣為輔助。而陽氣虛弱導致的頭痛,多是由風邪侵襲所致。
然而,如果陽氣並未虛弱,邪氣又怎麼會侵入脾胃呢?這是因為脾胃的陽氣虛弱,導致無法護住頭部,風邪才得以入侵。因此,在驅風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補充正氣。那麼,我們如何判斷陽氣是否虛弱呢?我們可以從症狀來辨別。患者通常會鼻塞且分泌大量鼻涕,口渴且多痰。頭痛會在頭部不同位置遊移,不僅限於一個地方,甚至會牽連到牙齒和頸背,整夜疼痛難忍,無法入睡。對於這種情況,我有一個非常好的處方,名為解痛神丹,服用一劑後,頭痛即可消失。
這個處方中,川芎的用量高達一兩,並輔以天麥和二冬,這些都是補陰的成分,為什麼能治療由陽氣虛弱和邪氣引發的頭痛呢?其實,陽邪興盛的根本原因在於陰氣衰減。補充陰氣可以使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後邪氣自然衰退。此外,處方中的藥物都有散邪的作用,將它們與滋陰藥物一起使用,更能彰顯其功效。如果單純使用驅風藥物,雖然也有療效,但可能會耗盡體內的真氣,雖然頭痛可以得到緩解,但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這一點需要我們瞭解。
以下是平顛化暈湯和解痛神丹的具體配方:
平顛化暈湯: 熟地(一兩)、麥冬(一兩)、細辛(三分)、山茱萸(五錢)、川芎(五錢)、當歸(三錢)、白芍(三錢)、北五味(一錢)、白芥子(三錢)、桔梗(一錢)。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解痛神丹: 川芎(一兩)、辛夷(一錢)、黃芩(三錢)、蔓荊子(一錢)、細辛(五分)、麥冬(五錢)、甘草(一錢)、天門冬(五錢)、桔梗(三錢)、天花粉(二錢)。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