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三(利) (4)
卷之三(利) (4)
1. 關格
關格之症,原有上下之分,一上格之而不得入,一下關之而不得出也。上下既有相殊,治法亦宜各異。大約上格之而不得入者,當治肝;下關之而不得出者,當治脾。然而開鬱行氣,則上下皆同也。上格之症,水食俱不可下,一得水食則吐出,兩脅飽脹,氣逆拂抑,而覺氣不能通。
初起之時,以逍遙散和解之,何致成不可救藥之症?惟其不與此湯也,則肝木終無解時,又加另服他藥,則愈加脹悶。吾今定一方,緩緩呷之,自然重門漸開,轉輸有路矣。下關之症,大小便俱不能出,上食水穀,覺脹悶欲死,氣急而息粗。初起之時,亦以逍遙散和之,亦隨手奏功,而無如人之不識也。
則脾氣轉燥,而肝木來凌,大小腸火勢阻遏,而不能下達。其勢甚急,然而較上格之症,實少輕也。蓋邪在上難於發泄,邪在下易於推蕩也。用四物湯加大黃柴胡,於補中兼下而散之,則火鬱可開,關門中啟矣。誰謂關格之症,可不分上下以治之乎?
增補逍遙湯
白芍(三錢) 白朮(一錢) 枳殼(一錢) 當歸(三錢) 柴胡(一錢) 香附(一錢) 甘草(五分)川芎(一錢) 炒梔子(一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天花粉(一錢) 竹瀝(五匙)水煎服
白話文:
[關格]這病狀,原本就有上部和下部的區別,一種是上部受阻無法進食,另一種是下部受阻無法排泄。既然上下部位各有不同,治療方法當然也要有所差異。大體來說,上部受阻無法進食的情況,應當治療肝臟;下部受阻無法排泄的情況,應當治療脾臟。但是,疏解鬱結、促進氣血循環,則對上下兩種情況都是適用的。上部受阻的病狀,水和食物都不能下嚥,一旦攝取水或食物就會嘔吐,兩側脅下感到飽脹,氣逆且壓抑,感覺氣息無法流通。
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如果服用逍遙散來調和,怎麼會變成無法挽救的病情呢?只是因為沒有服用這種藥湯,肝臟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再加上服用了其他藥物,反而導致更嚴重的脹悶。我現在定製了一個處方,慢慢飲用,自然可以逐漸開啟閉塞,讓身體機能恢復正常。下部受阻的病狀,大小便都無法排出,吃下食物後感覺極度脹悶,幾乎要窒息,呼吸急促且粗重。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同樣可以用逍遙散來調和,效果立竿見影,只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方法。
脾氣因此變得燥熱,而肝臟的問題更加嚴重,大小腸的火勢受到阻礙,無法順利向下排泄。病情十分危急,但相對於上部受阻的病情,實際上要輕一些。因為邪氣在上部難以排除,而在下部則比較容易推蕩。使用四物湯加上大黃和柴胡,在補充身體的同時兼顧排泄和散發,這樣可以打開被鬱積的火氣,讓閉塞的關口重新開啟。誰能說關格這種病,可以不區分上下就進行治療呢?
增補逍遙湯
白芍(三錢) 白朮(一錢) 枳殼(一錢) 當歸(三錢) 柴胡(一錢) 香附(一錢) 甘草(五分)川芎(一錢) 炒梔子(一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天花粉(一錢) 竹瀝(五匙)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