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三(利) (3)
卷之三(利) (3)
1. 心驚
心驚本是上症,而余分上下者有。故心與腎相通,心氣不下交於腎,則能成驚而不寐;腎氣不能上交於心,亦能不寐而成驚。故症須分別,而治法亦宜各異。但二症何以別其在上在下乎?大約心不交腎者終日不寐,而腎不交心者終夜難眠耳。以此分別,最得病情。若人有心驚不寐於日者,用止驚補心湯一劑即寐,二劑而心驚少安矣,四劑全愈。
此方補心而不補腎,惟引其心腎之合,而不必治腎經之虛也。蓋腎氣原未常大虛,補其心而腎不必上之於心,則腎氣有養,又何至心腎之不交哉?心驚而夜不寐,此腎水之竭急,用定驚補腎湯。此方妙在大補腎水而不去補心,腎足原能上通於心也。方中用肉桂黃連相濟成功,蓋二物同用,原能交心腎於頃刻,況又有腎經之味,大壯其真水之氣,則水火既濟,亦何至驚悸而不寐哉?
止驚補心湯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炒棗仁(五錢) 丹砂(二錢) 竹茹(一丸) 遠志(一錢)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黃連(三分) 肉桂(三分) 半夏(八分) 北五味(一錢)水煎服
定驚補腎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五錢) 北五味(二錢) 牛膝(三錢) 葳蕤(五錢) 當歸(五錢)丹皮(三錢) 沙參(一兩)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白芥子(三錢) 肉桂(一錢) 黃連(二分) 巴戟天(五錢) 白朮(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心驚】
心驚原本是上部的病症,但我將其分為上部和下部的情況來看。心臟和腎臟的功能是互相聯繫的,如果心氣無法向下與腎臟交流,就會產生驚恐、失眠的現象;同樣地,如果腎氣無法向上與心臟交流,也會造成失眠和驚恐。所以,在診斷病情時必須區分清楚,治療方法也應因應不同情況而異。
然而,我們該如何區別這兩種狀況呢?大約來說,心臟無法與腎臟交流的人會整天無法入睡,而腎臟無法與心臟交流的人則是整晚難以入眠。根據這個方式來判斷,就能準確掌握病人的病情。
如果有人在白天出現心驚、失眠的症狀,服用一帖「止驚補心湯」就可以入睡,再服用一帖後,心驚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服用四帖後就能完全痊癒。
這帖藥方只補充心臟的功能,但並非直接補充腎臟,而是引導心臟和腎臟的相互作用,無需特別治療腎臟的虛弱。因為腎氣本來就不會嚴重虛弱,只要補充心臟的功能,腎臟就不必強制與心臟交流,這樣腎氣就能得到滋養,心臟和腎臟的交流自然也就順暢了。
對於晚上出現心驚、失眠的病人,這通常是腎臟水份枯竭的急迫情況,可以使用「定驚補腎湯」。這帖藥方的妙處在於大量補充腎臟的水份,而非直接補充心臟,因為腎臟充足時,自然能與心臟進行交流。藥方中的肉桂和黃連相輔相成,兩者同時使用,能夠迅速促進心臟和腎臟的交流,再加上補腎的成分,能強化腎臟水份的氣息,使水火調和,就不會出現驚恐和失眠的問題。
以下是兩帖藥方的詳細成分:
【止驚補心湯】
人參5錢、白朮5錢、茯苓5錢、炒棗仁5錢、丹砂2錢、竹茹1丸、遠志1錢、甘草1錢、麥冬5錢、黃連3分、肉桂3分、半夏8分、北五味1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定驚補腎湯】
熟地1兩、山茱萸5錢、山藥5錢、北五味2錢、牛膝3錢、葳蕤5錢、當歸5錢、丹皮3錢、沙參1兩、薏仁5錢、芡實5錢、白芥子3錢、肉桂1錢、黃連2分、巴戟天5錢、白朮3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2. 中滿
中滿之宜辨上下也。既曰中滿矣,似於病不在上,病在下矣。不知中滿,中宮似滿也,非肺氣之虛以成滿,即腎氣之虛以成滿也。肺氣苟旺,則清肅之道下行,胃脾且奉令之惟謹,又何至有飲食之阻滯,以成中滿哉?惟其肺氣之衰,清肅之令不行於中州,於是肝木寡畏,來克脾胃之土,中州受禍,賊人截路,糧道不通,而中滿之病生矣。其症胸寬微飽,吞酸吐酸,能食而不飢,既食而作脹,此皆上病而非下病也。
法當用健土製肝之味,尤宜用補肺扶金之藥,始為得之。方用助金制滿湯。此方補氣以助肺金,薏仁山藥之類以培土氣,枳殼蘿蔔子之類消食以去脹滿,此方之相制而相成也。初服之時,少覺微悶,久服自通。倘不知此等妙法而妄用削刻消導之品,初覺快而後覺甚矣。此塞因塞用,實有妙機也。
至於腎虛成滿者,半由於脾之寒,而脾之寒又因於命門之火少也。釜底無薪,何能煮爨?腎氣既虛,下不能消,必反而上,此所以成中滿之症也。其症必腹寒而時痛,小便清長,大便閉塞。蓋大腸之能開能合,腎操權也。今腎水乾涸,則大腸無水以潤之,日日煎熬,腸亦細小。
腸既細小,水穀難化,而糟粕之類,不能直達於肛門,勢必停積於下流,下流既閉塞,勢必上反而中滿。此等之病,即翻胃之漸也。世人以翻胃為脾腎之症,誤矣。當急補其腎水,而更益之以命門之火。蓋此水乃真水也,真水非真火不能生水,中補火,正火中補水也。水生而大腸有水以相濟,則舟舶可以相通,糧路可以輸挽。
下既無阻抑之途,則中自無飽滿之苦。倘不知此等妙論,而徒用大黃牽牛之類,以峻攻之,徒取一時之寬快,反成日久之閉結,轉利轉虛,遂成不可救藥之病矣。方用寬中散。此方純補腎經,而少佐之以補肝,使肝木平和,不來剋土,則腎水更能潤澤於大腸。大腸既潤,又何隔塞之不通哉?此又不治中滿而正所以治中滿也。
人又不可不知之耳。
助金制滿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三錢) 神麯(一錢) 甘草(一分) 蘿蔔子(一錢) 大腹皮(五分) 枳殼(五分) 山藥(五錢) 薏仁(五錢) 山楂(五粒) 麥芽(一錢) 穀芽(一錢)水煎服
寬中散
熟地(二兩)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麥冬(五錢) 牛膝(三錢) 玄參(三錢) 葳蕤(五錢)車前子(一錢) 鱉甲(五錢) 龜膠(三錢) 山茱萸(三錢) 山藥(五錢) 丹皮(三錢) 沙參(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標題:[腹部脹滿]
內容:要區別腹部脹滿的部位,病徵看似不在上腹部,而是下腹部。但事實上,腹部脹滿是指中焦(消化系統中段)像被填滿一樣,可能是肺氣虛弱或腎氣虛弱導致的。如果肺氣旺盛,身體的清肅功能就能正常運行,脾胃也會跟隨運作,就不會出現飲食消化不良的情況,造成腹部脹滿。肺氣衰弱時,清肅功能無法在中焦執行,肝氣就會過剩,影響脾胃功能,導致中焦受到影響,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腹部脹滿就發生了。症狀包含胸部舒適但有些許飽脹感、吞酸、能吃但不會感到飢餓、飯後脹氣,這些都是上腹部的問題,而不是下腹部的問題。
治療上應使用健脾和肝的藥物,並補充肺部機能,使用「助金制滿湯」。此方能補充肺氣,薏仁和山藥可增強脾胃,橘皮和蘿蔔籽有助消化消除脹氣。初次服用可能有些許悶感,但長期服用會逐漸改善。如果不懂這樣的治療方式,而盲目使用刺激性消化藥物,一開始可能感覺舒服,但後續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問題。這就是「以塞治塞」的精妙之處。
對於腎虛導致的腹部脹滿,一半原因來自脾臟虛寒,而脾臟虛寒又源自命門火衰。若鍋底沒有柴火,怎能烹煮食物?腎氣虛弱,無法向下消化,反向上衝,導致腹部脹滿。症狀包括腹部冰冷、時常疼痛,小便清長,大便堵塞。大腸的開合由腎控制,腎水枯竭,大腸缺乏水分潤滑,逐日乾燥,腸道變窄。
腸道變窄,食物難以消化,食物殘渣無法順利排出,必然堆積在腸道下端,下端堵塞,食物反向向上,腹部脹滿。這種情況,是反胃症狀的前兆。人們認為反胃是脾腎問題,這是錯誤的。應該補充腎水,同時增加命門火氣。因為真水(腎水)需要真火(命門火)才能生成,補火同時補水。腎水充足,大腸有足夠的水分,如船隻航行,糧食得以順利輸送。
下腹部沒有阻礙,中腹部自然不會有脹滿的困擾。若不懂這些道理,盲目使用大黃、牽牛子等藥物強烈攻擊,只會短暫緩解,反而造成日後的大便祕結,愈排愈虛,最後成為無法挽救的疾病。使用「寬中散」,此方專門補腎,輔以補肝,使肝氣平和,不傷害脾胃,腎水更能滋潤大腸。大腸得到滋潤,腸道自然不會堵塞,這就是不直接治療腹部脹滿,卻正是治療腹部脹滿的方法。
人們應該瞭解這些知識。
助金制滿湯
人參1錢、白朮1錢、茯苓3錢、神麯1錢、甘草1分、蘿蔔子1錢、大腹皮5分、橘皮5分、山藥5錢、薏仁5錢、山楂5粒、麥芽1錢、穀芽1錢,用水煎服。
寬中散
熟地2兩、白芍5錢、當歸5錢、麥冬5錢、牛膝3錢、玄參3錢、葳蕤5錢、車前子1錢、鱉甲5錢、龜膠3錢、山茱萸3錢、山藥5錢、丹皮3錢、沙參3錢,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