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三(利)

2. 上症下症辨

3. 怔忡

怔忡之症本是心氣之虛,如何分為上下,其故實有至理而世人未知也。肺脈居於心之上,肺氣有養則清肅之令下行,足以制肝木之旺,肝木不敢下克脾土,脾土得令自能運化,以分津液而上輸於心,而後心君安靜無為,何致有怔忡不定之病耶?此所謂上症之源流也。

因肺金失令,則肝木寡畏以克脾土,脾土為肝所制,事肝木之不暇,又安能上奉於心乎?心無脾土之輸,而肝木又旺,自己尊大,不顧心君之子,此心所以搖搖靡定,而怔忡之症起矣。但怔忡上病何以知之?其症必兼咳嗽,而飲食能食而不能消者是也。方用安止湯,此方合肺脾心肝四臟之藥以治之也。

一劑而少定,再劑而更安,十劑而怔忡之病可以全愈矣。其下病奈何?其症吐痰如清水,飲食知味而苦,不能多聞人言,則驚見天光可畏,時時懊憹,刻刻煩悶。此病乃腎水耗竭,不能上輸於肝木,而肝木自顧不遑,又安能上養於心乎?心血既耗,又安能下通於腎?心腎交困,怔忡時生,不止痰氣之作祟也。

治用消煩湯,此方乃補心肝腎之聖藥,三經大補則氣血精皆足,雖有痰氣不清,又有白芥子以消其痰於膽膈之中,豈尚有怔忡之不定乎?自然煩去而心安,悶除而魂靜也。

安上湯

人參(三錢) 茯神(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丹參(二錢) 柏子仁(二錢) 半夏(一錢) 丹砂(一錢) 菖蒲(二錢) 白朮(五錢) 枳殼(三分) 神麯(五分) 白芍(五錢)水煎服

消煩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黃耆(五錢) 人參(五錢) 牛膝(五錢)巴戟天(五錢) 菟絲子(五錢) 枸杞子(五錢) 炒棗仁(五錢) 白芥子(五錢) 山藥(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怔忡這病症,根本上是由心氣虛弱所致,但為什麼要區分為上部和下部的怔忡呢?其實這裡頭有很深奧的道理,只是世人還未能完全理解。肺脈位在心臟上方,如果肺氣充足,就能使清肅之氣下行,這樣就足以抑制肝氣過旺,肝氣不會向下剋制脾臟,脾臟得到正常的運作,能夠運化水谷精微,並將津液向上運送到心臟,這樣心臟就能保持平靜無為的狀態,怎麼會有心跳不穩定的怔忡病呢?這就是所謂的上部怔忡的源流。

若肺功能失調,肝氣就會肆無忌憚地剋制脾臟,脾臟被肝氣制約,忙於應付肝氣,哪還有能力向上供應心臟呢?心臟得不到脾臟的供應,加上肝氣旺盛,自視甚高,不再顧及心臟,這就是心臟會搖擺不定,產生怔忡的原因。那麼,如何知道這是上部的怔忡呢?患者通常會伴有咳嗽,能吃但消化不良。治療上,我們使用安止湯,這個處方包含了肺、脾、心、肝四臟的藥物。

服用一劑後,病情會稍有緩解;再服用一劑,病情會更穩定;服用十劑後,怔忡的病就能完全痊癒了。那麼下部的怔忡又是怎樣的呢?患者會吐出像清水一樣的痰,食物雖有味道,但感到苦澀,不能忍受他人多言,看到明亮的光線會感到害怕,常常感到煩躁不安,時刻感到憂鬱。這病症是因為腎水耗盡,無法向上供應肝臟,肝臟自身難保,又怎能向上滋養心臟呢?心臟血液耗損,又怎能向下通達腎臟?心腎兩臟都處於困境,怔忡隨時會發生,不只是痰氣在作怪。

治療上,我們使用消煩湯,這個處方是滋補心、肝、腎的聖藥,三大臟腑得到充分的滋補,即使有痰氣不清的情況,白芥子也能在膽膈中消除痰氣,這樣還有什麼理由讓怔忡不停止呢?自然煩惱消失,心情平靜,憂鬱解除,靈魂安靜。

【安上湯】 人參3錢,茯神5錢,麥冬5錢,北五味1錢,丹參2錢,柏子仁2錢,半夏1錢,丹砂1錢,菖蒲2錢,白朮5錢,枳殼3分,神麯5分,白芍5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消煩湯】 熟地1兩,山茱萸5錢,白芍5錢,當歸5錢,黃耆5錢,人參5錢,牛膝5錢,巴戟天5錢,菟絲子5錢,枸杞子5錢,炒棗仁5錢,白芥子5錢,山藥5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4. 痿症

痿症之不起床也,人以為兩足之無力非下病而何?殊不知痿症不同,有上下之分焉。上痿者非手痿之論,乃肺氣與陽明之病也。雖痿症皆屬之陽明,治痿不治陽明終難起廢。然而陽明有兼肺經而痿者,實是上病而非下痿之可比。其症必咳嗽、吐膿、吐痰而雙足無力,則與下痿之症頗同,而治法不可與下痿之病同治也。

吾今立一方治上痿者神妙,名為起痿上清丹。此方仍是治陽明之藥,而妙在用金銀花以治肺中之痿。清其肺氣,自然下生腎水。腎水生而骨中之髓自生,又何必更補腎哉?況方中俱是輕清散火之味,輕清則上升以散其肺中、胃中之火,則陽明火焰自然不上衝於肺而肺氣安寧,又可不辨而自知也。至於下痿之症,雖治法不能離於陽明,然必竟以補腎為主。

蓋兩足之無力,本是骨中無髓,而髓乃腎中之精。也不補其精則髓從何出?況陽明胃經乃腎之關門,補腎正所以補胃耳。其症能食而飢,面紅如火,晝輕夜重,吐痰如水者是也。方用堅骨起痿丹。此方妙在補腎而兼補胃,也可統治下痿之症,無不神效。但痿病非一二劑可以奏功,願人遵守吾方,朝夕吞嚥,斷無久臥床蓆之人也。

起痿上清丹

麥冬(五錢) 金銀花(二兩) 玄參(一兩) 北五味(一錢) 薏仁(一兩) 生地(五錢) 天門冬(五錢) 天花粉(三錢) 甘菊花(三錢) 黃耆(三錢) 陳皮(一錢) 人參(五錢)水煎服

堅骨起痿丹

熟地(三兩) 山茱萸(二兩) 牛膝(五錢) 金釵石斛(五錢) 薏仁(二兩) 山藥(一兩) 白朮(五錢) 玄參(五錢) 麥冬(五錢) 丹皮(五錢) 地骨皮(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關於痿症,一般人認為患者無法起牀,主要是雙腳無力,以為這是下肢的問題。但事實上,痿症有其複雜性,區分為上部和下部的問題。所謂的上部痿症並非單指手部無力,而是涉及到肺氣與陽明經的疾病。雖然所有痿症都與陽明經有關,但如果治療痿症時忽略了陽明經,就難以恢復其功能。然而,有些陽明經的疾病會同時影響到肺經,導致上部的問題,這與下肢痿症完全不同。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出現咳嗽、咳膿、咳痰以及雙腳無力等症狀,表面上看來與下肢痿症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

現在,我提供一個神奇的療方,專門針對上部痿症,名為「起痿上清丹」。這個療方仍然是用來治療陽明經的疾病,但關鍵之處在於使用了金銀花,用以改善肺部萎縮的問題。一旦肺氣得到淨化,腎臟的水分自然生成。腎臟水分充足,骨髓也會隨之恢復,如此一來,就不需要額外補充腎臟了。此外,此方中的成分多為輕盈、清熱、散火的草藥,有助於提升身體機能,散去肺部和胃部的火氣。這樣一來,陽明經的火氣就不會向上沖擊肺部,肺氣得以平靜,效果顯著,毋庸置疑。

對於下肢痿症,雖然治療原則仍然離不開陽明經,但補充腎臟精華是主要的治療方向。

畢竟,雙腳無力的根本原因在於骨髓不足,而骨髓正是由腎臟精華產生。如果不補充腎臟精華,骨髓從何而來?再者,陽明胃經是控制腎臟功能的關鍵,補腎實際上就是補胃。這種情況下的患者可能表現為胃口好但易餓,面色紅潤如火,白天病情較輕,夜晚加重,咳痰如水。治療下肢痿症,我們推薦使用「堅骨起痿丹」。此方的妙處在於同時補腎和補胃,對治療下肢痿症具有神效。然而,痿症不是服用幾次藥就能痊癒的,希望患者堅持服用,早晚服用,相信一定能夠遠離長期臥牀的生活。

以下是兩個療方的具體配方:

起痿上清丹

麥冬(五錢)、金銀花(二兩)、玄參(一兩)、北五味(一錢)、薏仁(一兩)、生地(五錢)、天門冬(五錢)、天花粉(三錢)、甘菊花(三錢)、黃耆(三錢)、陳皮(一錢)、人參(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堅骨起痿丹

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牛膝(五錢)、金釵石斛(五錢)、薏仁(二兩)、山藥(一兩)、白朮(五錢)、玄參(五錢)、麥冬(五錢)、丹皮(五錢)、地骨皮(五錢)、白芥子(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5. 氣病

氣病何以分上下也?如有人氣逆沖而上,兩脅飽滿,又不作喘,又不咳嗽,痰如核結,欲吐不可,欲下甚難,謂非氣之上症而何治之法?又不可徒治其上也。此等之症,非憂鬱而得之,即惱怒而成之也。方用逍遙散最佳,不必更立奇方耳。如有人氣崩迫於下,兩腹作脹,欲瀉不能,不瀉更急,大便燥結,小便短少,臍下作痛而不可忍,或環臍而痛,或兩足俱腫,謂非氣之下症而何而治之法?又不可徒治其下也。

此等之症,雖亦因憂鬱惱怒而來,然何以氣不上而反下?蓋上焦無火,其氣無隙可乘,見下有可下之機,故隨之而下,奔調其中而解其鬱,亦非難治,故其勢較上衝者反重而治之實易也。亦用逍遙散和解之,亦隨手而愈。然則予又何必取而細辨之乎?不知方可兼用而症不可混觀。

辨明上下之症,而於逍遙方中,上病加蘇子降氣之味,下病增梔子瀉火之品,又何至臨症之曠顧哉?

白話文:

[氣病]的問題為何會區分上部和下部呢?比如有人氣逆往上衝,兩側肋骨下方感到飽脹,但沒有喘息,也沒有咳嗽,痰像果核一樣凝結,想吐卻吐不出,想排泄又非常困難,這不是氣的上部症狀是什麼呢?然而治療時又不能只針對上部。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憂鬱或惱怒所導致的。治療方法,使用逍遙散效果最好,不需要另尋其他的奇特療法。

再如有人氣血在下腹部聚集,兩側腹部膨脹,想要排泄卻無法,不排泄又更急迫,大便乾硬結塊,小便量少,肚臍下方劇烈疼痛難忍,或是肚臍周圍疼痛,或是雙腳都出現腫脹,這不是氣的下部症狀又是什麼呢?然而治療時又不能只針對下部。

這些症狀雖然也是由憂鬱和惱怒所導致,但為什麼氣血不上升反而下降呢?因為上半身沒有火氣,氣血找不到可以利用的空隙,看到下半身有可以利用的機會,所以就往下降,調節中間的氣血,解決鬱結,其實並不是那麼難以治療,所以它的病情比上衝的氣病更嚴重,但是實際上卻比較容易治療。同樣使用逍遙散來調節,也能隨手治癒。

然而,我又何必去細細分辨呢?不知道的人可能會認為可以同時使用藥方,但是症狀不能混在一起看。

明確區分上部和下部的症狀,在使用逍遙散的時候,上部的病症可以添加蘇子來幫助降氣,下部的病症可以增加梔子來幫助清熱瀉火,這樣在面對病情時就不至於手足無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