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三(利)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利) (1)

1. 怔忡

怔忡之症本是心氣之虛,如何分為上下,其故實有至理而世人未知也。肺脈居於心之上,肺氣有養則清肅之令下行,足以制肝木之旺,肝木不敢下克脾土,脾土得令自能運化,以分津液而上輸於心,而後心君安靜無為,何致有怔忡不定之病耶?此所謂上症之源流也。

因肺金失令,則肝木寡畏以克脾土,脾土為肝所制,事肝木之不暇,又安能上奉於心乎?心無脾土之輸,而肝木又旺,自己尊大,不顧心君之子,此心所以搖搖靡定,而怔忡之症起矣。但怔忡上病何以知之?其症必兼咳嗽,而飲食能食而不能消者是也。方用安止湯,此方合肺脾心肝四臟之藥以治之也。

白話文:

怔忡之症的源流

怔忡這個症狀,本質上是心氣虛弱所致。然而,怔忡又可以分為上症和下症,其中的道理卻很少有人知道。

肺脈位於心臟之上,肺氣充足,則清肅之氣下降,能抑制肝木的過度旺盛。肝木被抑制,便不會下克脾土,脾土得到滋養,就能正常運化,將津液輸送到心臟。心臟得到滋養,自然安定無事,又何來怔忡不安的病症呢?這就是上症的病因

**如果肺金失令,**則肝木無所忌憚,克伐脾土。脾土被肝木所制,忙於應付肝木,又怎麼能上輸心臟呢?心臟沒有脾土輸送的營養,而肝木又旺盛,自恃強大,不顧及心臟的需求,因此心臟就會搖搖不安,怔忡之症也就出現了。

那麼如何判斷是上症呢?其症狀往往伴隨咳嗽,以及飲食能吃卻不能消化。治療上,可使用安止湯,此方包含肺、脾、心、肝四臟的藥物,以達到治療目的。

一劑而少定,再劑而更安,十劑而怔忡之病可以全愈矣。其下病奈何?其症吐痰如清水,飲食知味而苦,不能多聞人言,則驚見天光可畏,時時懊憹,刻刻煩悶。此病乃腎水耗竭,不能上輸於肝木,而肝木自顧不遑,又安能上養於心乎?心血既耗,又安能下通於腎?心腎交困,怔忡時生,不止痰氣之作祟也。

治用消煩湯,此方乃補心肝腎之聖藥,三經大補則氣血精皆足,雖有痰氣不清,又有白芥子以消其痰於膽膈之中,豈尚有怔忡之不定乎?自然煩去而心安,悶除而魂靜也。

安上湯

人參(三錢) 茯神(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丹參(二錢) 柏子仁(二錢) 半夏(一錢) 丹砂(一錢) 菖蒲(二錢) 白朮(五錢) 枳殼(三分) 神麯(五分) 白芍(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服用一劑藥後症狀就會減輕,再服一劑症狀就會更穩定,十劑藥後驚悸症狀就能完全痊癒。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症狀是吐出像清水一樣的痰,吃東西能感覺味道卻覺得苦,不能聽太多人說話,看到天光就害怕,時常感到憂愁煩悶,這就是腎水耗竭,無法向上輸送到肝木,而肝木自身都難以維持,又怎麼能向上滋養心臟呢?心血虧損,又怎麼能向下通達腎臟呢?心腎交困,驚悸就會時常出現,不只是痰氣作祟而已。

治療可以用消煩湯,此方是補益心肝腎的聖藥,三經都得到滋補,氣血精就會充盈,即使有痰氣不清,方中還有白芥子可以消痰於膽膈,又怎麼會有驚悸不定呢?自然會煩躁消失,心神安寧,憂悶消除,魂魄安定。

安上湯方劑:人參三錢,茯神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一錢,丹參二錢,柏子仁二錢,半夏一錢,丹砂一錢,菖蒲二錢,白朮五錢,枳殼三分,神麯五分,白芍五錢。水煎服用。

消煩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黃耆(五錢) 人參(五錢) 牛膝(五錢)巴戟天(五錢) 菟絲子(五錢) 枸杞子(五錢) 炒棗仁(五錢) 白芥子(五錢) 山藥(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消煩湯

藥材:

  • 熟地黃:一兩
  • 山茱萸:五錢
  • 白芍:五錢
  • 當歸:五錢
  • 黃耆:五錢
  • 人參:五錢
  • 牛膝:五錢
  • 巴戟天:五錢
  • 菟絲子:五錢
  • 枸杞子:五錢
  • 炒棗仁:五錢
  • 白芥子:五錢
  • 山藥:五錢

用法:

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服用。

2. 痿症

痿症之不起床也,人以為兩足之無力非下病而何?殊不知痿症不同,有上下之分焉。上痿者非手痿之論,乃肺氣與陽明之病也。雖痿症皆屬之陽明,治痿不治陽明終難起廢。然而陽明有兼肺經而痿者,實是上病而非下痿之可比。其症必咳嗽、吐膿、吐痰而雙足無力,則與下痿之症頗同,而治法不可與下痿之病同治也。

吾今立一方治上痿者神妙,名為起痿上清丹。此方仍是治陽明之藥,而妙在用金銀花以治肺中之痿。清其肺氣,自然下生腎水。腎水生而骨中之髓自生,又何必更補腎哉?況方中俱是輕清散火之味,輕清則上升以散其肺中、胃中之火,則陽明火焰自然不上衝於肺而肺氣安寧,又可不辨而自知也。至於下痿之症,雖治法不能離於陽明,然必竟以補腎為主。

白話文:

痿症的患者若無法起牀,人們常認為是因為雙腳乏力。然而,實際上,痿症的類型並非單一,它們可以分為上下兩種不同的情況。上部的痿症並不是指手部的問題,而是涉及到肺氣與陽明經絡的疾病。即使所有痿症都與陽明經絡有關,如果不治療陽明經絡,就難以恢復功能。然而,有些痿症是因為陽明經絡和肺經絡共同影響導致的,這類疾病實際上是上部的問題,而非單純的下部痿症。症狀包括咳嗽、吐出膿液或痰,並且雙腳乏力,這與下部痿症的症狀有些相似,但治療方法不能與下部痿症相同。

我現在提供一個方子來治療上部的痿症,這個方子被稱為「起痿上清丹」。這個方子仍然是針對陽明經絡的藥物,特別的是使用了「金銀花」來治療肺部的痿症。清理肺氣,自然能引發腎水的生成。腎水生長後,骨頭中的骨髓也會自然生長,何必再補充腎呢?此外,方子中的藥物都是輕微清涼且具有疏散火氣的功效,輕微清涼的性質可以幫助上升以疏散肺部和胃部的火氣,這樣就能讓陽明的火氣不再上沖到肺部,使肺氣得到安寧。這樣,我們就可以自然知道該如何進行治療。對於下部的痿症,雖然治療方法仍然要基於陽明經絡,但重點還是要以補充腎部為主。

蓋兩足之無力,本是骨中無髓,而髓乃腎中之精。也不補其精則髓從何出?況陽明胃經乃腎之關門,補腎正所以補胃耳。其症能食而飢,面紅如火,晝輕夜重,吐痰如水者是也。方用堅骨起痿丹。此方妙在補腎而兼補胃,也可統治下痿之症,無不神效。但痿病非一二劑可以奏功,願人遵守吾方,朝夕吞嚥,斷無久臥床蓆之人也。

起痿上清丹

麥冬(五錢) 金銀花(二兩) 玄參(一兩) 北五味(一錢) 薏仁(一兩) 生地(五錢) 天門冬(五錢) 天花粉(三錢) 甘菊花(三錢) 黃耆(三錢) 陳皮(一錢) 人參(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兩足無力,本是骨中無髓,而髓乃腎中之精。

意思是: 兩腿無力的根本原因,是骨頭裡沒有骨髓,而骨髓是腎臟精華所化。

不補其精則髓從何出?況陽明胃經乃腎之關門,補腎正所以補胃耳。

意思是: 不滋養腎精,骨髓就無從產生。而且胃經是腎臟的關口,補腎其實就是補益胃氣。

其症能食而飢,面紅如火,晝輕夜重,吐痰如水者是也。方用堅骨起痿丹。

意思是: 這種症狀表現為食慾好卻容易飢餓,面色紅潤像火燒一樣,白天輕快晚上沉重,痰液清稀像水一樣。用「堅骨起痿丹」治療。

此方妙在補腎而兼補胃,也可統治下痿之症,無不神效。但痿病非一二劑可以奏功,願人遵守吾方,朝夕吞嚥,斷無久臥床蓆之人也。

意思是: 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既補腎又補胃,可以治療各種下肢痿弱的病症,效果非常顯著。但是痿病不是一兩劑藥就能治好的,希望患者按照這個方子,早晚服用,絕對不會久臥病床。

起痿上清丹

藥材: 麥冬(五錢)、金銀花(二兩)、玄參(一兩)、北五味(一錢)、薏仁(一兩)、生地(五錢)、天門冬(五錢)、天花粉(三錢)、甘菊花(三錢)、黃耆(三錢)、陳皮(一錢)、人參(五錢)。

用法: 水煎服。

總體來說,這段文字講述的是一種治療下肢痿弱的方劑「堅骨起痿丹」,並介紹了其藥物組成、功效以及用法,強調了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堅骨起痿丹

熟地(三兩) 山茱萸(二兩) 牛膝(五錢) 金釵石斛(五錢) 薏仁(二兩) 山藥(一兩) 白朮(五錢) 玄參(五錢) 麥冬(五錢) 丹皮(五錢) 地骨皮(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堅骨起痿丹 方劑:

熟地黃三兩,山茱萸二兩,牛膝五錢,金釵石斛五錢,薏仁二兩,山藥一兩,白朮五錢,玄參五錢,麥冬五錢,丹皮五錢,地骨皮五錢,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3. 氣病

氣病何以分上下也?如有人氣逆沖而上,兩脅飽滿,又不作喘,又不咳嗽,痰如核結,欲吐不可,欲下甚難,謂非氣之上症而何治之法?又不可徒治其上也。此等之症,非憂鬱而得之,即惱怒而成之也。方用逍遙散最佳,不必更立奇方耳。如有人氣崩迫於下,兩腹作脹,欲瀉不能,不瀉更急,大便燥結,小便短少,臍下作痛而不可忍,或環臍而痛,或兩足俱腫,謂非氣之下症而何而治之法?又不可徒治其下也。

此等之症,雖亦因憂鬱惱怒而來,然何以氣不上而反下?蓋上焦無火,其氣無隙可乘,見下有可下之機,故隨之而下,奔調其中而解其鬱,亦非難治,故其勢較上衝者反重而治之實易也。亦用逍遙散和解之,亦隨手而愈。然則予又何必取而細辨之乎?不知方可兼用而症不可混觀。

白話文:

氣病為何分上下?

氣病為何要分為上下呢?比方說,有人氣逆沖向上,兩肋脹滿,卻不喘不咳,痰像核一樣結在喉嚨,想吐吐不出來,想拉也拉不出來,這不是氣往上衝的症狀嗎?應該怎麼治呢?

不能只治上焦啊!這種病症,不是因為憂鬱引起的,就是因為惱怒造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逍遙散」,不用再另外想奇方了。

又比方說,有人氣往下衝,肚子脹得厲害,想拉卻拉不出來,不拉更急,大便又乾又硬,小便量少,肚臍下痛得受不了,或是圍著肚臍痛,或是兩腳都腫了,這不是氣往下衝的症狀嗎?應該怎麼治呢?

也不能只治下焦啊!這種病症,雖然也是因為憂鬱惱怒引起的,但為何氣不往上衝反而往下衝呢?因為上焦沒有火,氣沒有地方可以往上衝,看到下面有可以往下衝的地方,就跟著往下衝,奔著調和氣機、解除鬱結而去,也不難治。所以氣往下衝的症狀比氣往上衝的症狀更重,但實際上更容易治。

同樣可以用「逍遙散」來調理,輕輕鬆鬆就能治好。既然如此,我為何還要仔細辨別氣病的上下呢?因為藥方可以兼用,但病症卻不能混淆看待。

辨明上下之症,而於逍遙方中,上病加蘇子降氣之味,下病增梔子瀉火之品,又何至臨症之曠顧哉?

白話文:

要區分病症是上部還是下部,當在逍遙方藥方中,如果上部有病,就增加蘇子這種可以降氣的成分;如果下部有病,則加入梔子這種能清熱的藥材,這樣在臨牀診治時怎麼會有所忽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