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二(亨) (2)
卷之二(亨) (2)
1. 脅痛
脅痛之虛實又何以辨之?脅痛屬之肝,肝經本是至陰之位,宜乎痛皆陰症也。不知肝雖屬陰而氣則屬陽,或一時感冒風邪,兩脅作痛,痰壅上焦,中脘不痛,結成老痰,欲吐不能,欲下不得,亦最苦之症也。法當用舒肝散風之藥,逍遙散最妙之方也。至於肝氣之虛,一旦觸動怒氣,傷其肝血,亦兩脅作痛,其症亦與前症相似,但無欲吐不能,欲咽不下之狀。
論理亦可用逍遙散以舒解之,然而本方藥味雖佳而分兩欠重,吾今更立一方,名為平肝舒怒飲,治因怒脅痛甚效,或因鬱而作痛者亦無不神,一劑而痛如失。此方之妙,妙在芍藥用至一兩之多,則肝木得酸而自平況,又佐之當歸之補血以生肝,又佐之各品相輔之宜,則肝氣之郁解而兩脅又何能作痛哉?倘不知用此,一旦用小柴胡等湯,雖亦能去痰而曠日遲久,不能如此方之神速耳。
平肝舒怒飲
柴胡(二錢) 白芍(一兩) 炒梔子(三錢) 當歸(一兩) 白芥子(三錢) 車前子(三錢) 白朮(三錢) 枳殼(一錢) 丹皮(三錢) 神麯(一錢) 麥芽(二錢) 山楂(十粒)水煎服
白話文:
【脅痛】
怎麼分辨脅痛是虛是實呢?脅痛通常與肝臟有關,而肝經本屬陰性,理論上所有疼痛都應視爲陰證。然而,肝臟雖屬陰,但其功能則屬陽,有時可能因爲一時受風寒侵襲,導致兩脅疼痛,上焦有痰積聚,中脘並無痛感,久而久之形成頑固的痰,想吐卻吐不出,想吞又吞不下,這其實是非常痛苦的症狀。治療方法應當使用能夠疏肝、散風的藥物,「逍遙散」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處方。
至於肝氣虛弱的情況,一旦情緒波動大,怒氣沖天,傷害了肝血,也會導致兩脅疼痛,症狀與前述情況類似,但不會有想吐又吐不出,想吞又吞不下的狀況。
理論上也可以用「逍遙散」來緩解,但是原方雖然藥效不錯,但藥量偏輕。因此,我另外設立了一個新的方子,名爲「平肝舒怒飲」,對於因爲憤怒引發的脅痛有很好的療效,即使是因抑鬱導致的疼痛,也有神奇的效果,服用一劑後,痛感彷彿消失無蹤。
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用了大量的白芍藥,讓肝木得到酸性的平衡,再輔以當歸補血養肝,以及各種藥材之間的相互輔助,肝氣得以舒緩,兩脅又怎會再痛呢?如果不知道用這個方子,一旦使用像小柴胡湯這類藥物,雖然也能祛痰,但耗時較長,無法達到如這個方子般的迅速效果。
平肝舒怒飲
柴胡(6克) 白芍(30克) 炒梔子(9克) 當歸(30克) 白芥子(9克) 車前子(9克) 白朮(9克) 枳殼(3克) 丹皮(9克) 神曲(3克) 麥芽(6克) 山楂(10粒) 水煎服
2. 腹痛
腹痛之虛實又何以辨之?腹居至陰之下,以痛之皆陰症也。既是陰症宜虛而非實矣。誰知痛之不同,有虛有實之異乎?實痛何以辨之?按之必手不可近,此乃燥屎結成於大腸之內,火迫於臟腑之間,傷寒日久最多此病。此乃實邪而非虛病之可比方當下之為妙。仲景張公有大柴胡乘氣亦可選用,然而非專治腹痛也。
吾今另立一方,專治腹痛之症,實有神效。名為滌邪救痛湯。此方雖有大黃之下邪,而即有當歸生地之生血以活血,總然有枳實之推蕩而無妨,亦攻補並施之妙法也。倘腹痛而身有寒邪未散,本方中加柴胡一錢足矣,余可不必增入一劑而邪散穢出身即涼而痛如失。至於腹痛虛症,大約畏寒畏食喜熱,手之相熨,喜健人之按摩。
蓋虛寒之氣留於下焦之故也。其大便必溏而小便必然清冷,一問可知,無多深辨。方用祛寒止痛湯。此方妙在用白朮為君,以利其腰臍之氣,氣濕而寒溫之氣不能留於腹中,自然邪從小便而出,而疼痛之苦頓除也。倘以輕清之味和解之,未必奏功如神。至此。
滌邪救痛湯
大黃(五錢) 紅花(一錢) 生地(五錢) 當歸(五錢) 枳實(一錢) 厚朴(一錢) 天花粉(一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
祛寒止痛湯
白朮(一兩) 肉桂(二錢) 甘草(一錢) 吳茱萸(五分) 砂仁(三粒) 藿香(一錢) 人參(二錢) 半夏(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腹痛]
要怎麼分辨腹痛是虛證還是實證呢?腹部位於身體極陰之處,因此,腹痛通常被視為陰性病症。既然是陰性病症,一般認為應屬於虛證,而不是實證。但要知道,腹痛的原因各異,有虛證也有實證。
那麼,如何辨別實證的腹痛呢?實證的腹痛,如果去按壓會痛到無法忍受,這通常是因為大腸內有乾燥的大便凝結,或是臟腑間有火氣,長期下來,易引發這種疾病。這是實質的病邪,與虛證的病情完全不同,應使用瀉下的療法來治療效果最佳。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有大柴胡湯可以選擇使用,但這不是專門治療腹痛的。
我現在提供一個專門治療腹痛的處方,具有神奇的療效,名為「滌邪救痛湯」。這個處方雖然有大黃的瀉下作用,但同時有當歸和生地黃的活血功能,加上枳實的推蕩作用,達到攻補兼施的效果。如果腹痛且身上還有寒邪未消散,可以在這個處方中加入一錢的柴胡就夠了,其它成分就不需增加。服用後,寒邪散去,身體恢復正常,疼痛也會消失。
對於虛證的腹痛,患者通常怕冷、食慾不振、喜歡熱的食物,喜歡用手按摩腹部。這是因為虛寒之氣留在下腹部所致。他們的大便會稀軟,小便會清冷,一問就知道,不需要太深入的診斷。可以用「祛寒止痛湯」來治療。這個處方的妙處在於以白朮作為主藥,幫助調節腰部和肚臍的氣血,使濕氣和寒氣不會在腹部停留,邪氣會從小便排出,疼痛感會馬上消失。如果只用輕淡的藥材來調和,可能不會有這麼神奇的效果。
以下是「滌邪救痛湯」的配方:
大黃:五錢 紅花:一錢 生地:五錢 當歸:五錢 枳實:一錢 厚朴:一錢 天花粉:一錢 甘草: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以下是「祛寒止痛湯」的配方:
白朮:一兩 肉桂:二錢 甘草:一錢 吳茱萸:五分 砂仁:三粒 藿香:一錢 人參:二錢 半夏: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3. 吐血
吐血最難治之症,虛實更不可不知。吐血實症百中二三,非感暑而得,即大怒而成也。其餘鬱症,不可言實病矣。暑症之成,自家必然知道,必有熱氣從口中而入,一時不能外卻,而吞入胸中,便覺氣逆痰滯,少頃傾盆吐血。雖血既傾盆而出,亦成虛症,然終不可因其已失之血而謂是虛症以治之也。
法當解其暑熱而佐之引血歸經之品,火散而血歸經絡,雖身子微弱而血終不再吐也。方用解暑至神湯一劑而血症頓愈,不必再劑也。大怒吐血,以致肝氣大傷,不能藏血,亦傾盆而出,但其色多紫,不若傷暑之純紅也。若見其吐血之多,便為虛症,而用黃耆補血之湯,未為不可,然終非治肝平怒之法。
肝氣不平,吐血又何日止也。方用平肝止血湯一劑而病如失,再劑不再吐血矣。此方妙在白芍用至三兩,始能平其大怒之氣,況肝中之血盡情吐出,非芍藥之多,何能滋潤?又慮芍藥尚不足以平肝,又益之以丹皮之涼血,而佐之以柴胡之舒肝,又恐漏卮之路熟,加三七以杜其隙,相製得宜,所以奏功如神也。
此方服後,必須六味地黃湯加麥冬、生地、當歸、白芍各三兩為丸,每日吞服一兩,一月如平時也。此又善後之計,又不可不知。至於虛症吐血,或因房勞,或因行役,或因氣鬱,皆能失血。我有一方可以通治,名為救生丹,一連數服,未有血症之不愈者。愈後將此方少減一半,終日煎湯作飲,能服至三月者,斷無再行吐血之理,何至有少年夭亡者哉。
解暑至神湯
青蒿(一兩) 生地(一兩) 人參(五錢) 荊芥(末炒黑三錢) 麥冬(五錢) 玄參(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平肝止血湯
白芍(三兩) 丹皮(一兩) 炒梔子(三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五分) 三七根末(三錢) 水煎調三七根末服
救生丹
熟地(一兩) 生地(一兩) 麥冬(一兩) 人參(三錢) 荊芥(三錢) 三七根(末炒黑三錢) 水煎調服
白話文:
[吐血]
吐血是最難治療的病症之一,而且必須分辨清楚是虛證還是實證。實證導致的吐血只佔所有病例的極小部分,通常是由於中暑或是情緒過度激動所造成。其他的吐血情況,多是由於鬱悶的情緒所致,並不能簡單地歸類為實證。
中暑導致的吐血,患者本身通常能感知到,會有熱氣由口進入,短時間內無法排除,進而吞入胸口,然後感到氣逆和痰滯,接著大量吐血。即使血已經大量吐出,身體已轉為虛證,但我們不能單純因為血液流失就認為這是虛證而進行治療。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解決中暑問題,輔以能引導血液回歸經脈的藥物,當火氣消散,血液回歸經絡,即使身體稍顯虛弱,血也不會再吐出。使用「解暑至神湯」一帖,血癥就能馬上好轉,不需要再服用第二帖。
因情緒過度激動導致的吐血,會使肝氣大受損傷,無法藏血,也會大量吐血,但顏色通常是紫色,不像中暑那樣鮮紅。如果看到大量吐血就認為是虛證,使用黃耆補血湯來治療,雖然可行,但這並不是治肝平怒的方法。
如果肝氣不平,吐血何時才能停止呢?使用「平肝止血湯」一帖,病情就能迅速改善,再服用一帖,就不會再吐血了。這個處方的巧妙之處在於白芍的用量達到三兩,才能平息強烈的怒氣,特別是在肝臟中的血液已經大量吐出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白芍,如何能夠滋養肝臟?此外,為了確保白芍的效果,還添加了能涼血的牡丹皮,以及能疏肝的柴胡,同時為了防止血液流失,還加入了三七粉,各成分相互配合得宜,因此效果非常神奇。
服用上述處方後,必須再服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麥門冬、生地、當歸、白芍各三兩製成的丸藥,每天吞服一兩,持續一個月,就能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是後續的治療策略,也是必須知道的事。
對於虛證導致的吐血,可能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勞累或是鬱悶的情緒,都會導致出血。我有一個處方可以通用治療,名叫「救生丹」,連續服用幾次,沒有不痊癒的血癥。痊癒後,將此處方的劑量減少一半,整天煎湯當飲料喝,能堅持服用三個月,就絕對不會再有吐血的情況,何至於有年輕人早逝的悲劇發生呢?
解暑至神湯
青蒿(一兩)、生地(一兩)、人參(五錢)、炒黑的荊芥(三錢)、麥門冬(五錢)、玄參(一兩)、白芥子(三錢),用水煎煮服用。
平肝止血湯
白芍(三兩)、牡丹皮(一兩)、炒梔子(三錢)、白芥子(三錢)、柴胡(五分)、三七根末(三錢),用水煎煮,調入三七根末服用。
救生丹
熟地(一兩)、生地(一兩)、麥門冬(一兩)、人參(三錢)、荊芥(三錢)、炒黑的三七根(三錢),用水煎煮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