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5)

1. 瀉症

瀉症多虛,亦未嘗無實瀉也。實瀉之症,腹痛多不可手按,完穀不化,傾腸而出,糞門之邊,覺火毒燒焚,裡急後重,與痢疾正復相似,但無魚凍瘀血而已。此乃火勢借水橫行,土隨水轉,翻江破海而來,其勢難於止抑,投之茶水,立時俱下,投之米食,即速傳出,仍如故物,似乎膀胱不化,而脾胃無權,大小腸盡行失令,苟不治之得宜,三晝夜必然歸陰。

此等之症,萬中見一,原不必細辨,然世既有此病之一種,吾又何可置而不論?世人用脾約丸亦佳,而終非一定不可移易之方。吾今特傳一方以治此症,神驗之極,方名「收脾湯」,先服未有止勢,再服之無不止者,神方也。其虛症之瀉,或脾瀉,或腸瀉,或腎瀉,三症大約可包而治之法亦不相遠,惟是腎經之瀉,不特不可止水,而兼且必須補水以止瀉。人實難知,非補水可以止瀉,蓋水必得火而後能生,補水者又不可不補火也。

補火者,補命門之火也。火在水之中,徒補火則火且飛揚,不能止瀉,必於水中補火,則火得水而生,而水得火而止,其中實有至理,非漫然好辨也。但脾瀉、腸瀉與腎瀉,從何以辨其虛實哉?脾瀉之虛,腹喜溫而不喜冷,飲食能食而不能化,面色痿黃,手足懶惰,此脾瀉之虛症也。方用「燥脾止流湯」,方中純是健脾去濕之品,投脾之所好,土旺而水自歸元也。

腸虛之瀉,腹中時時雷鳴,或作水聲,大便不實,小便清長者,是此等之病,亦要健脾助氣為妙,而佐之實腸之品,則瀉可除,而腸之氣又旺,可以傳導水穀也。方用「補腸至聖丹」,此方之妙,妙在鹿角霜下行而固脫,然不佐之人參健脾之藥,雖用鹿角霜,仍是徒然止脫,而終不能生氣於絕續之時,挽回於狂瀾無砥柱之地也。

腎虛之瀉,必於夜半子時,或五更前後,痛瀉三四次,五六次不等,日間仍然如病人者,此是腎瀉,名為「大瘕瀉」也。倘徒以脾胃藥止之,斷不能愈,必須用熱藥以溫其命門為妙。方用「溫腎止瀉湯」,此方雖補腎而仍兼補脾,補腎以生其火,補脾以生其土,火土之氣生,寒水之勢散,自然不止瀉而瀉自止也。

收脾湯

黃連(五錢) 山藥(一兩) 薏仁(五錢) 車前子(五錢) 茯苓(五錢) 人參(五錢) 肉桂(五分)水煎好,用米糕粉炒熟調服之

燥脾止流湯

人參(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澤瀉(二錢) 吳茱萸(五分) 炒乾姜(五分) 茯苓(五錢)神麯(五分)水煎服

補腸至聖湯

人參(三錢) 茯苓(五錢) 薏仁(一兩) 芡實(五錢) 肉桂(一錢) 山藥(一兩) 鹿角霜末(五錢)水煎湯調服

溫腎止瀉湯

白話文:

[腹瀉症狀]

腹瀉的情況大多是由於虛弱引起,但也存在由實證導致的腹瀉。實證導致的腹瀉,患者腹部疼痛劇烈到無法用手輕按,食物未經消化就完全排出,排泄物如傾瀉般迅速,肛門周圍有如被火燒灼的感覺,腹部急迫,排便困難,症狀類似痢疾,只是沒有黏液和血絲。這種情況下,是因為火熱之氣藉助水分肆意擴散,脾氣隨著水分的運行而失常,排泄如江海翻騰,其勢頭難以抑制,喝水或吃飯,立刻就會排出,食物依然保持原樣,似乎是膀胱無法正常代謝,脾胃功能減弱,大小腸的運行也出現問題,如果不適合地治療,三天內病情可能就會加重。

這種病症雖罕見,但既然存在,我們就應當討論解決方案。人們通常使用脾約丸來治療,但這並非最理想的治療方式。現在我提供一個特別的處方來對付這種腹瀉,效果神奇,名為「收脾湯」。初次服用可能效果不明顯,再次服用就能看到改善,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子。

對於虛證引起的腹瀉,可能是脾虛、腸虛或是腎虛造成的,這些情況大致上可以採用相同的方法來治療。但特別的是,腎虛引起的腹瀉,不僅不能單純阻止水分流失,反而必須通過補充水分來控制腹瀉。這一點很多人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只有當水分得到火熱之氣的平衡,才能生成健康狀態,所以補水時也需要補火。

補火指的是補充生命之門的火熱之氣。火熱之氣在水份中,如果單純補火,可能會讓火熱之氣過剩,無法有效控制腹瀉,必須在水分中補火,這樣火熱之氣得到水分的平衡,水分得到火熱之氣的控制,其中的道理並非隨便就能理解。

然而,如何區別脾虛、腸虛以及腎虛引起的腹瀉呢?脾虛引起的腹瀉,患者偏好溫暖環境,不喜歡寒冷,能夠進食,但食物無法消化,臉色萎黃,四肢乏力,這是脾虛引起的腹瀉症狀。處方「燥脾止流湯」,成分全是健脾去濕的草藥,符合脾臟的喜好,使脾氣旺盛,水分自然會回歸正常狀態。

腸虛引起的腹瀉,患者腹部會不時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或有水波聲響,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長,這是腸虛的症狀。這種情況下,健脾和增強氣力是關鍵,輔以固腸的草藥,腹瀉就可以得到控制,腸道的氣力也會提升,有助於消化吸收。

腎虛引起的腹瀉,通常在半夜或清晨痛瀉三四次,甚至五六次,白天卻看起來像正常人,這是腎虛引起的腹瀉,俗稱「大瘕瀉」。如果只用脾胃藥物治療,很難痊癒,必須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生命之門。處方「溫腎止瀉湯」,這個處方雖然主要針對腎臟,但同時也兼顧脾臟,補腎以生火,補脾以生土,當火土之氣旺盛,寒水之勢就會消散,自然就能控制住腹瀉。

以下是各個處方的詳細成分:

  • 「收脾湯」:黃連(5錢)、山藥(1兩)、薏仁(5錢)、車前子(5錢)、茯苓(5錢)、人參(5錢)、肉桂(5分)。用水煎煮,加入炒熟的米糕粉服用。

  • 「燥脾止流湯」:人參(5錢)、山藥(1兩)、芡實(1兩)、澤瀉(2錢)、吳茱萸(5分)、炒乾薑(5分)、茯苓(5錢)、神麯(5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 「補腸至聖湯」:人參(3錢)、茯苓(5錢)、薏仁(1兩)、芡實(5錢)、肉桂(1錢)、山藥(1兩)、鹿角霜末(5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 「溫腎止瀉湯」:成分待確認,原文部分缺失。

2. 頭痛

頭痛有虛有實,實痛易除而虛痛難愈。實痛如刀劈箭傷而不可忍,或走來走去,穿腦連目連鬢連齒而痛,風痰壅塞於兩鼻之間,面目黎黑,胸膈飽脹,叫喊號呼,皆實症也。倘以為虛而用補陽之藥,轉加苦楚,必以散邪去火為先,而病始可去。方名升散湯。此方全是發散之藥,必須與前症相同者方可用,二劑而病去如失,否則未可輕投也。

至於虛症頭痛,有陽虛陰虛之分。陽虛者脾胃之氣虛,陰虛者肝腎之氣虛也。脾胃之氣虛者,或瀉後得病,或吐後成災,因風變火,留戀腦心,以致經年累月而不效。方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一錢,半夏三錢,一劑而痛如失。陰虛者,腎肝之氣不能上升於頭目,而顛頂之氣昏暈而頭岑岑欲臥,或痛或不痛,兩太陽恍若有祟憑之。此症若作陽虛治之,不特無效而且更甚,往往有雙目俱壞而兩耳俱聾者,可慨也。

方用肝腎同資湯一劑而暈少止,再劑而暈更輕,四劑全愈。此方妙在肝腎同治,少加入顛之藥,陰水既足,肝氣自平,肝氣既平,火邪自降。設不如此治法,徒自於頭痛救頭,風邪未必散而正氣消亡,必成廢人而不可救矣。

升散湯

蔓荊子(二錢) 白芷(二錢) 細辛(一錢) 藁本(五分) 半夏(三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

肝腎同資湯

熟地(一兩)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川芎(一兩) 細辛(五分) 郁李仁(五分) 白芥子(五錢)水煎好半鍾,加入酒一碗其飲

白話文:

【頭痛】

頭痛有虛證和實證之分,實證導致的頭痛比較容易緩解,但虛證導致的頭痛則較難痊癒。實證的頭痛像被刀劈或箭射一樣難以忍受,可能讓人坐立不安,疼痛感會從腦部延伸到眼睛、眉毛、牙齒,鼻腔間常被風痰堵塞,臉色晦暗,胸部感到飽脹,患者可能會大聲呼叫,這些都是實證的表現。如果誤將實證當作虛證,使用補陽的藥物,反而會增加痛苦。治療上應先散邪火,病狀才能得到改善。這時使用的藥方稱為「升散湯」,全是由發散性藥材組成,只有在確定症狀符合上述描述的情況下才可使用,通常服用兩次後,病狀就會消失,但若非此類情況則不宜隨便使用。

虛證的頭痛,又可進一步區分為陽虛和陰虛。陽虛指的是脾胃氣虛,陰虛則是肝腎氣虛。脾胃氣虛的人,可能是因為腹瀉後生病,或是嘔吐後身體受損,風邪轉化為內火,長時間滯留在腦部和心臟,使得病情長期無法好轉。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添加一錢蔓荊子和三錢半夏,服用一次後頭痛就能減輕。對於陰虛的頭痛,腎肝之氣無法上達至頭部,頭頂會感到昏沉,可能伴有疼痛或無痛感,兩側太陽穴似乎有異物作祟。如果將這種陰虛的頭痛當作陽虛來治療,不僅無效,反而會使病情惡化,甚至可能造成雙眼失明、兩耳失聰,令人惋惜。

「肝腎同資湯」,服用一次後能稍微緩解昏沉感,再次服用後效果更佳,連續服用四次後能完全康復。這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同時調理肝和腎,適量加入一些能安神的藥材,當陰水充足,肝氣自然平和,肝氣平和後,火邪自然下降。如果不這樣治療,只是一味地針對頭痛來緩解頭痛,風邪未必能消除,反而可能耗盡正氣,最終成為無法救治的廢人。

【升散湯】 蔓荊子(二錢)、白芷(二錢)、細辛(一錢)、藁本(五分)、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肝腎同資湯】 熟地(一兩)、白芍(一兩)、當歸(一兩)、川芎(一兩)、細辛(五分)、郁李仁(五分)、白芥子(五錢),用水煎煮至剩一半量,再加入一碗酒一起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