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二(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亨) (3)

1. 瀉症

瀉症多虛,亦未嘗無實瀉也。實瀉之症,腹痛多不可手按,完穀不化,傾腸而出,糞門之邊,覺火毒燒焚,裡急後重,與痢疾正復相似,但無魚凍瘀血而已。此乃火勢借水橫行,土隨水轉,翻江破海而來,其勢難於止抑,投之茶水,立時俱下,投之米食,即速傳出,仍如故物,似乎膀胱不化,而脾胃無權,大小腸盡行失令,苟不治之得宜,三晝夜必然歸陰。

此等之症,萬中見一,原不必細辨,然世既有此病之一種,吾又何可置而不論?世人用脾約丸亦佳,而終非一定不可移易之方。吾今特傳一方以治此症,神驗之極,方名「收脾湯」,先服未有止勢,再服之無不止者,神方也。其虛症之瀉,或脾瀉,或腸瀉,或腎瀉,三症大約可包而治之法亦不相遠,惟是腎經之瀉,不特不可止水,而兼且必須補水以止瀉。人實難知,非補水可以止瀉,蓋水必得火而後能生,補水者又不可不補火也。

白話文:

瀉症多虛,亦未嘗無實瀉也。

瀉肚子大多是虛症,但也並非沒有實症引起的瀉肚子。

實瀉之症,腹痛多不可手按,完穀不化,傾腸而出,糞門之邊,覺火毒燒焚,裡急後重,與痢疾正復相似,但無魚凍瘀血而已。

實症引起的瀉肚子,腹痛通常很劇烈,用手按壓會加重疼痛。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直接從腸道排出,肛門周圍有灼熱感,排便時有便意卻排不出來,感覺像痢疾一樣,但沒有像痢疾一樣的黏液或血塊。

此乃火勢借水橫行,土隨水轉,翻江破海而來,其勢難於止抑,投之茶水,立時俱下,投之米食,即速傳出,仍如故物,似乎膀胱不化,而脾胃無權,大小腸盡行失令,苟不治之得宜,三晝夜必然歸陰。

這是因為火氣乘着水勢横行,脾胃無法控制,導致水泄不止,就像洪水泛滥一样难以控制。即使喝茶水,也会马上泻出,吃米饭也会很快排出,食物没有被消化,仿佛膀胱没有发挥作用,脾胃失去控制,大小肠完全失调。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三天之内必定会死亡。

此等之症,萬中見一,原不必細辨,然世既有此病之一種,吾又何可置而不論?世人用脾約丸亦佳,而終非一定不可移易之方。

这种病症非常罕见,一般情况下不必细细辨别。但是,既然世上有这种病症存在,我怎能不提呢?世人用脾约丸治疗也很好,但不是唯一的方案,可以根据情况更换药物。

吾今特傳一方以治此症,神驗之極,方名「收脾湯」,先服未有止勢,再服之無不止者,神方也。

我现在特地传授一个方子来治疗这种病症,效果非常神奇,名为“收脾汤”。第一次服用可能不见效,但第二次服用后,就没有不治好的。

其虛症之瀉,或脾瀉,或腸瀉,或腎瀉,三症大約可包而治之法亦不相遠,惟是腎經之瀉,不特不可止水,而兼且必須補水以止瀉。人實難知,非補水可以止瀉,蓋水必得火而後能生,補水者又不可不補火也。

至于虚症引起的泻肚子,可能是脾虚、肠虚或肾虚,这三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但是,肾虚引起的泻肚子,不仅不能止泻,反而需要补充水分来止泻。一般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补水可以止泻?因为水需要火来滋生,补水的同时也需要补火。

補火者,補命門之火也。火在水之中,徒補火則火且飛揚,不能止瀉,必於水中補火,則火得水而生,而水得火而止,其中實有至理,非漫然好辨也。但脾瀉、腸瀉與腎瀉,從何以辨其虛實哉?脾瀉之虛,腹喜溫而不喜冷,飲食能食而不能化,面色痿黃,手足懶惰,此脾瀉之虛症也。方用「燥脾止流湯」,方中純是健脾去濕之品,投脾之所好,土旺而水自歸元也。

腸虛之瀉,腹中時時雷鳴,或作水聲,大便不實,小便清長者,是此等之病,亦要健脾助氣為妙,而佐之實腸之品,則瀉可除,而腸之氣又旺,可以傳導水穀也。方用「補腸至聖丹」,此方之妙,妙在鹿角霜下行而固脫,然不佐之人參健脾之藥,雖用鹿角霜,仍是徒然止脫,而終不能生氣於絕續之時,挽回於狂瀾無砥柱之地也。

白話文:

補充人體的火,指的是補充命門的火。火在水之中,如果只補火,火就會飛揚,無法止瀉。必須在水中補火,火才能得水而生,水才能得火而止。這其中蘊藏著至理,絕非隨意辯論。但脾瀉、腸瀉和腎瀉,如何辨別其虛實呢?脾虛引起的瀉,腹部喜歡溫暖,不喜歡寒冷,飲食能吃但無法消化,面色萎黃,手腳懶惰,這就是脾瀉的虛症。藥方使用「燥脾止流湯」,方中全是健脾去濕的藥材,投其所好,使脾土旺盛,水自然歸回元氣。

腸虛引起的瀉,腹部經常發出雷鳴聲,或像水聲,大便不實,小便清長,這是這種疾病的表現。也要健脾助氣為妙,同時輔以固腸的藥材,這樣瀉可除,腸氣又旺盛,可以傳導水穀。藥方使用「補腸至聖丹」,此方妙處在於鹿角霜下行固脫,但如果不輔以人參健脾的藥材,即使使用鹿角霜,仍然只是徒勞地止脫,最終無法在氣絕之時生氣,在狂瀾無砥柱之地挽回頹勢。

腎虛之瀉,必於夜半子時,或五更前後,痛瀉三四次,五六次不等,日間仍然如病人者,此是腎瀉,名為「大瘕瀉」也。倘徒以脾胃藥止之,斷不能愈,必須用熱藥以溫其命門為妙。方用「溫腎止瀉湯」,此方雖補腎而仍兼補脾,補腎以生其火,補脾以生其土,火土之氣生,寒水之勢散,自然不止瀉而瀉自止也。

收脾湯

黃連(五錢) 山藥(一兩) 薏仁(五錢) 車前子(五錢) 茯苓(五錢) 人參(五錢) 肉桂(五分)水煎好,用米糕粉炒熟調服之

白話文:

腎虛引起的腹瀉,通常在半夜子時或五更前後發作,一次痛瀉三四次,五六次不等,白天依然虛弱無力,這就是腎虛引起的腹瀉,叫做「大瘕瀉」。如果單用脾胃藥來止瀉,是絕對治不好的,必須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命門才有效。可以使用「溫腎止瀉湯」,這個方子雖然補腎,但同時也兼顧補脾,補腎以生火,補脾以生土,火土之氣旺盛,寒水的勢力就會消散,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燥脾止流湯

人參(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澤瀉(二錢) 吳茱萸(五分) 炒乾姜(五分) 茯苓(五錢)神麯(五分)水煎服

補腸至聖湯

人參(三錢) 茯苓(五錢) 薏仁(一兩) 芡實(五錢) 肉桂(一錢) 山藥(一兩) 鹿角霜末(五錢)水煎湯調服

溫腎止瀉湯

白話文:

燥脾止流湯由人參、山藥、芡實、澤瀉、吳茱萸、炒乾姜、茯苓、神麯組成,水煎服。補腸至聖湯則由人參、茯苓、薏仁、芡實、肉桂、山藥、鹿角霜末組成,水煎湯調服。溫腎止瀉湯的配方未完整。

2. 頭痛

頭痛有虛有實,實痛易除而虛痛難愈。實痛如刀劈箭傷而不可忍,或走來走去,穿腦連目連鬢連齒而痛,風痰壅塞於兩鼻之間,面目黎黑,胸膈飽脹,叫喊號呼,皆實症也。倘以為虛而用補陽之藥,轉加苦楚,必以散邪去火為先,而病始可去。方名升散湯。此方全是發散之藥,必須與前症相同者方可用,二劑而病去如失,否則未可輕投也。

至於虛症頭痛,有陽虛陰虛之分。陽虛者脾胃之氣虛,陰虛者肝腎之氣虛也。脾胃之氣虛者,或瀉後得病,或吐後成災,因風變火,留戀腦心,以致經年累月而不效。方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一錢,半夏三錢,一劑而痛如失。陰虛者,腎肝之氣不能上升於頭目,而顛頂之氣昏暈而頭岑岑欲臥,或痛或不痛,兩太陽恍若有祟憑之。此症若作陽虛治之,不特無效而且更甚,往往有雙目俱壞而兩耳俱聾者,可慨也。

白話文:

頭痛的虛實之辨與治療

頭痛可分為虛實兩種,實證頭痛容易治療,而虛證頭痛則難以根治。

實證頭痛的症狀就像刀劈箭傷一般,痛得難以忍受,疼痛可能遍布頭部,甚至蔓延至眼睛、鬢角和牙齒。此外,鼻腔被風痰堵塞,面色發黑,胸部感到飽脹,患者會不停地喊叫哀嚎,這些都是實證頭痛的典型表現。

如果誤以為是虛證頭痛而服用補陽藥物,只會加重病情,因此必須先散邪去火,才能治癒疾病。治療實證頭痛的方劑名為升散湯,該方劑全部由發散藥物組成,只有當患者的症狀與上述描述完全吻合時才能使用。一般服用兩劑就能痊癒,如果沒有效果,就不可輕易使用。

虛證頭痛又分為陽虛和陰虛兩種。

陽虛頭痛是指脾胃之氣虛弱,常見於患者腹瀉後或嘔吐後,因風邪入體化火,留滯於腦部,導致長期頭痛。治療此類頭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蔓荊子一錢、半夏三錢,一劑即可見效。

陰虛頭痛是指腎肝之氣虛弱,無法上達頭部,導致頭頂昏沉欲睡,時而疼痛,時而無痛,兩太陽穴部位感覺像是被邪祟附體。若誤將陰虛頭痛當作陽虛頭痛來治療,不僅無效,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後果嚴重,令人惋惜。

方用肝腎同資湯一劑而暈少止,再劑而暈更輕,四劑全愈。此方妙在肝腎同治,少加入顛之藥,陰水既足,肝氣自平,肝氣既平,火邪自降。設不如此治法,徒自於頭痛救頭,風邪未必散而正氣消亡,必成廢人而不可救矣。

升散湯

蔓荊子(二錢) 白芷(二錢) 細辛(一錢) 藁本(五分) 半夏(三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

肝腎同資湯

熟地(一兩)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川芎(一兩) 細辛(五分) 郁李仁(五分) 白芥子(五錢)水煎好半鍾,加入酒一碗其飲

白話文:

患者服用肝腎同資湯後,第一劑便暈眩減輕,第二劑暈眩更輕,四劑後痊癒。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同時滋養肝腎,藥性溫和,不會過於燥烈。由於陰水充足,肝氣自然平穩,肝氣平穩後,火邪自然下降。如果沒有採用這種治療方法,只是單純頭痛就治頭痛,風邪不一定能散去,反而會損耗正氣,最終變成無法救治的廢人。

升散湯的藥方:蔓荊子二錢、白芷二錢、細辛一錢、藁本五分、半夏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肝腎同資湯的藥方:熟地一兩、白芍一兩、當歸一兩、川芎一兩、細辛五分、郁李仁五分、白芥子五錢,水煎至半碗,加入一碗酒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