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2)
1. 汗症
汗症之宜講也,人以為發汗亡陽耳,誰知亦有發汗亡陰之禍哉!大約汗症多是熱,而陽氣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動以汗出亡陽為辭,不知陽生於陰,陰氣不能固而陽氣始能外泄,亦有陽氣不能收而陰氣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
其陽症若何?身必發熱,口必發渴,兩目必紅赤,痰如黃塊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脈必洪大而數,按之必有力而擊指,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或見水而入,皆是陽症之汗也。然陽之中有實有虛,又從何而辨之?汗出而身涼者為虛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涼者為虛,虛者口舌必滑,胎為白胎者虛也。若見黃胎與灰黑之色與紅赤之色俱是實邪之火,如此辨症,斷斷不瘥。
虛者宜用補陽之味,三黃之湯多加黃耆,清中補之最妙。若實邪之汗,非石膏湯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若陰虛發汗,人最難知,醫方亦無佳者。吾先言其症而後定其方,其症微微汗出,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無胎,或夜有汗而日無汗,或動有汗而靜無汗,或飲食有汗而平時無汗,或身有汗而頭無汗,皆是陰虛之汗也。吾今留一方統治之,無不神效。
此方之妙,妙在補氣之味而加入於補血之中,少加桑葉五味以止汗,故陰氣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涼之味以止汗,汗雖止而正氣消亡,非胃氣之寒即脾氣之壞矣。論理人參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者,傷人之貧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萬世之人,故不以難者強世人也。
黃耆(三錢) 當歸(五錢) 桑葉(七片) 五味子(十粒) 白芍(一兩)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汗症】
談到汗症,人們常認為是因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但很少有人知道,出汗也可能導致陰氣的損失。大體上來說,汗症多是由於體內熱度過高,當陽氣無法固守體內時才會出現汗出的情況,因此世人常把出汗視為陽氣流失的現象。然而,陽氣是來自陰氣,當陰氣無法固守,陽氣才會外泄,也有因陽氣無法收斂,導致陰氣外洩的情況,這一點也不容忽視。
那麼,陽症是什麼樣的呢?身體一定會發熱,口乾舌燥,雙眼泛紅,痰呈黃色或吐出白色泡沫,汗水可能是如雨般大量或如珠滴般細密,身體會呈現狂躁不安的狀態,脈搏強勁且頻率快,輕觸就能感受到強烈跳動,可能有登高唱歌、脫衣奔跑或見水就跳進去的行為,這些都是屬於陽症的汗出情況。然而,陽症裡有實證和虛證之分,該如何分辨呢?汗出而身體感覺涼爽的是虛證,但也有汗出卻未感覺涼爽的虛證,虛證者口舌一定濕滑,舌苔呈現白色。如果舌苔出現黃色、灰色、黑色或紅色,則代表有實邪之火,要準確判斷病症,確實不易。
對於虛證,應使用補陽的藥材,如三黃湯加入大量黃耆,是最有效的清熱補益方法。如果是實邪導致的汗出,非得用石膏湯才能抑制體內的火熱,世人對此方已有共識,所以我就不多做介紹。然而,陰虛導致的汗出,人們往往難以察覺,醫學上也缺乏好的治療方案。我將先描述其症狀,再提供治療方劑。這種汗出通常細微,就像星光點點,患者不會感到口渴,舌面濕滑,舌苔不顯,可能夜晚出汗而白天不出,或是在活動時出汗而休息時不出,或是在進食時出汗而平常不出,或是身體出汗而頭部不出,這些都是陰虛導致的汗出。現在我提供一個方劑,對此種情況有神奇的療效。
這個方劑的巧妙之處,在於將補氣的藥材加入補血的配方中,並少量添加桑葉和五味子以止汗,因此陰氣得以滋養,汗出也能自然停止。如果使用寒涼的藥材來止汗,雖然汗出會停止,但正氣也會隨之消失,不是導致胃氣虛寒就是脾氣受損。理論上,人參也可以多加,但我沒有這樣做,因為考慮到窮人多而富人少,我制定這個方劑是為了救助萬千世人,因此不以難得的藥材來強迫世人。
所需藥材:黃耆3錢,當歸5錢,桑葉7片,五味子10粒,白芍1兩,生地5錢,麥冬5錢,白芥子3錢。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