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9)

1. 暑症

暑症有中熱中暑之分。大約中暑則陰症居多,而中熱多是陽症。何以辨之?中暑之人,半皆居於高堂大廈,雖暑氣明是熱氣,如何說是陰經之病?不知陰氣之虛而後陽邪來犯,仍作陰症治之,其症必然腹痛頭暈吐瀉兼作,甚則角弓反張,霍亂吐瀉。法當以健脾為主,而佐之祛暑之藥,實為得之。

方用卻暑仙丹。倘角弓反張,加入肉桂五分,否則不可加也。此治陰症之法如此。若中熱陽症若何?必得之肩挑負販之人,於烈日火輪之下,汗出如雨,一時暴中,當速以解暑為先,而利水為次,不可仍補其氣也。方用化熱仙丹。此方妙在亦用青蒿。蓋青蒿最能去暑,暑去而利其膀胱,是暑從小便而出一劑而即愈也。

此治陽症之中熱又如此。

卻暑仙丹

青蒿(五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 香薷(一錢) 陳皮(五分) 半夏(五分) 甘草(五分)水煎服

化熱仙丹

青蒿(一兩) 香薷(三錢)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暑症】

暑症可以區分為中熱和中暑兩種情況。一般來說,中暑的情況下,多數屬於陰證,而中熱多半是陽證。要怎麼分辨呢?通常中暑的人,多半待在高大寬敞的建築物內,即便暑氣明顯是熱氣,為什麼會被認為是陰經的疾病呢?這是因為不知道陰氣虛弱後,陽邪才會侵入,所以仍然按照陰證來治療,患者就會出現腹痛、頭暈、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角弓反張、霍亂吐瀉的情況。治療上應以健脾為主,輔以解暑的藥物,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治療效果。

使用「卻暑仙丹」這帖藥方。如果患者出現角弓反張的情況,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五分的肉桂,但若無此症狀則不需加入。這是治療陰證的方法。那如果是中熱的陽證呢?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肩挑重擔或販賣物品的人身上,他們在烈日下工作,汗水如雨,一旦突然中暑,首先應該做的是解暑,其次是利尿,千萬不能在此時補氣。使用的藥方為「化熱仙丹」。這帖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也使用了青蒿。因為青蒿最能去除暑氣,暑氣消除後,再利尿膀胱,使得暑氣透過小便排出,一劑藥就能痊癒。

這是治療陽證中熱的另一種方法。

【卻暑仙丹】

青蒿(五錢)、人參(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三錢)、香薷(一錢)、陳皮(五分)、半夏(五分)、甘草(五分),用水煎煮服用。

【化熱仙丹】

青蒿(一兩)、香薷(三錢)、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車前子(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2. 喘症

喘症之宜分別也。喘症一時而來者,感外來之風邪也。必氣急不能喘息,聲如酣聲,肩必抬上,背心寒冷,熨之火而不見其熱,吐痰如湧泉,人不得臥。此乃陽症之喘也。用參蘇飲一劑而輕,再劑而愈。或用小柴胡湯加減用之,亦無不奏功如響,故不必更立方法也。惟陰喘之症,最為可畏,而又最難治療也。

其症亦作喘狀,人亦不能臥,得食則少減,太多則䐜脹,咳嗽不已,夜必更甚。此等之喘,乃似喘而非真喘,氣之有餘,實氣之不足也。蓋腎氣大虛,欲離其根,惟此一線元陽,挽回於臍之上下,欲絕而不遂絕之時也。法當大補其氣,而竣補腎中之陰,使木火既濟,始可成功。

否則氣斷而速斃矣。方用回絕神奇湯一劑而喘輕,再劑而喘定,一連四劑,自有起色,而後始可加入桂附之品,少少用之,不可多用以劫奪之也。蓋氣絕非參不能回於無何有之鄉,腎虛非熟地山藥不能濟其匱乏。然腎虛之故,終由於肺氣之虛。肺氣既虛,腎水不能速生,故又助肺氣之旺,而後金能生水,子母有相得之宜,自然肺氣下行而腎氣上接,何至有喘病之犯哉。

回絕神奇湯

人參(三兩) 熟地(四兩) 麥冬(三兩) 山茱萸(二兩) 玄參(一兩) 牛膝(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對於喘症,我們應該區分不同的類型。如果是突然發作的喘症,通常是因為感染了外界的風邪。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發出像打鼾一樣的聲音,肩膀會往上提,背部感覺冷,即使使用熱敷也感受不到暖意,吐出的痰量很多,甚至無法躺下。這就是所謂的陽性喘症。用參蘇飲一次,症狀就會減輕,再用一次就能痊癒。或者使用小柴胡湯,根據病情調整用量,效果也會非常明顯,所以並不需要另外設定治療方案。

然而,陰性喘症是最令人害怕,也是最難治療的。這種症狀同樣會喘,患者無法躺下,吃東西會稍微好一點,但吃太多就會感到脹痛,咳嗽不停,晚上尤其嚴重。這種喘症看似喘,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喘症,看似氣息充足,實際上是氣息不足。這是因為腎氣過度虛弱,快要離開根本,只剩下最後一點元陽,在肚臍上下徘徊,即將消失但尚未完全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大力補氣,同時強烈補充腎中的陰氣,讓肝和心的關係達到平衡,才能取得療效。

否則,氣息一旦斷絕,病人就會迅速死亡。可以使用回絕神奇湯,服用一次,喘症就會減輕,再服用一次,喘症就能穩定,連續服用四次,就會有好轉的跡象,然後就可以加入少量的肉桂和附子,但不能過量,以免造成反效果。因為只有人參才能在極度虛弱的情況下恢復氣息,腎虛的情況下,只有熟地和山藥才能補足其缺乏的養分。然而,腎虛的根本原因,最終還是因為肺氣虛弱。肺氣虛弱,腎水就無法快速生成,所以要先提升肺氣,然後金能生水,母子之間的相輔相成,自然肺氣下降,腎氣上升,就不會再有喘病的困擾。

回絕神奇湯的配方如下:人參(3兩)、熟地(4兩)、麥冬(3兩)、山茱萸(2兩)、玄參(1兩)、牛膝(1兩)、白芥子(3錢),用水煎煮服用。

3. 中邪

邪有陰邪有陽邪,雖辨之不清,無致大害,然而亦不可不辨者,辨之清,用藥得當,自然易於奏功也。陽邪之中,大約罵詈之聲不絕於口,發狂而走,不欲安靜,或呼見大頭之鬼,或喊見金甲之神,眼直視而口吐白沫者是也。倘以熱藥投之,立時死矣。法當用醒邪湯治之,自愈。

或疑陽症而何以仍用陽藥,不知陽藥可以祛陽邪,非人參之助正氣則邪不能退也。陰邪之中,雙目必閉,安臥無聲,或自言自語,聲必低微,或遺尿手撒,或痰響如酣,或身子發熱,不喜見明者是也。倘以寒藥投之,亦立時身喪。法當用扶正蕩邪湯治之。此方之妙,妙在用人參為君而佐之生棗仁為臣。

棗仁生用,實有妙理。蓋中邪之病昏昏欲睡,不以棗仁生用,則其氣更昏而不能醒。生棗仁得人參,更有殊功,所以相佐而相合也。陰寒非桂附不能祛邪,然非參苓甘術一派扶正之藥,亦不能奪魂於俄頃,返魄於須臾也。論理此方去附桂,亦可兼治陽症之中邪;終不若二方分治之更妙。

猶願人細為消息之耳。

醒邪湯

人參(三錢) 石膏(一錢) 半夏(三錢) 菖蒲(一錢) 黃連(一錢)水煎服

扶正蕩邪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附子(一錢) 半夏(三錢) 菖蒲(一錢) 茯神(五錢) 甘草(一錢)麥冬(三錢) 丹參(一錢) 當歸(五錢) 肉桂(一錢) 生棗仁(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中了邪氣】

邪氣分為陰邪和陽邪,雖然有時候不易分辨清楚,但通常不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然而,我們還是應該要學會分辨它們。如果能清楚辨識,用藥就能恰當,治療效果自然會更好。

在陽邪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不停地罵人,行為狂躁,無法安靜,甚至可能說看到大頭鬼,或者喊著看到了穿金甲的神靈,眼睛直勾勾地看著前方,口中還會吐出白沫。如果這種情況下使用熱性藥物治療,患者可能會立即死亡。應當使用醒邪湯來治療,病情就會好轉。

有人可能疑惑,陽邪為何還要用陽性藥物?其實,陽性藥物可以驅除陽邪,但必須有人參輔助,才能增強正氣,讓邪氣退散。在陰邪的情況下,患者的眼睛通常會閉著,安靜地躺著,不發出聲音,或者自言自語,聲音很低微,也可能出現尿失禁,手腳無力,或咳嗽有痰,聲音像在打鼾,或者身體發熱,不喜歡光亮的情況。如果這種情況下使用寒性藥物治療,患者也可能會立即死亡。應當使用扶正蕩邪湯來治療。

這張處方的妙處,在於將人參作為主藥,再以生棗仁作為輔助。

生棗仁的使用,其實有其深奧的道理。因為中邪的人通常昏昏欲睡,如果不使用生棗仁,他們的意識會更加模糊,無法清醒。生棗仁與人參結合,效果更佳,因此兩者相輔相成。對於陰寒的狀況,非肉桂、附子不能驅邪,但如果沒有像人參、茯苓、甘草、白朮這樣扶正的藥物,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奪回患者的魂魄,使其恢復精神。理論上,這張處方即使不加肉桂和附子,也能用來治療陽邪,但不如分別針對兩種邪氣治療來得更有效。

我希望大家能仔細理解這一點。

【醒邪湯】

人參(三錢)、石膏(一錢)、半夏(三錢)、菖蒲(一錢)、黃連(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扶正蕩邪湯】

人參(三錢)、白朮(一兩)、附子(一錢)、半夏(三錢)、菖蒲(一錢)、茯神(五錢)、甘草(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一錢)、當歸(五錢)、肉桂(一錢)、生棗仁(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4. 吐血

吐血宜分陽症陰症者,尤宜細辨。蓋吐血犯人濁道,不比衄血之犯清道也。清道者氣道也,濁道者食道也。胃中無血,而胃中有血,吐血從口中而出者,非胃中之血而何?此血也,因胃中有竅不閉,而血乃妄行。然而此血非止胃經一經之血也,蓋心肝肺脾腎之血俱奔騰於胃腕之外,而滲入於胃中,胃不能藏,所以上湧而吐也。然五臟之血俱不可傷,而腎經尤甚。

一傷腎則經年累月而不可止遏矣。蓋胃為腎之關,關門不閉,而腎中之血自然上升於胃,又理之易知者也。然同是五臟之失血,又何以辨其為陰為陽?此又有故。蓋吐血無火不能吐血,而無水亦不能吐血也。無火吐血人能知,無水吐血人難測其故。又何也?吾先言其有火者,胃本土也,而實有火在胃。

無土氣則吐變為火。火存胃中,自然挾血而上奔。此陽火之焚,非水不能相濟。然而血乃有形之物,一時傾盆而出,欲急補其水,一時既難收功,不得不益其氣,使氣生。夫血氣生則氣行,氣行則血止,實有妙理存乎其間。其症必口渴齒痛喉干目赤身熱,便可知為陽症之吐血也。

治之法須用獨參湯一兩飲之最妙。其次莫若當歸補血湯之為更神。倘二方之中能調之三七根末各三錢,再加入荊芥炒黑者為末,同前二方飲之,立止斷不再吐。無奈世人不知妙法,使吐血者致成癆瘵,未必非吾輩天醫過於珍重方法,不肯傳人之咎也。至於陰症何以辨之?或一日而數口,或經年而咳嗽,或痰中見絲,或夜重而日無血跡,或聲啞而聲嘶者是也。治之法又不可專用參歸黃耆之品,當改用純陰之味。

世醫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最為相宜。但此等之病,非一二劑可以速效。人見六味湯之迂緩而無近功也,往往棄而不用,遂至輕變重而重變亡。吾今憐惜酌定神方,可以長服,而不必如六味丸之必須服至三年也。此方大半補陰,少加陽藥以生胃氣,又用歸經止漏之品以塞其竅,較六味湯為更神。

且此藥味平妥,無有動性。蓋血症最惡動也。

熟地(五錢) 山茱萸(三錢) 麥冬(五錢) 玄參(三錢) 天冬(一錢) 車前子(三錢) 荊芥(炒黑三分) 人參(三分) 山藥(五錢) 薏仁(一兩) 百合(五錢) 三七根(末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對於吐血的情況,我們應區分陽證和陰證,尤其需要細緻辨別。因為吐血涉及的是消化道,與鼻血出血的呼吸通道不同。呼吸通道屬於清道,消化道則為濁道。胃本來是沒有血的,但當胃中有血液從口中吐出,這顯然就是胃中的血。這種血是因為胃部有裂縫未能閉合,導致血流不止。而且,這不僅僅是胃部單一部位的血,實際上,心、肝、肺、脾、腎等內臟的血液都可能湧向胃部,然後滲入胃中,由於胃無法儲存如此多的血液,所以會向上湧出,形成吐血。

然而,五臟的血都不可以損傷,尤其是腎部的血液更需保護。一旦腎部受損,可能長期出血不止。因為胃是腎的門戶,如果門戶開著,腎部的血液就會自然上升到胃部。同樣是五臟出血,如何區分是陰證還是陽證呢?

首先,吐血通常伴隨著火熱,同時也離不開水分。人們知道火熱會導致吐血,但很難理解缺乏水分也會導致吐血。胃部本質上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但其中確實存在火熱。如果胃部失去平衡,火熱會導致血液上湧。這是陽火的焚燒,只有水分才能緩解。然而,血液是有形的物質,大量出血時,想立即補充水分並不容易,因此,必須增加氣力,使氣力得以恢復。氣力恢復後,血液就能停止上湧,這其中包含著深奧的道理。

如果是陽證的吐血,症狀包括口渴、牙痛、喉嚨乾燥、眼睛紅腫、身體發熱。治療方法首選獨參湯,其次是當歸補血湯。若在這兩種湯中加入三七粉和炒黑的荊芥,效果更佳。

對於陰證的辨識,可能一天吐幾次血,或者長期咳嗽,或者痰中有血絲,或者夜晚出血嚴重而白天沒有,或者聲音沙啞。治療陰證,不能單靠人參、當歸和黃耆,應該使用滋陰的草藥。中醫常用的六味地黃湯加麥冬和五味子,效果最好。但這種疾病不是一兩劑藥就可以治癒的。人們往往因為六味湯效果緩慢而放棄使用,結果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現在,我提供一個神方,可以長期服用,不需要像六味丸那樣必須連續服用三年。這個處方主要是滋陰,稍微加入一些溫補的藥物以增強胃氣,並使用一些能止血的藥物以封堵胃部的裂縫,相比六味湯,效果更好。這些藥材性質平和,不會引起血流加速,因為出血症狀最忌諱的就是血流加速。

處方如下:熟地(五錢)、山茱萸(三錢)、麥冬(五錢)、玄參(三錢)、天冬(一錢)、車前子(三錢)、炒黑的荊芥(三分)、人參(三分)、山藥(五錢)、薏仁(一兩)、百合(五錢)、三七粉(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