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2)

1. 癰毒腫節

皆由氣血凝滯,而蘊熱之氣乘之,故結聚成毒。凡始初,微見細㿔起,急用不語唾,夜半頻塗即消。不退,用萬病解毒丸磨塗患處,並以酒磨服,立效。化毒丹(方見胎毒)唾舐掌後,多揉至散。

主方,漏蘆,麻黃,連翹,升麻,黃芩,甘草,芒硝(各二錢),白蘞(七錢),大黃(一兩),上為末,每二錢,水煎服。

圍方(塗一切腫毒),南星,草烏,赤小豆,黃柏(等分)

上為末,如紅腫以醋調,白腫以薑汁調,圍患處四畔。

解毒丸,治兒一切瘡腫癤毒,丹遊周身,㾩瘡及痘疹餘毒。

玄參,連翹,升麻,黃芩,芍藥,當歸,羌活,防風,生地,荊芥,甘草(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彈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青解丸,治兒五臟積熱,毒氣上攻,胸腫喉痛,頭面瘍疹,口唇乾燥,面頰生瘡,驚風潮熱,痰壅,陽明胃火、渴等證。

寒水石(煅),石膏(水飛。各四兩),青黛(一兩)

上為極細末,水浸蒸餅,打糊丸如芡實大,每一丸,薄荷湯下。

又方,大枳殼(一枚,去穰)石上磨平,以麵糊搭四圍,黏在癤上自破,膿出盡,更無瘢痕。

又,軟癤久不愈,用新磚為末,醋調敷。

白話文:

[膿腫問題]

這些情況大多是由於體內氣血運行不順,導致熱氣凝結,形成毒素聚集。一開始可能只會出現一些細小的腫塊,這時應立即使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不語唾,即默唸咒語,吐唾沫在患處)在夜間多次塗抹,可以消腫。如果沒有改善,可使用萬病解毒丸研磨後塗抹於患處,同時可以用酒沖服,效果立竿見影。還有一種化毒丹,使用方法是將其舔濕手掌後,多揉搓直至吸收。

主要治療方: 漏蘆、麻黃、連翹、升麻、黃芩、甘草、芒硝(各二錢)、白蘞(七錢)、大黃(一兩),將這些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服用。

外用膏方(適用於所有腫毒): 南星、草烏、赤小豆、黃柏(等分)。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紅腫部位可用醋調和,白腫部位則以薑汁調和,塗抹在患處四周。

解毒丸: 適用於兒童各種瘡腫、丹毒、周身紅斑、皮膚潰瘍以及痘疹後遺症。所需材料有:玄參、連翹、升麻、黃芩、芍藥、當歸、羌活、防風、生地、荊芥、甘草(等分)。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製成彈珠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一丸,以薄荷湯送服。

青解丸: 適用於兒童五臟積熱、毒氣上攻、胸部腫脹、咽喉疼痛、頭面部瘡疹、口脣乾燥、臉頰長瘡、驚風高熱、痰多、陽明胃火、口渴等症狀。所需材料有:寒水石(煅)、石膏(水飛,各四兩)、青黛(一兩)。將這些材料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水浸泡的蒸餅打成糊狀,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以薄荷湯送服。

另有一種方法,使用一個大的枳殼,去除內部果肉,在石上磨平,用麵糊粘在四周,然後黏在膿包上,可自然破裂,膿液排出後,不會留下疤痕。

另一種情況,對於長期未癒合的軟膿包,可使用新磚研磨成粉,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2. 懸癰

初生口內上齶及舌上,有泡如癤,或如蘆籜。有此,急以針用綿裹,留針尖如粟米許。刺泡上,出黃赤血汁,用淡鹽湯拭淨;次以硃砂、硼砂(各五分),冰片(少許),研勻蜜調敷患處,嚥下無妨。若再發,仍用刺法及敷藥,即安矣。更以涼膈散服之尤佳。

白話文:

在口腔上顎或是舌頭上,如果剛開始出現像水泡一樣的小突起,形狀可能像小腫塊或是竹筍狀。一旦發現這種情況,應立即用針進行處理。先用棉布包住針身,只露出針尖部分,大小約一粒米那麼長。然後用針尖輕輕刺破水泡,將其中黃色或紅色的液體擠出,之後用淡鹽水清潔傷口。

接下來,取硃砂和硼砂各五分之一克,加上微量的冰片,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調和成糊狀,塗抹於患部,即使吞下也無妨。如果病況再次復發,仍然可以採用同樣的針刺與敷藥方法,通常就可以得到舒緩。此外,服用涼膈散對病情的恢復更有幫助。

3. 停耳

耳者腎之候。小兒腎氣實,其熱上攻於耳,由津液壅滯,為膿汁出矣。亦有沐浴水入耳中,傳於氣血釀成。有久不愈,變成耳重。

主方,防風,荊芥,薄荷,梔子,黃芩,玄參,黃柏,蔓荊,連翹,甘草,水煎服。吹藥,枯礬,龍骨,黃丹,(一錢),干胭脂(一錢),麝香(少許)

上研勻,先用綿紙條捻,滲膿水乾,吹以蘆管或鵝毛管(吹入耳內。)

又方,枯礬(一錢),干胭脂(大紅膏子用粉吸者,三分),麝香(少許),研勻,吹法同前。

耳內外爛:黃連,蛇床子(各一錢)

上為末,入輕粉二分,研勻。內吹入;外油調。

白話文:

[耳塞問題]

耳朵是腎臟狀況的反映。小孩如果腎氣過旺,會導致熱氣上沖至耳朵,加上體內津液運行不順,積聚成膿,就會有膿汁從耳中流出。另外,洗澡時水進入耳朵,影響耳部氣血循環,也可能造成同樣的情況。有些病患長時間未痊癒,甚至會發展成嚴重的耳疾。

主要治療方法如下:

所需藥材包括防風、荊芥、薄荷、梔子、黃芩、玄參、黃柏、蔓荊、連翹、甘草,用水煎煮後服用。另外,還需使用吹藥的方式,所需藥材有枯礬、龍骨、黃丹、幹胭脂及少量的麝香。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先用綿紙條沾濕插入耳道,吸收耳中的膿水,再用蘆管或鵝毛管將藥粉吹入耳內。

另一種吹藥配方,所需藥材有枯礬、大紅膏子用的幹胭脂及少量的麝香,研磨成粉後,使用相同的方式吹入耳內。

對於耳內外都已受損的情況,所需藥材有黃連和蛇牀子,各取一錢,研磨成粉後加入輕粉兩分,混合均勻。內部使用時,直接吹入耳內;外部使用時,則與油調和後塗抹。

4. 白痜瘡

胎中熱毒,或生後感熱毒,上攻頭額成瘡,致白屑燥癢,或黃汁流爛。

敷方,瀝青(一兩),苦參末,川椒末,水銀(各五錢),杏仁(研如泥),百草霜(各三錢)

先入柏油少許,百草霜、杏仁同水銀研,不見星;再入眾藥,添柏油,研如糊。先以蔥、椒煎,米泔或濃茶洗,剃髮搽之。忌發氣、熱毒之物。

白話文:

[白痜瘡] 病因是母體內的熱毒,或是出生後接觸到熱毒,導致頭部長出瘡,造成頭皮有白色皮屑且乾燥瘙癢,甚至有黃色分泌物流出使傷口糜爛。

藥膏配方: 柏油(一兩),苦參粉,川椒粉,水銀(各五錢),杏仁(磨成泥狀),百草霜(各三錢)

首先加入少量柏油和百草霜、杏仁一起與水銀混合研磨,直到看不見水銀的顆粒;再加入其餘的藥材,並添加更多柏油,研磨至成糊狀。使用前,先以蔥、椒煎煮的米泔水或濃茶洗頭,剃短頭髮後再塗抹藥膏。需避免食用會引起身體燥熱或有毒性的食物。

5. 諸瘡

小兒㾩瘡,皆因乳母飲食熱毒、七情之火,發於內為驚痰身熱,發於外為瘡瘍疥癬。必先令乳母服清火解毒煎餌。小兒服解毒丸、化毒丹之類(方見前門),次用敷藥(二方見前)。

月蝕瘡(小兒指月耳前後瘡:)薔薇根(四錢),地榆皮(二錢),輕粉(五分),上研末,敷。

眉瘡(生眉上):用傾銀罐研為極細末,加輕粉少許,麻油調敷。

鼻匿瘡(鼻外四邊生瘡:)枯礬,海螵蛸,雄黃(各一錢),赤石脂,鉛粉,黃丹(各二錢),孩兒茶(五分),輕粉(五分)

上研極細末,濕者乾摻,乾者油調搽。

鼻下爛(鉛粉油敷:)澤瀉,鬱金,山梔,甘草(等分),上水煎服。

火灼瘡(小兒遍身赤爛,如無皮:)木鱉子(去殼)封半切開,用香油一鍾,煎至木鱉焦(切開無白心,)濾淨碗內,坐水中(過夜出火毒,)鵝毛搽患處。

魚臍瘡(頭黑,深黃,水四畔流出:)蛇蛻燒存性為末,雞子清調搽。

溜膿瘡(膿流至即成瘡:)綠豆粉(一兩),黃丹(三錢),枯礬(三錢),輕粉(一錢)香油調搽。

賴頭瘡(滿頭生瘡:)牛皮煙膠(熏皮煙出,口上颳起者為末,一兩)加黃丹、枯礬各三錢,輕粉、香油調搽。

滿頭遍身瘡爛癢痛:黃連末(五錢),蛇床子末(二錢半),五倍子末(一錢),輕粉(三分)

上研勻,先以荊芥、蔥、椒煎湯,沖化白礬、朴硝(各一撮,)洗淨,次將前末香油調搽。

又,楝樹根皮炒、研末,豬油調搽。

頭瘡:柏油(山西來者)搽,或調苦杖根末搽。前藥用柏油調尤效。

頭至足諸熱瘡:滑石(水飛,一兩),大黃末(二錢),大黃末,黃柏末(各一錢五分),青黛(二錢)

研勻,冬青葉搗汁,調搽。

周身有膿結靨諸瘡,用外科萬靈膏加乳香、銀、朱等者,攤貼即效,且不汙衣。

諸瘡久不愈:白膠香(即楓樹脂,五錢),輕粉(二錢)

上研勻,細末,豬骨髓或油調搽。

癬瘡:羊蹄根、明礬同搗,絹包,搽。或川槿皮醋磨;或馬鞭草葉搽。

漏疳:松香(蔥、椒煮,曬燥,研末),頭髮(燒灰),黃丹(等分)

上研勻,油調,敷患處。

白話文:

[各種瘡傷]

小孩長出的疹瘡,多是因為哺乳母親飲食過於熱毒,或是情緒波動導致體內火氣旺盛,這些火氣在體內會引起驚風、高燒,在體外則會引發各種瘡瘡、皮癬。首先應讓哺乳母親服用清火解毒的藥物。小孩則可以服用解毒丸、化毒丹這類藥物(詳細配方請參考前面章節),之後再使用外敷藥物(配方同樣在前面章節中)。

月亮蝕瘡(小孩手指、耳朵前後的瘡): 使用四錢的薔薇根,二錢的地榆皮,加上五分的輕粉,將其研成粉末,然後塗抹在患處。

眉毛上的瘡: 用傾銀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加入少量的輕粉,用麻油調和後敷在患處。

鼻翼瘡(鼻子四周的瘡): 混合使用枯礬,海螵蛸,雄黃各一錢,赤石脂,鉛粉,黃丹各二錢,孩兒茶五分,輕粉五分,研成極細的粉末。若是患處有滲液,可直接撒在上面;若是患處乾燥,則用油調和後擦在患處。

鼻下潰爛: 澤瀉,鬱金,山梔,甘草各等量,用水煎煮後服用。

火灼瘡(小孩全身赤紅潰爛,如同無皮): 將木鱉子去殼,切成一半,用香油煎炸至木鱉子焦黑(切開後無白色部分),過濾後放置在碗中,浸泡在水中一夜(以去除火毒),然後用鵝毛沾取塗抹在患處。

魚臍瘡(頭部黑色,深黃色,四周有水流出): 將蛇蛻燒成灰後,用雞蛋清調和塗抹。

流膿瘡(膿液流出即形成瘡): 綠豆粉一兩,黃丹三錢,枯礬三錢,輕粉一錢,用香油調和後塗抹。

頭皮瘡(滿頭長瘡): 牛皮煙膠(颳起的燻皮煙,一兩),加黃丹、枯礬各三錢,輕粉,香油調和後塗抹。

全身瘡爛癢痛: 黃連末五錢,蛇牀子末二錢半,五倍子末一錢,輕粉三分,研勻後,先用荊芥、蔥、椒煎湯,溶化白礬、朴硝各少量,清洗後,再用香油調和上述藥末塗抹。

另一種方式,將楝樹根皮炒熟、研成粉末,用豬油調和塗抹。

頭瘡: 使用柏油(山西產的)塗抹,或調和苦杖根末塗抹。若用柏油調和前面的藥物效果更佳。

全身各部位的熱瘡: 滑石(水飛,一兩),大黃末(二錢),大黃末,黃柏末(各一錢五分),青黛(二錢),研勻後,用冬青葉搗汁,調和塗抹。

全身有膿結的各種瘡,使用外科萬靈膏加上乳香、銀、朱等成分,貼上後即有效果,且不會弄髒衣物。

各種久治不愈的瘡傷: 白膠香(即楓樹樹脂,五錢),輕粉(二錢),研勻後,用豬骨髓或油調和塗抹。

癬瘡: 羊蹄根、明礬一起搗碎,用緞布包裹,塗抹在患處。或者用川槿皮和醋混合磨碎;或者用馬鞭草葉塗抹。

漏疳: 松香(用蔥、椒煮過,曬乾後研成粉末),頭髮(燒成灰),黃丹各等量,研勻後,用油調和,塗抹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