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二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4)

1. 泄瀉

此證有寒、熱、食、驚、風、暑、濕等多種。冷瀉則肚痛,谷完不化,名飧泄。(熱瀉亦有不化者,為邪熱不殺穀。)小便清長,大便黃白,手足厥冷,與溫米湯、薄粥,全可方與乳。熱瀉(大便黃赤,小便短澀或無)口渴(甚有舌苔)頻與冷米湯飲。傷食瀉,腹脹噯噦,不食,先須消導去積,次補脾胃。

驚瀉,則大便菜色,睡中驚跳,當止瀉,兼鎮驚之藥。風瀉,春月多兼傷風咳嗽。暑瀉,夏月口渴欲水,小便澀少,面垢煩躁。濕瀉,著冷腸鳴,腹痛肢寒。脈微緩順,洪大逆。治宜隨證加減。脾虛,參苓白朮散(方見大人瀉。)

主方,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厚朴,陳皮,甘草,上加姜一、棗一,水煎服。

寒加木香、砂仁、乾薑、藿香。熱加車前、黃連、黃芩、木通。夏月口渴,小便短赤加香薷,煎成,調六一散。食積加山楂、神麯、麥芽。久瀉加人參、訶子、粟殼、肉果、升麻、蓮肉。

香橘餅,治小兒泄瀉、傷食、冷積、腹痛及痢疾。

厚朴(姜炒),神麯,麥芽(炒。各一兩),木香,陳皮,青皮(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大。每服一丸,空心,姜米湯。痢,白湯服。

夏月水瀉:滑石(一錢),香薷(七分),豬苓(五分),澤瀉(五分),車前(五分),益智(六分),白朮(一錢),茯苓(七分),升麻(一分),甘草(二分),水煎服。

熱瀉:舌苔口渴,小便全無。

茯苓(一錢五分),黃連(七分),肉果(麵煨,七分),白朮(一錢),人參(五分),香附(三分),麥冬(八分),甘草(三分),加燈心煎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各種不同類型的腹瀉症狀及其對應的治療方式:

  • 冷性腹瀉會導致肚子痛,食物無法消化,俗稱為餐後瀉。大便黃白色,小便清澈,手腳冰冷。這種情況下,可以給寶寶喝溫熱的米湯或稀飯,並可以正常餵奶。

  • 熱性腹瀉的大便顏色是黃色帶紅,小便短少或無,口渴且舌苔厚重。應給予冷的米湯。

  • 由食物過量引起的腹瀉,肚子會脹氣,打嗝,不想吃東西,首先需要幫助消化和清除積食,然後再補充脾胃。

  • 因驚嚇引發的腹瀉,大便顏色像蔬菜,睡覺時容易驚醒,除了止瀉之外,還需輔以安神的藥物。

  • 春季因風邪引發的腹瀉,常伴隨感冒咳嗽。

  • 夏季的腹瀉,口渴想喝水,小便少且色深,臉部污垢,心情煩躁。

  • 濕性腹瀉,遇冷腸胃鳴叫,腹痛四肢寒冷。

  • 根據脈象的微弱緩慢或強烈,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若脾臟虛弱,可用參苓白朮散。

接著詳細介紹了幾種針對不同類型腹瀉的處方:

  • 主方: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厚朴、陳皮、甘草,以上材料加薑、大棗,用水煎服。

  • 若是冷性腹瀉,可加入木香、砂仁、乾薑、藿香。

  • 熱性腹瀉,則加入車前、黃連、黃芩、木通。

  • 夏季口渴,小便短赤,加入香薷,煮好後再調入六一散。

  • 食積的,則加入山楂、神麯、麥芽。

  • 長期腹瀉,加入人參、訶子、粟殼、肉果、升麻、蓮肉。

  • 香橘餅,用於治療兒童腹瀉、食物過量、腹部冷痛以及痢疾。

  • 厚朴、神麯、麥芽、木香、陳皮、青皮,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一丸,空腹時用薑米湯送服。若是痢疾,則用白開水送服。

  • 夏季水瀉,使用滑石、香薷、豬苓、澤瀉、車前、益智、白朮、茯苓、升麻、甘草,用水煎服。

  • 熱性腹瀉,舌苔厚,口渴,小便無。使用茯苓、黃連、肉果、白朮、人參、香附、麥冬、甘草,加入燈心草煎服。

2. 霍亂

脾居中州,乳食入胃,脾主運化,分其清濁。乳食不節,致傷脾胃,不能運行,則清濁相干,或兼外邪,吐瀉作矣。先瀉後吐,乃脾胃虛寒,必先白水,吐亦不多,氣緩神倦,額汗腹痛,六脈沉濡。先吐後瀉,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面赤脈洪,渴飲水漿與冷米湯。或兼吐痰。

有傷風吐瀉兼咳嗽者;有暑月傷暑煩渴者,有伏暑厥冷者。大抵夏至後熱多,大暑後相半,立秋後寒漸多矣。

主方,蒼朮(制),厚朴,陳皮,甘草(熱生、冷炙),半夏,藿香,茯苓

熱加白朮、豬苓、澤瀉,去蒼朮。虛寒厥冷加乾薑、白朮、桂、去蒼。虛加人參。暑加香薷、扁豆、滑石。風寒加紫蘇、白芷。食加神麯、麥芽。加薑、棗,水煎。(乾霍亂與淡鹽湯,得吐瀉痛止。)

白話文:

[霍亂]

脾臟位於身體中部,當我們進食或飲奶後,這些食物會進入胃部,由脾臟負責運化,將之分解為精華和廢物。若飲食沒有節制,過量食用,便可能損傷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導致精華和廢物混雜不清,甚至可能引發外來病菌,引起嘔吐和腹瀉。如果先是腹瀉再嘔吐,表示脾胃虛弱且寒涼,初期可能只會嘔出清水,嘔吐量也不會太多,患者可能會感到疲憊無力,額頭冒汗,腹部疼痛,脈搏沉而細軟。若先是嘔吐再腹瀉,則可能是脾胃有熱,患者呼吸急促,嘴脣泛紅,臉色潮紅,脈象洪大,並渴望飲用冷飲和冷粥。有些患者還可能伴隨咳嗽,或是夏季因暑熱而煩躁口渴,或是秋季因暑熱餘威而肢體冰冷。

通常,夏季過後,病情多為熱性,大暑過後,熱性和寒性病情各佔一半,立秋過後,寒性病情逐漸增多。

主要治療藥方包括:炒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熱性病患用生甘草,寒性病患用炙甘草)、半夏、藿香、茯苓。

若病情偏熱,可添加白朮、豬苓、澤瀉,並移除蒼朮。若病情屬虛寒,肢體冰冷,可添加乾薑、白朮、肉桂,並移除蒼朮。若病情虛弱,可添加人參。若是暑熱引發的病情,可添加香薷、扁豆、滑石。若是風寒引發的病情,可添加紫蘇、白芷。若是飲食引發的病情,可添加神麯、麥芽。在煎煮藥材時,還需添加薑和棗。對於乾霍亂症狀,可以飲用淡鹽湯,能幫助嘔吐、腹瀉和緩解疼痛。

3. 痢疾

多因夏月食生冷、油膩難化之物,或乳母縱食以敷之。必先服通導之劑,次及調理。方與大人同,但劑分輕重耳。若謂小兒不敢用大黃等藥,且以止澀之藥塞之,誤兒性命矣!但宜大人方減半量與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痢疾的情況,大意是說:大多數情況下,痢疾是因為夏天食用了太多生冷或是油膩且難消化的食物,或是母親過度進食後哺乳孩子導致的。首先應服用有助排便的藥物,然後再進行調養身體。兒童使用的藥方和成人相同,只是藥量需減輕。如果認為小孩不能使用像大黃這類強效藥物,只用止瀉藥來抑制,這樣可能會誤了孩子的性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成人用的藥方藥量減半給兒童服用。

換句話說,這段文字主要在告訴我們,治療小孩的痢疾,應先使用幫助排便的藥物,再進行調理,並且使用的藥方和成人相同,但藥量要減半。如果單純認為小孩不能使用強效藥物,只用止瀉藥來處理,可能會危及孩子的健康。

4. 腹痛

周內無故啼哭不止者,腹痛也。面慘唇青,瀉利清白屬寒。烘熱綿裹腹,乳母多飲薑湯。如面赤唇紅,大便不通,得暖啼甚者,屬熱,勿強就暖。周外多因食積所致。脈細小順,實大逆。

主方,蒼朮,厚朴,陳皮,茯苓,藿香,半夏,甘草,薑、棗煎服。

寒加乾薑(炮),肉桂。熱加白芍、黃芩,去藿香。大便不通少加大黃。食積加山楂、麥芽。

白話文:

[腹痛]

如果寶寶在一週內無緣無故地持續哭泣,這可能是因為腹痛。如果臉色蒼白,嘴脣發青,且排泄物呈現清澈的白色,這通常是由於體內寒氣過重。應使用溫熱的棉布包裹腹部,同時哺乳的母親應該多喝薑湯來驅寒。

然而,如果寶寶臉色紅潤,嘴脣鮮紅,且大便不暢,得到暖和後反而哭聲更厲害,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有熱氣,這種情況下不要強迫寶寶接近熱源。一週以上的持續腹痛,大多是由於食物積滯造成的。脈搏細小且平穩是正常現象,但若脈搏實大則為反常。

主要治療方法:使用蒼朮、厚朴、陳皮、茯苓、藿香、半夏、甘草等藥材,加上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

若是寒氣導致的腹痛,可以加入炮製過的乾薑和肉桂。若是熱氣導致的腹痛,則可加入白芍和黃芩,並去除藿香。如果大便長期不暢,可適量加入大黃。若是食物積滯導致的腹痛,則可加入山楂和麥芽來幫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