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9)

1. 泄瀉

此證有寒、熱、食、驚、風、暑、濕等多種。冷瀉則肚痛,谷完不化,名飧泄。(熱瀉亦有不化者,為邪熱不殺穀。)小便清長,大便黃白,手足厥冷,與溫米湯、薄粥,全可方與乳。熱瀉(大便黃赤,小便短澀或無)口渴(甚有舌苔)頻與冷米湯飲。傷食瀉,腹脹噯噦,不食,先須消導去積,次補脾胃。

驚瀉,則大便菜色,睡中驚跳,當止瀉,兼鎮驚之藥。風瀉,春月多兼傷風咳嗽。暑瀉,夏月口渴欲水,小便澀少,面垢煩躁。濕瀉,著冷腸鳴,腹痛肢寒。脈微緩順,洪大逆。治宜隨證加減。脾虛,參苓白朮散(方見大人瀉。)

白話文:

這種病症有寒、熱、食、驚、風、暑、濕等多种原因。如果是因为寒冷导致的腹泻,会肚子痛,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无法消化,叫做飧泄。热泻也有无法消化的,是因为邪热没有杀死谷物。小便清长,大便黄白,手脚冰凉,可以喝温米汤、稀粥,甚至可以用母乳喂养。热泻的大便黄赤,小便短涩或无,口渴,舌苔厚重,可以频繁喝冷米汤。伤食泻,肚子胀,打嗝,不想吃饭,需要先消导去积食,再补脾胃。

惊泻,大便菜色,睡梦中惊跳,需要止泻,并服用镇惊药物。风泻,春天容易伴随伤风咳嗽。暑泻,夏天口渴想喝水,小便少,面容灰暗烦躁。湿泻,着凉肚子咕噜咕噜叫,腹痛肢体冰冷。脉象微弱缓和,或者洪大逆。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脾虚,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具体方剂参见大人泻药。

主方,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厚朴,陳皮,甘草,上加姜一、棗一,水煎服。

寒加木香、砂仁、乾薑、藿香。熱加車前、黃連、黃芩、木通。夏月口渴,小便短赤加香薷,煎成,調六一散。食積加山楂、神麯、麥芽。久瀉加人參、訶子、粟殼、肉果、升麻、蓮肉。

白話文:

主方:

基本方劑: 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厚朴、陳皮、甘草,以上藥材加生薑一片,紅棗一枚,水煎服。

寒加: 木香、砂仁、乾薑、藿香。

熱加: 車前子、黃連、黃芩、木通。

夏月口渴,小便短赤加: 香薷,煎好後加入六一散。

食積加: 山楂、神麴、麥芽。

久瀉加: 人參、訶子、粟殼、肉果、升麻、蓮肉。

香橘餅,治小兒泄瀉、傷食、冷積、腹痛及痢疾。

厚朴(姜炒),神麯,麥芽(炒。各一兩),木香,陳皮,青皮(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大。每服一丸,空心,姜米湯。痢,白湯服。

夏月水瀉:滑石(一錢),香薷(七分),豬苓(五分),澤瀉(五分),車前(五分),益智(六分),白朮(一錢),茯苓(七分),升麻(一分),甘草(二分),水煎服。

熱瀉:舌苔口渴,小便全無。

茯苓(一錢五分),黃連(七分),肉果(麵煨,七分),白朮(一錢),人參(五分),香附(三分),麥冬(八分),甘草(三分),加燈心煎服

白話文:

香橘餅可治療小兒腹瀉、食物積滯、腹部寒涼積聚、腹痛以及痢疾。將厚朴(用薑炒)、神麴、麥芽(炒)、木香、陳皮、青皮研磨成細粉,用煉蜜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空腹用薑米湯送服;如果是痢疾,則用白湯送服。夏天水瀉可用滑石、香薷、豬苓、澤瀉、車前、益智、白朮、茯苓、升麻、甘草水煎服用。熱瀉則舌苔發黃,口渴,小便量少,可用茯苓、黃連、肉果(用麵煨)、白朮、人參、香附、麥冬、甘草,加入燈心煎服。

2. 霍亂

脾居中州,乳食入胃,脾主運化,分其清濁。乳食不節,致傷脾胃,不能運行,則清濁相干,或兼外邪,吐瀉作矣。先瀉後吐,乃脾胃虛寒,必先白水,吐亦不多,氣緩神倦,額汗腹痛,六脈沉濡。先吐後瀉,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面赤脈洪,渴飲水漿與冷米湯。或兼吐痰。

有傷風吐瀉兼咳嗽者;有暑月傷暑煩渴者,有伏暑厥冷者。大抵夏至後熱多,大暑後相半,立秋後寒漸多矣。

主方,蒼朮(制),厚朴,陳皮,甘草(熱生、冷炙),半夏,藿香,茯苓

白話文:

脾臟位於人體的中部,負責消化吸收乳汁和食物。脾臟主司運化功能,將食物中的精華部分輸送到全身,而將糟粕部分排出體外。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精華和糟粕無法正常分離,進而引發各種疾病。

例如,如果飲食不節制,脾胃受損,運化功能失常,導致精華和糟粕混雜,再加上外邪入侵,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

如果先腹瀉後嘔吐,說明脾胃虛寒,需要先喝白開水。這種情況下,嘔吐的量不多,患者氣息微弱,精神倦怠,額頭出汗,腹部疼痛,六脈沉細濡弱。

如果先嘔吐後腹瀉,說明脾胃有熱,患者呼吸急促,嘴唇發紅,臉色發紅,脈搏洪大,口渴想喝水或冷米湯。同時,還可能伴隨吐痰的症狀。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情況也會導致嘔吐腹瀉,比如傷風感冒引起的吐瀉咳嗽,暑天中暑引起的煩渴,以及伏暑天引起的厥冷等等。

總之,夏季氣候炎熱,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尤其是在夏至之後,氣溫越來越高,到了大暑之後,熱氣達到頂峰,而立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寒氣開始增多。

主方:

蒼朮(制)、厚朴、陳皮、甘草(熱生、冷炙)、半夏、藿香、茯苓。

熱加白朮、豬苓、澤瀉,去蒼朮。虛寒厥冷加乾薑、白朮、桂、去蒼。虛加人參。暑加香薷、扁豆、滑石。風寒加紫蘇、白芷。食加神麯、麥芽。加薑、棗,水煎。(乾霍亂與淡鹽湯,得吐瀉痛止。)

白話文:

如果發熱,就加白朮、豬苓、澤瀉,去除蒼朮。如果虛寒厥冷,就加乾薑、白朮、桂枝,去除蒼朮。如果虛弱,就加人參。如果暑熱,就加香薷、扁豆、滑石。如果風寒,就加紫蘇、白芷。如果食積,就加神麴、麥芽。再加薑、棗,用清水煎服。(乾霍亂可用淡鹽湯,喝了之後嘔吐腹瀉疼痛就會止住。)

3. 痢疾

多因夏月食生冷、油膩難化之物,或乳母縱食以敷之。必先服通導之劑,次及調理。方與大人同,但劑分輕重耳。若謂小兒不敢用大黃等藥,且以止澀之藥塞之,誤兒性命矣!但宜大人方減半量與服。

白話文:

許多孩子在夏季因食用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或乳母過度食用油膩的食物而導致腹瀉。治療時,應先服用通導的藥物,再進行調理。藥方與成人相同,但劑量要根據孩子的體質輕重來調整。有些人認為孩子不能服用大黃等藥物,而用收澀的藥物來止瀉,這是非常錯誤的,會危及孩子的性命!不過,在使用成人藥方時,應將劑量減半給孩子服用。

4. 腹痛

周內無故啼哭不止者,腹痛也。面慘唇青,瀉利清白屬寒。烘熱綿裹腹,乳母多飲薑湯。如面赤唇紅,大便不通,得暖啼甚者,屬熱,勿強就暖。周外多因食積所致。脈細小順,實大逆。

主方,蒼朮,厚朴,陳皮,茯苓,藿香,半夏,甘草,薑、棗煎服。

寒加乾薑(炮),肉桂。熱加白芍、黃芩,去藿香。大便不通少加大黃。食積加山楂、麥芽。

白話文:

嬰兒一週內無故不停哭泣,可能是肚子痛。如果面色蒼白、嘴唇發青、拉肚子、大便稀薄,屬於寒症。如果腹部感到熱脹、悶熱、像被棉被裹住,而且乳母經常喝薑湯,也可能是寒症。但如果嬰兒臉色發紅、嘴唇紅潤、大便不通、喜歡暖和的地方,哭得更厲害,則屬於熱症,不要強迫他靠近暖和的地方。一週以外的嬰兒哭鬧,大多是飲食積滯導致。脈象細小而順暢,則實證;脈象粗大而逆亂,則虛證。

治療方法:蒼朮、厚朴、陳皮、茯苓、藿香、半夏、甘草、薑、棗煎服。

寒症加乾薑(炮)、肉桂;熱症加白芍、黃芩,去除藿香;大便不通者少加大黃;飲食積滯者加山楂、麥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