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7)

1. 傷寒

小兒與大人無異,初感畏寒,宜散邪消化乳食。如熱邪傳裡,嬰兒亦舌上白苔,揚手擲足,怕熱不惡寒,可與白虎湯。大便閉結,小便短赤,承氣湯下之。若手足涼,口氣冷,頭額冷汗,面色黑暗,大便瀉青,此為陰證。須用溫里之藥,治方與大人相同,但藥劑之分兩輕少耳。

凡天行痘疹時,從痘疹門用藥,微感風寒,宜抱龍丸、惺惺散治之。如遇變蒸之期,但宜調護,不藥可也。

白話文:

孩子和大人一樣,剛開始感到畏寒,應該要散邪消化乳食。如果熱邪入侵內裡,嬰兒也會舌苔白,手舞足蹈,怕熱不畏寒,可以給他們喝白虎湯。如果大便不通,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就用承氣湯通便。如果手腳冰冷、呼吸寒冷、額頭冒冷汗、臉色暗沉、大便稀薄帶綠色,這屬於陰證,需要溫暖內裡的藥物治療,方法和大人相同,只是藥量要少一些。

遇到天行痘疹的時候,就從痘疹的治療方法用藥。如果稍微感到風寒,就用抱龍丸、惺惺散治療。如果遇到痘疹發熱的階段,只需要好好照顧,不用吃藥。

2. 中暑

小兒身熱汗出,口渴吐瀉,霍亂等證,治宜辰砂五苓散(五苓散加辰砂。)治伏暑吐瀉、渴煩,六和半夏湯。霍亂痰嗽,六一散加辰砂。一切暑熱證(三方見大人門)。

白話文:

小孩發燒出汗,口渴嘔吐腹瀉,霍亂等症狀,應該服用辰砂五苓散(五苓散加辰砂)。治療伏暑引起的嘔吐腹瀉、口渴煩躁,用六和半夏湯。霍亂伴隨痰嗽,用六一散加辰砂。所有暑熱證狀,請參照大人門的治療方法。

3. 濕證

陰雨地濕,坐臥感受,或溺汙衣被,皆能致之。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熱惡風而多汗,小便不利,大便溏泄,日久則手垂足腫,入臟則喑啞不言。治宜疏利小便,其濕自除,兼健脾土。不宜發汗及峻攻之。

主方,白朮(五分),蒼朮(五分),豬苓(五分),澤瀉(五分),乾薑(炮,五分),車前(五分),赤茯苓,木通(各一錢),上加燈心十莖,水煎服。

白話文:

潮濕陰雨的天氣,久坐臥在潮濕的地方,或衣物被褥受潮沾濕,都容易導致這種病症。脈象沉緩,身體痠痛,發熱畏風且出汗多,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時間久了手腳會浮腫,病入臟腑則會失聲不語。治療應以利尿排濕為主,濕氣去除後,還要健脾益土。忌用發汗和攻邪的藥物。

方劑:白朮、蒼朮、豬苓、澤瀉、乾薑(炮製)、車前、赤茯苓、木通各一錢,燈心十莖,水煎服。

寒濕去木通,加厚朴、甘草。嘔加陳皮、半夏、藿香。腫脹加大腹皮。

白話文:

寒濕要用木通,再加厚朴和甘草。如果嘔吐,就加陳皮、半夏、藿香。如果腫脹,就加 大腹皮。

4. 諸熱

小兒純陽,臟腑易熱。陰陽氣遷,熏蒸於外,致身熱也。肝熱則眼腫、翳瘴;心熱則舌瘡、溺赤;肺熱則鼻衄、便秘,脾熱則唇燥流涎;胃熱則口臭作渴;腎熱則耳瘡膿出。若夫五臟蘊熱,面赤煩躁,痰涎壅盛。大抵小兒為病,多因熱極生風,風生驚,故有熱即當清之,此拔本塞源者也。

然小兒發熱,更有多種。患潮熱者,發歇有時;驚熱者,顛叫恍惚;夜熱者,夕發旦止;邪熱者,晝夜熱盛;實熱者,壯盛壅滯;虛熱者,氣血俱虛;食熱者,乳食致傷;疳熱者,肚大形瘦;煩熱者,身躁心煩,積熱者,頰赤口瘡;風熱者,汗出惡風;客熱者,去來不定,癖熱者,腹中有塊;痰熱者,涎嗽喘急,脈浮沉皆數,治宜隨證用方。幼科雖另門類,方藥亦可與大方參用。

白話文:

孩子天性陽氣旺盛,臟腑容易發熱。陰陽之氣交替運行,熱氣蒸發到體表,就會導致發熱。肝臟熱則眼睛腫脹、眼翳;心臟熱則舌頭潰瘍、小便發紅;肺臟熱則鼻出血、便秘;脾臟熱則嘴唇乾燥流口水;胃熱則口臭口渴;腎臟熱則耳朵生瘡流膿。如果五臟積熱,就會出現臉紅、煩躁、痰涎壅盛的情況。總之,小兒生病,大多是因熱極生風,風生驚恐,所以只要發熱就要及時清熱,這是治本之法。

然而,孩子發熱的情況有很多種。患潮熱的,發熱和退熱有規律;驚熱的,會胡言亂語、神志恍惚;夜熱的,傍晚發熱、早晨退熱;邪熱的,晝夜發熱;實熱的,熱勢猛烈、氣機壅滯;虛熱的,氣血虛弱;食熱的,因乳食不當而導致發熱;疳熱的,肚子大、身體瘦;煩熱的,身體燥熱、心煩意亂;積熱的,臉頰發紅、口瘡;風熱的,出汗怕風;客熱的,熱度來去不定;癖熱的,肚子裡有硬塊;痰熱的,痰多咳嗽、呼吸急促,脈象浮沉皆數,治療時要根據具體情況用藥。兒科雖然是獨立的學科,但處方用藥可以參照成人醫書。

主方(瀉肝火,治目赤。)

防風,當歸,川芎,羌活,薄荷,大黃(酒煮),龍膽草,梔子,甘草(等分),水煎或為末,茶調下。

心熱,導赤散;脾熱,瀉黃散。胃火加石膏;肺熱,瀉白散加芩、天粉、防風、茯苓;腎熱耳膿,通聖散(四方並見火門。)潮熱、壯熱、夜熱,宜後方。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來瀉肝火,治療眼睛發紅。方劑包含防風、當歸、川芎、羌活、薄荷、大黃(酒煮)、龍膽草、梔子、甘草,等量,水煎或研成粉末,用茶水送服。若心火旺盛,可服用導赤散;脾火旺盛,可服用瀉黃散。若胃火旺盛,可加石膏;若肺火旺盛,可服用瀉白散,並加芩、天粉、防風、茯苓;若腎火旺盛導致耳膿,可服用通聖散(四方並見火門)。潮熱、壯熱、夜熱,宜服用後方。

又方(治三種熱),柴胡,骨皮,知母,麥門冬,半夏,赤茯苓,黃芩,甘草(等分)

加薑、棗,水煎服。燈心可加。

驚熱,從驚風治;邪熱,從傷寒治。實熱,涼膈散(方見火門),虛熱,四物湯加黃芩、黃連、人參、黃耆、甘草水煎。食熱,從傷食治;疳熱,從疳證治;風熱,從傷風治。客熱,甘露飲子(方見火門),煩熱,生地、木通、當歸、梔子、黃芩、甘草,水煎。積熱,保和丸(方見脾胃;),痰熱,抱龍丸(方見驚風。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三種熱症。用柴胡、骨皮、知母、麥門冬、半夏、赤茯苓、黃芩、甘草各等份,加入生薑、大棗,水煎服。燈心可以加進去。驚熱則依驚風的治療方法;邪熱則依傷寒的治療方法。實熱則用涼膈散(方子在火門篇);虛熱則用四物湯加黃芩、黃連、人參、黃耆、甘草水煎服。食熱則依傷食的治療方法;疳熱則依疳證的治療方法;風熱則依傷風的治療方法。客熱則用甘露飲子(方子在火門篇);煩熱則用生地、木通、當歸、梔子、黃芩、甘草水煎服。積熱則用保和丸(方子在脾胃篇);痰熱則用抱龍丸(方子在驚風篇)。

)小柴胡湯(往來寒熱),白虎湯(治發熱渴),參蘇飲(方見傷風寒門)

白話文:

  1. 小柴胡湯(往返寒熱):針對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症狀的療法。
  2. 白虎湯(治發熱口渴):用於治療發燒和口渴的病症。
  3. 參蘇飲(方見傷風寒門):針對風寒感冒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