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六 (6)
卷之六 (6)
1. 慢驚
是證非因急驚變成,必因大病之後,吐瀉之餘。或久痢滑脫;或氣虛暴吐;或久嗽成癇;或峻攻癖積。感受之由不同,無出脾胃虛損,風邪相乘。肺為脾子,子母皆虛,津液不運,變為痰涎,喉如鋸聲,昏睡盜汗,睛露唇掀,煩躁引飲,四肢浮腫,大小便秘,口鼻氣冷,時復瘛瘲(似搐搦而不甚),胃痛啼叫,哭如鴉聲。若髮直睛定,便溺自遺,形骸似癱者,並皆不治。
治宜回陽補氣,理脾調中。有驚,造命丹;有寒,蘇合丸。
主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天麻,殭蠶,白附子,木香(另磨)
寒加乾薑,甚加附子。寒嘔加丁香、藿香;痰嘔加陳皮、半夏;久瀉加肉果,訶子;痰多加膽星。
上加薑、棗,水煎服;或加全蠍(洗,焙)共為細末,調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慢驚」這種症狀,並非由突然的驚嚇引起,而是通常在經歷重病,如嚴重的嘔吐與腹瀉後出現,或是長期的下痢,氣虛突然嘔吐,長期咳嗽形成哮喘,或是劇烈的消減癖好與積食後產生。雖其來源各異,但都脫離不了脾胃虛弱受風邪侵襲的根本原因。肺為脾的子臟器,當子臟和母臟皆虛弱時,身體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轉而成為痰涎,進而使喉嚨發出鋸齒般的聲音,患者會呈現昏睡盜汗,眼睛外露,嘴脣翻開,煩躁想喝水,四肢浮腫,大小便不通,口鼻氣息冰冷,偶爾會出現類似抽搐但又不那麼嚴重的狀態,胃痛哭喊,哭聲像烏鴉。如果出現頭髮直立,眼神呆滯,尿失禁,身體形態類似癱瘓的情況,這都是無法治療的。
治療應以恢復陽氣補充氣力,調理脾胃為主。若有驚嚇反應,可使用造命丹;若感受到寒冷,則使用蘇合丸。
主要的藥方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天麻,殭蠶,白附子,木香(需另外研磨)。若感覺寒冷可增加乾薑,極度寒冷則再加附子。若感到寒冷並嘔吐,則加入丁香、藿香;若因痰而嘔吐,則加入陳皮、半夏;長期腹瀉,則加入肉果,訶子;痰多,則加入膽星。
將上述藥材加入薑、棗,用水煎煮服用;或加入全蠍(需先清洗並烘烤)一同研磨成細粉,調和服用。
2. 夜啼
有陰陽二證。陰者,臟冷也,夜則陰盛,與冷相搏;陽者,臟熱也,夜則陽衰,皆致腹病而啼。先宜母吮咂眉心,次服主方。
主方,當歸,赤芍,五味子,白朮(各五分),茯神,陳皮,官桂,甘草(各二分),水煎服。
治一百二十日內啼:蟬蛻(四十九個。只用下半截,)為細末,鉤藤煎湯下。
又,燈花(七個),硃砂(二分),為末,蜜調,兒睡抹唇內或乳頭上。
白話文:
[夜間哭鬧]
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體質偏寒,這是因為在夜晚陰氣旺盛,體內的寒氣與之交纏;另一種是體質偏熱,夜晚時,體內的陽氣減弱,兩者都可能導致腹部不適,從而使孩子夜間哭鬧。首先,母親可以嘗試吸吮孩子的眉心,其次可服用以下處方。
主要的藥方,包含當歸、赤芍、五味子、白朮(各五分),茯神、陳皮、官桂、甘草(各二分)。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針對一百二十天內的嬰兒夜間哭鬧問題,可用四十九個蟬蛻(只使用下半部),研磨成細粉,再以鉤藤煎煮的湯水送服。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取七個燈花和硃砂(二分),一起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勻,待嬰兒入睡後,塗抹在嬰兒的嘴脣內側或乳頭上。
3. 客忤
小兒心虛神弱,生人卒至,或父母家人遠來,未宜兒見。恐經履神廟、喪門、墳塚、病家,有帶來穢惡之氣,或飲酒騎馬汗氣,觸犯於兒,面變五色,口吐涎沫,喘急腹痛,倒僕不省,狀若驚癇,脈來急數。口中有懸壅,左右有小泡,即以竹刺潰之,或銀簪刺,或指甲摘破。
治宜辟邪氣、扶正氣、鎮心安神之藥。如造命丹、蘇合丸、玉樞丹(可服可燒。),或燒沉、檀、速降諸香。或艾灸百會、印堂二穴。有因小兒心愛之物,大人強取之,則神逐物遷,昏憒口噤,宜先與其物,次服安神鎮心之藥。如無前項藥,只用煎方。(百會穴,頭頂心;印堂穴,眉中心。
)
主方,人參,茯神,麥門冬,天麻,鉤藤,藿香,紫蘇,遠志(甘草煮、剝),甘草(等分),水煎成,調硃砂
又方,灶心土(二兩,研),雞子(一枚),和水少許,調勻,塗胸、手足心、頂門。
白話文:
[客忤]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如果突然有陌生人到訪,或是長時間未見的父母家人回來,不宜立刻讓孩子見到。因為這些人可能經過廟宇、喪禮場所、墳地、病人住處,身上可能沾染了不潔之氣,或者他們喝了酒、騎馬出汗後的氣息,這些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影響,使孩子面色變化、口吐白沫、呼吸急促、腹部疼痛、突然倒地失去意識,看起來像是受到驚嚇或癲癇發作,脈搏跳動快且頻繁。如果孩子口中出現腫脹,或是兩側有小泡泡,可以用竹針或銀簪子刺破,或用指甲輕輕抓破。
治療上,應該使用能驅除邪氣、扶助正氣、安定心神的藥物。例如造命丹、蘇合丸、玉樞丹(既可以直接服用,也可以燒燻)、或燒燻沉香、檀香、速降香等香料。或使用艾灸刺激百會、印堂兩個穴位。如果孩子心愛的東西被大人強行拿走,導致孩子精神失常,昏睡不醒、口閉緊閉,應先將物品還給孩子,再服用安定心神的藥物。如果沒有上述的藥物,可以使用煎劑。
主方:人參、茯神、麥門冬、天麻、鉤藤、藿香、紫蘇、遠志(用甘草煮過、剝皮)、甘草(份量相同),用水煎煮後,加入硃砂調和。
另一個方法:取竈心土(二兩,研磨成粉)、雞蛋(一個),加少量水混合均勻,塗抹在孩子的胸口、手掌心、腳掌心、頭頂。
4. 天瘹
由乳母飲酒食肉,房勞熱毒之氣,流入乳中,兒飲之,傳其熱毒,津液成痰,蘊積於內,外加風寒。致壯熱驚悸,眼白翻騰,手足抽掣,或啼或笑,甚則爪甲皆青,如祟之狀,脈大而實,宜解利風熱。
主方,鉤藤,人參(各五分),犀角(三分,另磨),天麻,全蠍(洗、焙),甘草(炙。各二分),加研細綠豆十四粒,細茶(三分),水煎服。
風加荊芥。有痰神昏,天竺黃、辰砂、雄黃(各一分),枯礬(半分),研細調入,煎藥服。
白話文:
[天瘹]這疾病的原因,是因為哺乳母親飲酒吃肉,進行房事,導致身體產生過熱的毒素,這些毒素隨著乳汁被嬰兒攝取,進而將熱毒傳給孩子。孩子的體液因此轉化成痰,熱毒在體內積聚,再受到外來的風寒影響,導致高燒、心悸、眼睛翻白、手腳抽搐,甚至哭笑無常,嚴重時指甲都變成青色,表現出類似惡鬼附身的症狀,脈象強大且實。治療上應著重於清熱解風。
主要的處方為:鉤藤、人參(各五分)、犀角(三分,需另外磨碎)、天麻、全蠍(需先清洗後烘乾)、炙甘草(各二分),另外加入十四粒研磨細碎的綠豆,以及三分的細茶,用水煎煮服用。
如果病情夾雜風邪,可以增加使用荊芥。若出現神智不清,且有痰的症狀,可加入天竺黃、辰砂、雄黃(各一分)和枯礬(半分),研磨成細末後調入煎好的藥液中一同服用。
5. 內瘹
腹痛多啼,汗出糞清,咬乳,睛慢、流涎,或唇焦黑,囊腫傴僂,眼內紅筋,虎口脈紋侵入掌中,治宜造命丹,或利驚丸。(二方並見急驚。)
主方,桃符丸,乳香(研末,一錢),銀硃(五分),蒜(一個,煨熟去皮),搗丸黍米大,每服五丸,薄荷湯下。
白話文:
症狀包含腹部疼痛且哭鬧不止,出汗,排泄物稀薄,吸吮乳汁時咬乳頭,眼睛反應遲鈍、口角流口水,有的時候嘴脣焦黑,睪丸腫脹,身體彎曲,眼睛內部有紅色血絲,虎口部位的脈絡紋延伸到手掌中心。治療應使用造命丹,或者利驚丸。(這兩種藥方都可以在急驚風的治療中找到。)
主要藥方是桃符丸,成分包括乳香(研磨成粉,用量為一錢),銀硃(五分),大蒜(一個,烤熟後去皮),將這些材料搗碎成黍米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丸,用薄荷湯送服。
6. 癇證
經曰:癇為神不守舍,謂神亂也。皆由驚動,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母胎中受驚,或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者有矣。其癇有三:曰驚、曰風、曰食。驚癇起於驚駭;風癇起於衣服過暖,熱極生風(初時曲指,如數物而作)食癇由於乳食太過,吐而發熱。其候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肚腹作脹,手足抽掣,項背反張,時作時止。
治宜順氣豁痰及平和氣血之藥,調下蘇合丸或預服五癇丸。以造命丹為主。
主方,人參,石菖蒲,白蘚皮,茯神(各五分),遠志肉(五分),麥冬(五分),犀角(另研),石膏(研,各三分),甘草(一分)水煎服。
五癇丸,治小兒諸癇,及大人顛狂等證。
鉛(一兩。銅杓烊化),水銀(五錢,和勻鉛內,待冷同研極細),珍珠(水飛,重研一兩),雄黃(一兩),硃砂(五錢)
俱水飛研萬下,和前再研,蜜丸麻子大,每服一丸,金與銀煎湯送下。
牛黃膏,治風癇。抽搐、潮熱。
膽南星,全蠍(洗、炒),蟬蛻(去足。各二錢),殭蠶(去嘴,炒,二錢),白附,防風,天麻(煨。各一錢),牛黃(二分)
上為細末,棗肉丸,如小豆大,用荊芥、姜泡湯調服。
白話文:
[癇症]
古文說:癇症是因為精神無法安定在體內,也就是精神混亂。這通常是由驚嚇導致,使體內臟器的功能失調,鬱結生成口水般的黏液,阻塞了身體的經絡,因而產生此症。有的人在母胎中就受到驚嚇,有的則是感受了風、寒、暑、濕的侵襲,或者飲食沒有節制,逆著臟腑的正常運行,這些都可能形成癇症。癇症大致可分為三類:驚癇、風癇、食癇。驚癇是由驚嚇引起的;風癇是因穿著過暖,熱度過高而產生風邪;食癇則是因為進食過量,引起嘔吐和發燒。病發時,患者會瞪眼直視,面部肌肉抽動,嘴巴緊閉,唾液外流,腹部脹大,手腳抽搐,脖子和背部向後彎曲,時發時止。
治療應使用能順暢氣血,豁除痰液,以及平衡氣血的藥物,可服用蘇合丸進行調理,或者提前服用五癇丸。主要使用的藥方如下:
主要藥方:人參、石菖蒲、白蘚皮、茯神、遠志肉、麥冬、犀角、石膏、甘草,以上各藥材均量取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五癇丸:用於治療兒童的各種癇症,以及成人顛狂等症狀。
藥材:鉛、水銀、珍珠、雄黃、硃砂,將鉛熔化後加入水銀,待冷卻後一同研磨至極細,珍珠需先用水飛法研磨,再與上述藥材混合,製成如麻子大的蜜丸,每次服用一丸,以金銀煎煮的湯水送服。
牛黃膏:用於治療風癇引起的抽搐和潮熱。
藥材:膽南星、全蠍、蟬蛻、殭蠶、白附、防風、天麻、牛黃,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棗肉製成如小豆大的丸,用荊芥、薑泡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