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六 (2)
卷之六 (2)
1. 胎熱
胎熱者。小兒在胎,母食熱毒之物;或服熱藥。致兒生下,身熱面赤,眼合痰喘,大便秘,小便赤。若不治,則鵝口、重舌、赤瘤、急驚等證生焉。治宜先用木通湯煎與母服,使通於乳,令兒飲之。通心氣,解煩熱。母忌辛辣、酒面厚味。兒服甘豆湯及古方化毒丹。
主方(乳母與兒同服),木通,扁豆(各一錢半),赤茯苓,甘草(各一錢),大黃(五分),滑石(研),梔子,車前子,黃芩,瞿麥(各八分),燈心、薄荷水煎服。
甘豆湯,治胎熱。
黑豆(二錢),甘草(一錢),淡竹葉(十片),燈心(七莖),水煎。
化毒丹,治熱邪蘊積,口舌生瘡,遍身㾩賴,遊風丹毒,瘡瘍疥癬,初生一切胎中熱毒致病,及痘疹後餘毒之患,悉治。
玄參,桔梗(各一兩),茯苓(八錢),青黛(畫家用者),甘草(各三錢),牙硝(二錢)
上為末,和黛、硝、蜜丸彈大,金銀箔為衣。每半丸,薄荷泡湯調化,抹兒口內上齶,湯送下。
白話文:
【胎熱】
胎熱的情況發生在孕婦食用了過多燥熱或有毒的食物,或者服用了性熱的藥物,導致新生兒出生後身體發熱、臉色紅赤、眼睛閉著且有痰喘現象,大便乾結,小便呈現赤色。如果不即時治療,可能會引發鵝口瘡、舌頭腫脹、口脣起紅斑、以及急驚風等病症。治療應先使用木通湯煎煮給母親服用,讓藥效透過母乳傳遞給嬰兒。這樣可以幫助嬰兒通心氣,解熱煩。母親需避免食用辛辣、酒類和油膩食物。嬰兒可服用甘豆湯以及古方中的化毒丹。
主要處方(母親與嬰兒一同服用):木通、扁豆(各1.5錢)、赤茯苓、甘草(各1錢)、大黃(0.5錢)、滑石(研磨)、梔子、車前子、黃芩、瞿麥(各0.8錢)、燈心、薄荷,用水煎煮後服用。
甘豆湯,用於治療胎熱。
黑豆(2錢)、甘草(1錢)、淡竹葉(10片)、燈心(7莖),用水煎煮。
化毒丹,用於治療熱邪積聚,口舌生瘡,全身皮膚出疹,遊風丹毒,瘡瘍疥癬,新生兒因胎中熱毒致病,以及痘疹後的餘毒,皆能有效治療。
玄參、桔梗(各1兩)、茯苓(8錢)、青黛(畫家用的)、甘草(各3錢)、牙硝(2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混合青黛、牙硝、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以金銀箔包裹。每次服用半顆,以薄荷泡水溶解後,塗抹在嬰兒口腔上方,再用湯水吞下。
2. 胎寒
兒生百日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戰慄,曲足握拳,日夜啼哭。或口噤不開,昏睡,哯乳,泄瀉。母受寒濕,過食生冷,或服涼藥。不治成慢驚,治宜當歸散。兒瀉,服參苓白朮散(方見泄瀉。)
主方,肉桂,木香,香附,炮姜,川芎,當歸,甘草(等分),上為末,每服三分,乳汁調,抹兒口內,日二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新生兒在出生一百天內可能遭遇的一種情況,我們稱之為「胎寒」。具體表現為嬰兒感到口冷、腹部疼痛,全身會出現雞皮疙瘩,時常會發抖,蜷縮雙腳,握緊拳頭,並且不分晝夜地哭泣。有些嬰兒可能會口脣緊閉,難以打開,昏昏欲睡,吸吮乳汁困難,甚至出現腹瀉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了寒冷或濕氣的影響,或是過度食用了冰冷的食物,甚至是服用了寒涼的藥物。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為慢性驚風。對於這種情況,推薦使用當歸散進行治療。如果嬰兒有腹瀉的症狀,可以服用參苓白朮散(詳細配方可參考腹瀉的相關條目)。
主要的治療配方如下:肉桂、木香、香附、炮製過的薑、川芎、當歸以及甘草,這些成分的比例相同。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三份量,用乳汁調和,塗抹在嬰兒的口腔內,每天服用兩次。
3. 胎肥
兒生下,肌肉厚,遍身紅如血色。滿月後,肌肉漸瘦,目白睛紅筋,五心熱,大便難,時吐涎沫,治宜浴體法。
浴方,天麻末(一錢),全蠍(二個,研細),白礬,蟬蛻(各三錢),青黛(二錢),麝香(二分,同青黛研勻)
水三碗,桃枝一握。前藥一半煎十沸,調黛、麝浴,勿浴背。
白話文:
【胎肥】
小孩出生後,全身肌肉顯得豐厚,皮膚呈現深紅色,如同血色一般。然而到了滿月之後,肌肉開始逐漸消瘦,眼睛的白色部分出現紅絲,手腳心及胸口有發熱感,排便困難,偶爾會吐出泡沫狀的口水,應採用泡澡療法來治療。
以下是泡澡用的藥方:
所需材料為:天麻粉末一錢,全蠍兩個需磨成細粉,白礬、蟬蛻各三錢,青黛二錢,麝香二分需與青黛一同研磨均勻。
取三碗水,加入一把桃樹枝。將上述一半的藥材放入水中煮沸十次,然後加入青黛和麝香,進行泡澡,但切記不要讓背部接觸到藥水。
4. 胎怯
兒生下,面無精光,肌肉薄弱,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無神彩,治宜前浴法。泄瀉,服參苓白朮散(方見泄瀉。)
白話文:
孩子出生後,臉上沒有生氣與光澤,肌肉顯得非常瘦弱,大便全是白色的水樣,身體也缺乏紅潤的血色,時常打嗝,且頻繁地吐奶,整體看起來毫無精神。對此情況,應採用先前提及的沐浴方法來照顧。如果孩子有腹瀉的情況,可以服用參苓白朮散(該藥方在描述腹瀉的部分有詳細介紹)。
5. 胎驚
兒在胎,因母驚悸,有所觸撲受驚,子乘母氣,生後精神不爽,顏色虛白。初則溫溫有熱,其後頰赤多驚,略動則恐,聲響則悸,印堂青色,睡中驚跳,手足抽掣,身僵目反,則成驚癇矣。
主方,人參,南星,牛膽(制),天麻,茯神,白附(炮。各一兩),硃砂(水飛,二錢),甘草(炙,一錢半),青黛(一錢),麝香(五分),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用鉤藤、皂莢子煎湯,化服。
豬乳膏,治胎驚諸癇證。
全蠍(一個,焙,研),琥珀(一分),硃砂(二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分,麥門冬泡湯調下,加豬乳妙。
白話文:
【胎驚】
這段古文描述的是,當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驚嚇或身體碰撞,導致情緒緊張,這種情況會影響到胎兒。孩子出生後可能會出現精神不佳,面色蒼白的症狀。起初,孩子可能呈現出溫熱的狀態,隨後會臉頰泛紅,容易受驚,稍微的動作就會讓他們感到害怕,聽到聲音就會心驚,額頭呈現青色,睡眠中也會突然驚醒,手腳抽搐,身體僵硬,眼睛翻白,這就是所謂的驚癇。
對於這種情況,提供了一個主要的治療藥方:人參、南星、牛膽(經特殊處理)、天麻、茯神、白附(炮製過的)、硃砂(經過水飛處理)、甘草(炙烤過的)、青黛、麝香,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服用時需用鉤藤和皁莢子煎煮的湯水來溶解藥丸。
另一種治療胎驚和各種癇症的方法是使用「豬乳膏」。需要的材料有:全蠍(焙乾並研碎)、琥珀、硃砂。將這些材料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量為二分,用麥門冬浸泡的湯水調和後服用,再加入豬乳效果更佳。
6. 胎黃
兒在胎,受母熱毒,生下遍身,面目俱黃,大便閉,小便赤,多啼,不乳。
主方(母子同服),生地黃,赤芍藥,天花粉,赤茯苓,川芎,當歸,豬苓,澤瀉,茵陳,甘草(等分),水煎。
白話文:
【胎黃】
小孩在母體內時,受到母親體內的熱毒影響,出生後全身包括臉部都呈現黃疸的症狀,大便不通,小便呈現深紅色,常哭鬧,不願吸吮母乳。
主要的治療方式是讓母親和嬰兒一同服用以下藥方:生地黃、赤芍藥、天花粉、赤茯苓、川芎、當歸、豬苓、澤瀉、茵陳、甘草(以上藥材份量相同),用水煎煮服用。